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 > 第575章 谁还记得那口锅

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 第575章 谁还记得那口锅

作者:梦臆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1:11:54

风雪未歇,夜色如墨。

林晚儿坐在窑洞口,指尖摩挲着那支青皮竹筒。

封口焦黑,像是被火舌舔过又强行压灭。

她轻轻旋开,一缕陈年烟火气扑面而来——半片灶砖静静卧在其中,边缘焦裂如枯叶,却刻着四字细纹:“乙巳·光明”。

她的呼吸骤然一滞。

那是她五岁前住过的炊舍编号。

母亲总说,乙巳灶是南岭最老的一口同心炉,烧出的饭能暖透三九寒夜。

后来一场大火吞了整座村落,她被人从废墟里扒出来时,怀里还死死攥着一块温热的锅沿。

可她早忘了锅的模样。

只记得烧糊的米味,混着血与灰,在梦里反复蒸腾。

她抬起头,望向窑洞深处。

沈哑子背对着她,正用一把铜锉细细打磨一块碎陶。

二十年聋匠,话不能言,耳不能闻,却能把百里外一口熄灭的老灶,凭裂纹走向还原出原形。

他桌上摆满了残片,来自北疆冻土、西漠沙埋、东南水浸——每一块都曾燃过人间烟火,如今却像遗骨般散落四方。

他忽然停下动作,转身,将满桌碎片逐一推到灯下,排列成环。

然后,他抬手,缓慢而清晰地比划:这些锅都在等一个声音,可没人肯听。

林晚儿怔住。

眼泪毫无预兆地滑下来,砸在膝头的灶砖上,溅起微不可察的尘。

三十年来,她第一次开口说话,声音干涩得像砂纸磨过铁皮:“……我娘没跑。她把我推出门,自己折回去护灶典。她说,‘火断了还能续,书没了,根就丢了’。”

洞内灯火轻轻晃了一下。

“后来爹背着我逃,雪太陡,一脚踩空……崖下有棵树拦了一下,但锅摔碎了,我也摔失了声。”她顿了顿,指节发白,“我忘了锅长什么样,可每次闻到焦米饭的味道,心就像被一只手攥紧。”

沈哑子静静看着她,眼中映着火光,缓缓点头。

第二日清晨,他们启程北上。

依据灶砖纹路与刻痕深浅,沈哑子推演出其余残件可能流散之地——七处废弃炊村,皆在官道以西。

途中风雪不断,马蹄陷进冰壳,他们便徒步前行,肩扛工具箱,背负图纸卷。

第三日黄昏,抵一处荒村。

村口石碑倒伏,字迹模糊,唯有“旧灶屯”三字依稀可辨。

村民围拢过来,议论纷纷:“你们找老灶?早没了!前阵子来了群铁炉商,说收残陶当燃料,一块换三文钱。大伙儿嫌占地方,全扔后山垃圾堆了。”

林晚儿心头一沉。

她在堆积如山的碎瓦烂陶中翻找整整一日,双手被冻疮裂口渗出血丝,指甲缝嵌满灰泥。

直到暮色四合,余晖斜照,她才在一角焦黑残垣下,摸到一块弧形壁砖——内侧竟有一道暗槽,形如双鱼交尾,阴阳相扣。

她猛然屏息。

这构造她认得。

幼时母亲哼唱《莫七谣》第二段,歌词里提过:“双鱼搅勺匀火气,同心灶上共甘苦。”传说此灶需两人同步搅动长勺,才能使粥受热均匀,象征患难与共、不弃不分。

当晚宿于破庙,她抱着残砖入睡。

梦中,母亲的身影在火光里摇曳,低声吟唱:

“一勺添柴火不熄,两臂同搅饭生香……”

她惊醒,冷汗湿透里衣。

烛火跳动,映着那块双鱼槽砖,仿佛真有游鱼在焰中回旋。

她终于明白——这不是普通的修复。

这是召回一段被遗忘的江湖记忆。

那些熄灭的灶、断绝的炊烟、失传的味道,不是因为缺粮少薪,而是因为没人再愿意并肩搅勺。

翌日,她与沈哑子立誓寻齐所有残件。

他们沿着古驿道继续西行,地图上标记的下一个地点,是一处早已无人问津的边陲渡口。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周芷若立于民议堂高台,十二州代表齐聚殿前。

“今日所议,非战非税,乃‘味谱编纂’。”她声音清越,“各地主食背后,皆有人间故事。我们不仅要录其法,更要记其人、存其情,供孩童识读,代代相传。”

众人鼓掌称善。

唯有一人静坐不动。

韩九姑,盲绣娘,手持一根银针,指腹轻抚丝帛边缘。

“你们写的字,我看不见。”她淡淡开口,随即起身,展开一幅宽幅丝绢。

众人凝神——其上无字无画,唯密布凸起针脚,构成层层纹路,宛如大地脉络。

“这是我织的《南疆七羹图》。”她说,“凭气味识材,以触感成纹。每一针,都是某位阿婆在雨夜里熬汤的手温。”

