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 > 第566章 最后一个吃饭的人

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 第566章 最后一个吃饭的人

作者:梦臆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1:11:54

春耕之后,大地吐绿,田垄间翻涌着新米的清香。

炊烟比往日更早升起,一缕缕攀上晨雾,在村落上空织成柔软的网。

这是第一茬稻谷归仓的日子,也是笑掌柜离开后,江湖第一次以“饭”为节。

张无忌站在炊堂中央,脚下是十口铁锅留下的焦痕,尚未完全褪去。

他脱了外袍,只穿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蹲在灶前搅动粥锅。

米粒在滚水中舒展,咕嘟作响,蒸汽扑在他脸上,模糊了眼角细纹。

没有人设坛,没有钟鼓齐鸣,甚至连旗幡都没挂一面。

只有百余人围坐一圈,男女老少皆席地而坐,手中捧着粗陶碗,眼望着那口沸腾的大锅。

“教主……不,张大哥,您先尝一口吧?”一个孩子怯生生地举手。

张无忌笑了,木勺在锅中轻轻打了个旋。

“从前喝头汤,是因为人人都怕有毒。”他声音不高,却让全场静了下来,“现在谁都可以先吃——这才是真太平。”

话音落下,孩子们哄然争抢,碗筷相碰如雨点敲瓦。

笑声撞破天光,惊飞檐角歇脚的麻雀。

阿牛坐在角落,盯着自己映在粥面上的影子,看得出神。

那影子虽淡,却稳稳贴在身下,不再颤抖,不再断裂。

林晚儿立于人群之外,背靠残墙,手中攥着一块铜牌——圣火令最后一片。

她凝视良久,忽而松开手指,任其滑入灶膛。

火焰猛地一跳,映出她眸底深藏多年的疲惫与释然。

火光一闪,铜牌化为灰烬,随热风卷上屋梁,散入无形。

三十年的信使宿命,就此焚尽。

与此同时,周芷若正将一册厚书交到民议堂执事手中。

《炊政录》三字墨迹未干,封面已磨出毛边。

翻开内页,再无秘籍刀谱,也无权谋机变,取而代之的是三百种地方食谱:江南的桂花糯米饭、川南的酸辣豆花、塞北的羊肉焖饼……每一道都附有详注,何时播种,如何储粮,灾年可代用何物充饥。

书末五十条救灾经验,字字来自血泪。

扉页上多了一行小字,笔锋清瘦坚定:“若有来者欲重燃心灯,请先在此处洗碗三日。”

当夜,她独自走向断心石。

月色如霜,照见石缝里钻出的一株小白花,花瓣微颤,像是刚学会呼吸。

她从怀中取出一只药碗——母亲临终所执,三十年未曾离身。

碗底残留的褐色药渍早已干涸,如同一段被封存的记忆。

她跪下来,用双手挖开泥土,轻轻将碗埋入其中。

“娘,”她低声说,“他们真的吃饱了。”

风掠过旷野,吹动她的衣袖,仿佛回应。

而就在同一轮月下,西北黄沙尽头,一支队伍缓缓行来。

麻布旗在风中猎猎展开,上书两个墨字:“还单”。

带队之人身形佝偻,满脸风霜,正是韩十三。

他身后跟着数十人,男女皆粗衣麻履,眼神却不再空洞。

他们中有曾失踪信使的妻子、兄弟、儿女,也曾是那些夜里梦游递信的“影人”。

如今他们手里没拿刀剑,只抱着一袋沉甸甸的种子——阳顶天当年埋下的稻种,历经三代,终于重回人间。

林晚儿接到密报时正在晒谷场晾晒新米。

她一句话没问,解下腰间佩刀交给阿牛,转身回屋背上一口旧锅就走。

十里黄土道,她一人独行迎去。

相见时,无人开口。

韩十三看着她,林晚儿也不说话,只是放下锅,从包袱里取出一点干粮和半壶水,架在沙地上支起简易灶台。

韩十三默默蹲下,拾柴吹火。

火苗窜起时,两人都没抬头。

糊糊煮好了,盛进粗碗,分给身后众人。

有人啜了一口,忽然哽咽;有人低头猛喝,泪水滴进碗里。

没有人提使命,没有人讲服从,连“赎罪”二字都未出口。

他们只是吃了一顿饭。

一顿不必奔跑、不必流泪、不必赶在酉时三刻送到西岭的饭。

黎明前最暗的时刻,林晚儿望着这群人熟睡的脸,轻声对韩十三说:“以后这路,不用再跑了。”

