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星的第一个“长昼”悄然来临。
当那颗与太阳相似的G型主序星“乾元”攀升至天穹正中。
所有“乾坤之域”的公民,无论身处何地,都目睹了令他们毕生难忘的宇宙奇观。
地平线的另一端,一轮略小些、散发着柔和橙红色光芒的K型恒星,竟也慢悠悠地升了起来!
双日凌空!
整个太初星的大地,瞬间沐浴在一片温暖而又奇异的交错光辉之中,天空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色彩。
“这……这是双星系统!”
临时天文台内,维斯教授死死盯着实时传输回来的引力模型与轨道数据。
他嗓音嘶哑地吼道:“太初星!它正以一种极其精妙绝伦的‘8’字形轨道,稳定地环绕着这两颗恒星运行!!”
旗舰主控室内,何强背负双手,凝视着舷窗外那两颗异星的太阳。
他通过内部通讯频道,向所有公民揭晓了谜底:“没错。
这就是我选择这里的原因之一。一片被双重光耀祝福的土地。”
一周后,随着更强大的深空探测阵列在太初星的五颗卫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之上成功部署并全面启动。
“乾坤之域”终于绘制出了整个乾元星系的完整“户口本”。
嫦娥的人工智能集群高速运转,将海量数据整合分析。
一份详尽的报告呈现在何强及核心团队面前:这是一个拥有足足十五颗行星的庞大星系。
这些行星在双星引力的复杂共舞之下,呈现出一种动态而和谐的稳定状态,宛如一部由宇宙谱写的宏伟交响乐。
量子超算集群依据各行星的轨道参数、物理特征以及华夏古典文化元素,为另外十四颗行星进行了初步的探测和自动化命名。
全息星图在指挥中心缓缓展开,十四颗行星的名字和初步评估资料逐一清晰显现。
一份宏大的星系资源开发蓝图,在众人面前徐徐铺开。
内环三颗岩质行星:
“荧惑”星。
它离双星最近,整个星球表面酷热如炼狱,岩石都仿佛在燃烧。
但其稀薄的大气中,却富含着地球上极为罕见的高价值稀有气体和特殊同位素,对某些尖端科研意义重大。
“启明”星。
与太初星轨道相邻,拥有一片浓厚得几乎不透明的橙黄色大气层。
初步光谱分析显示,其地表之下,极有可能存在着广阔的液态甲烷海洋。
这颗星球,无疑是未来进行极端环境改造和特殊生物实验的绝佳场所。
“长庚”星。
一颗遍布着古老撞击坑的灰色岩质行星,表面死寂一片。
但深层地质扫描却传回了令人振奋的信号——其地壳深处,可能蕴藏着与“暗铁”伴生的某种特殊催化剂矿物。
这种矿物,对提升“暗铁”的冶炼效率和性能至关重要。
外环六颗气态/冰态巨行星及其庞大的卫星群:
“镇星”。
一颗类似太阳系土星的、拥有瑰丽星环的橙黄色气态巨行星。
它的星环由无数细小的、富含水冰和复杂有机化合物的颗粒构成,宛如一条环绕行星的钻石腰带。
“岁星”。
一颗体积远超木星的巨型气态行星,其表面覆盖着狂暴的磁场风暴和永不停歇的巨型气旋。
它拥有一个庞大的卫星系统,其中好几颗冰封的卫星被推测拥有巨大的、可能孕育着奇特生命的地下海洋。
以及“玄冥”、“天一”、“地合”、“人望”四颗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远地巨行星。
它们是“乾坤之域”未来获取海量氢、氦等聚变燃料和各种稀有气体的天然宝库。
外缘五颗矮行星/特殊天体:
“望舒”星。
一颗富含高纯度硅晶体和多种稀土元素的矮行星,是未来微电子工业和先进传感器制造的重要原料产地。
“羲和”星。
这颗星球拥有一个异常强大的、远超常规行星的磁场,其两极甚至能观测到持续不断的极光爆发。
它是研究等离子体物理和磁场约束技术的天然实验室。
以及“句芒”、“炎融”、“蓐收”三颗位于星系最外缘柯伊伯带的冰冷岩质天体。
它们仿佛被遗忘的哨兵,忠实地记录着乾元星系最古老、最原始的演化信息。
在所有新发现的行星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那颗位于外环、被临时编号为“巨灵-01”的超级巨行星。
它的体积,是赤乌恒星系木星的整整二十倍!
虽然它本身是一颗岩质内核的巨行星,但环绕它的几颗大型岩质卫星,在初步的地质扫描下,展现出了令所有工程人员都为之疯狂的景象。
这些卫星,几乎就是由纯粹的、高品位到令人发指的铁、镍、钴等常规金属矿石直接构成的“金属星球”!
特别是其中最大的一颗卫星,其裸露地表的铁矿石储量和平均品位,理论上足以满足“乾坤之域”未来数千年对常规钢铁的需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