全场寂静。

片刻后,周芷若缓步上前,深深一礼:“从今往后,味谱不止用眼看,还要用手摸、用鼻闻。”

她当场下令,设立织味坊,请韩九姑主持,并赐匾额未题,只赠一句:“看得见的人记事,看不见的人记心。”

消息随飞鹰传遍南北。

而此时,林晚儿正跪在雪地中,将三块残砖拼合于地。

缝隙之间,隐约浮现完整同心灶轮廓。

她抬头望天,风雪渐疏,一轮冷月穿云而出。

但她也明白,修补本身,就是一种唤醒。

就在她起身拂去膝上积雪时,远方小镇集市中央,一座未完工的陶灶骨架悄然矗立。

泥土尚未干透,支架歪斜,却已显出古老制式特有的圆拱结构。

围观者窃语不休,无人知晓来历。

也无人看见,在百里之外的雪原上,林晚儿忽然停下脚步,仿佛听见了某种遥远的召唤。

风雪初歇的清晨,小镇集市中央那座未完工的陶灶骨架,在薄雾中静静矗立,像一具尚未苏醒的骨血遗骸。

泥土湿润,支架歪斜,却隐隐透出某种古老而庄严的制式——圆拱如穹,三足微张,灶口低伏似在吞吐天地之气。

张无忌路过时脚步一顿。

他本欲快马加鞭赶赴西北联络旧部,可目光触及那灶形的一瞬,心口仿佛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

他翻身下马,披风扫过积雪,一步步走近。

指尖轻抚灶壁残泥,触到一道隐秘的刻纹——三环交叠,正是明教失传已久的“三火归元”灶脉图腾。

三十年前光明顶陷落前夜,他曾见掌灶长老以此法煨粥祭旗,那一锅未熟的酸糜,竟让千名死士泪流满面。

“这灶……是谁建的?”他低声问。

守灶人是个驼背老汉,递上一封用油纸裹紧的信:“修锅姑娘留的。她说,若您来了,请您试试这勺。”

张无忌接过长勺。

木柄温润,略有磨损,但在掌心翻转之际,一道细微划痕映入眼帘——那是少年时朱九真在他房中偷偷刻下的名字缩写“无”,后来她被擒、他逃亡,此物不知所踪。

如今竟在此地重逢,握在手中,如同握住一段烧焦的青春。

他沉默良久,忽然弯腰拾柴。

干草、碎枝、枯藤,一一填入灶膛。

火折子擦亮,火星跃起,瞬间点燃了压抑已久的空气。

他搅动第一轮清水,动作缓慢却坚定,仿佛不是在煮粥,而是在唤醒沉睡的灵魂。

锅未全成,缝隙尚存,但随着柴火爆裂声渐密,一股清冽米香竟已悄然升起,混着松脂与陈土的气息,飘散四方。

围观者屏息。

有人认出他是谁,欲呼其名,却被身旁人死死按住肩膀。

“告诉她,”张无忌盯着翻腾的水泡,声音低得只有守灶人能听见,“火候差三寸,心要多半分。”

言毕,他将长勺轻轻插回灶边泥缝,转身离去,披风卷起一阵雪尘,不留痕迹。

而此时,南岭之巅,林晚儿正跪于七块主灶砖围成的环阵之中。

沈哑子以铜丝为筋,穿连残件;她亲手调和桐油灰泥,一寸寸封合裂缝。

寒风割面,指尖冻得发紫,但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当最后一块盖顶缓缓落下,闭合刹那,整座同心灶发出一声低鸣,宛如叹息。

紧接着,锅底突现蛛网状裂痕。

热水渗出,蒸汽喷涌,在晨光中扭曲成模糊人影——一个女子的身影,双手作搅勺状,嘴唇微动,似在吟唱《莫七谣》末句。

林晚儿浑身剧震,伸手欲触,那影却如烟散去,只余掌心一片冰凉湿意。

她怔坐原地,泪落无声。

就在这时,飞鹰掠空而下,韩九姑的使者送来一幅新织的“同心灶图”。

丝帛展开,针脚细密如雨,唯独灶心位置大片留白,空荡得令人心悸。

“有些锅,本来就不该完整。”使者复述盲绣娘的话,“记住了,缺处才是光进来的地方。”

林晚儿凝视那空白许久,终于取来炭笔,俯身在图中央写下两个字:

再会。

笔锋未干,远处天际雷声隐隐滚动,像是谁在敲鼓,又像千万口老灶同时鸣响。

而在江南某处高阁,周芷若推开窗扉,望着北方云层翻涌。

她手中握着一张刚送达的地图,上面标满了红点——皆是战火边缘的村落城镇。

她轻轻合掌,低语如誓:

“是时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