何强视线锁定在全息投影台上,缓缓旋转的星际飞船设计图。
“鲲鹏号”——这个名字代表了他迈向星海的第一步。
“主推进系统模拟结果如何?”何强沉声问道。
嫦娥站在他身旁,双手轻轻展开,指尖间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两座小型化聚变反应堆的推力输出稳定性达到99.7%,远超设计标准。”
何强点头,手指在空中划过,全息图旋转到飞船后部。“霍尔推进器阵列呢?”
“32组霍尔推进器与16组等离子体推进器完美协同,
可实现亚光速20%的巡航速度,姿态调整精度达到0.0001弧度。”
嫦娥的回答的很迅速。
何强双眼微眯,思维飞速运转。
他感觉自己的思考速度又提升了一个台阶,这是近期脑域开发带来的直接益处。
“加入那个实验性的光粒子推进器。”
嫦娥眨了眨眼:“爸爸,光粒子推进技术尚处于理论阶段,实际稳定性只有67%。”
“我知道。”何强抬起头。
“但预留这个接口很重要。
一旦技术成熟,它将成为速度翻倍的关键。
科学就是从不断尝试中突破不是吗?”
嫦娥轻轻颔首,指尖轻点,在飞船设计图上增添了一个闪烁的红色区域。
“能源冗余系统?”
“五十块核电池PLUS版分布在飞船关键部位。
即使两座聚变堆同时失效,仍能维持基本系统运行190天。”
何强满意地点头,随后走到另一个工作台前。
上面摆放着一块散发着微蓝光泽的金属片——“星尘合金”样本。
“材料检测报告。”
嫦娥立刻调出数据:“星尘合金综合性能指数达到理论值的94.2%,
比上周提升了1.2个百分点。
耐高温性能突出,太阳表面温度下仍能保持结构完整;
抗辐射能力较预期高出12%;韧性与硬度平衡优异。”
何强拿起那块金属轻轻掂量,这种从太空陨石中提取的特种材料,
将成为“鲲鹏号”的骨架。
“主体结构采用这种合金,但核心舱、推进系统外壳和驾驶舱需要加倍增强。”
“已按要求在设计中调整。”
嫦娥调出新的剖面图,“这些关键部位的防护层厚度增加了30%,
并采用了特殊的多层结构设计。”
何强手指在全息投影上的飞船外壳轻轻滑过。“防御系统。”
图像立刻切换,展示出一个蓝色的能量场包裹着整艘飞船。
“基于我们的引力研究成果,反引力能量防护场可偏转90%的微型陨石,
并能抵御宇宙射线。物理装甲采用五层复合结构,
可应对直径不超过10米的陨石碎片直接撞击。”
“武器系统?”
“按照您的指示,预留了12个标准化武器挂载点。”
嫦娥在船体表面标出闪烁的黄点,
“具体武器系统等飞船主体完成后再进行设计集成。”
何强满意地看着逐渐完善的设计图,转向功能模块部分。
“生命维持系统的冗余度如何?”
“三套独立的生命维持系统,采用了闭环生态设计。
空气循环、水资源循环和食物生产都有自我维持能力。
理论上可支持15到30人的小队无补给星际旅行15年。”
“深空探测与通讯系统?”
“探测范围达到100光年,精度足以辨识类地行星;
通讯系统包含常规电磁波、引力波和量子纠缠三重保障,保证与地球的稳定联系。”
何强眉头微蹙:“量子纠缠通讯的稳定性还不够。”
“已经考虑到这点。”嫦娥解释道,
“通讯核心配置了三套量子纠缠对,每套包含1024对量子比特。
即使有部分退相干,仍能维持基本通讯功能。”
“资源处理单元呢?”
嫦娥调出飞船下部的详细结构图:
“自动化采矿与资源处理单元是对开拓者技术的全面升级。
配备了12台多功能采矿机器人和4座微型冶炼厂,
可以在太空环境下采集、处理小行星资源。”
“机库容量?”
“大型机库可容纳2000台工程机器人,满足飞船自我维护和外部作业需求。”
何强再次环视整个设计图,陷入沉思。
这艘多功能星际飞船凝聚了他所有的智慧与技术积累,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每一个系统都力求完美。
天枢V3的量子核心正在高速运转,对整个设计进行最后的理论验证和优化。
嫦娥站在一旁,静静等待着何强的指示。
“模拟结果显示,按当前设计参数,
鲲鹏号的理论性能超出最初目标17.3%。”嫦娥补充道。
何强没有立即回应,而是慢慢闭上眼睛。
他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这是连续高强度思维活动带来的副作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