老人怔了怔,缓缓点头。

远处,东方泛白,第一缕阳光落在焦土之上,照见那株小白花正微微绽开。

春耕后的第七日清晨,炊堂照例开锅,米香四溢。

可奇怪的是,盛出的粥竟在半柱香内迅速冷却,哪怕加盖厚布也无济于事。

孙三娘是在一个风沙尚未歇息的午后回到荒村旧址的。

黄土坡上,断壁残垣间野草疯长,几根焦黑的木梁斜插在地,像极了当年元兵铁蹄踏过之后留下的遗骸。

她背着一捆柴火,脚踩进那片曾是祠堂的地基,泥土松软,仿佛还埋着三十年前未烧尽的符纸与哭声。

她没跪,也没哭,只是蹲下身,用手掌丈量着地势的高低,口中喃喃:“东高西低,灶口得朝南,风才不会倒灌。”

三天后,一座简陋却敞亮的灶棚立了起来。

四面无墙,只以粗木为架、茅草覆顶,中央一口大锅支在新垒的灶台上,锅底烧痕斑驳,像是从某场战火中抢回来的。

而那把曾击退百名元兵的铁锅铲,如今被挂在棚柱最高处,用麻绳悬着,底下贴了一张墨字告示:“此物非兵器,乃饭具。”

起初有人不信——哪有锅铲能挡刀枪?

可当第一个逃难的妇人带着发烧的孩子撞进棚子,孙三娘抄起它砸向闯入的流寇时,那声“铛”的脆响震得整片废墟都静了。

不是因为它多锋利,而是因为那一刻,全村男女老少端着碗从四面围来,没人说话,但人人目光如炬。

流寇退了,不是怕一把铲子,而是怕这一群终于敢抬头吃饭的人。

那一晚,有个年轻女子牵着五岁男孩走了十几里路赶来,脸上蒙尘,眼里却燃着最后一点光。

“听说……这里有个不怕兵的大婶?”她声音发抖。

孙三娘正搅着面汤,头也不抬:“吃完再说。在这儿,饿肚子的话没人听得懂。”

她舀了一大海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油星浮在汤上,葱花打着旋儿沉下去。

女人接过碗时手抖得几乎端不住,可孩子已经扑上去咬了一口烫嘴的面条,呜呜咽咽地嚼着,眼泪混进汤里。

她们就在灶边坐下,直到天黑透,也没提一句来历。

孙三娘也不问。

夜里风雨忽至,她给母子俩铺了干草垫,自己守在灶前添柴。

火光映在锅底,一圈圈荡开,像极了记忆深处某个燃烧的夜晚——那时她还是寡妇,丈夫死于征役,她抱着空锅坐在废墟上,发誓若有一日能吃饱,必让别人也吃上一口热饭。

梦来了。

她梦见自己变成一盏灯,悬在黑暗之中。

可火焰不炽烈,反而温吞,锅盖微掀,白气袅袅升起。

底下千百双手伸来,不是抢夺,而是轻轻托住这口锅,仿佛它是世上最重又最轻的东西。

她听见无数个声音低语:“我们记得你。”

惊醒时,窗外已有炊烟升起,一缕接一缕,连成了线。

数月后,阿牛在整理笑掌柜遗留的旧档时,在一只锈锁铁匣底层摸到一封未曾封口的信。

泛黄纸上墨迹沉稳,开头写着“致明教诸位兄弟”,落款本该是“张无忌”,却迟迟未签。

那是份退位书草稿,字句反复涂改,最终归于平静。

末尾原有一行被墨团重重覆盖的句子,依稀可辨:“或许我不该散功,或许江湖还需要一个神。”

可最终,只剩一行小字,笔锋平直如耕犁划过田垄:

“可我只想做个,能陪大家吃饭的人。”

阿牛笑了,眼角皱纹堆叠如谷纹。

他小心翼翼将信折好,夹进了《炊政录》第三卷首页——那里正好空着一页,专收“非食谱之要文”。

合上书时,窗外孩童追逐打闹,笑声撞碎夕阳。

忽然一人跌倒在土路上,膝盖磕破渗血。

众人围拢,却没有一人伸手去拉。

只见那孩子的朋友默默从怀里掏出半块馍,塞进他手里:“先吃了再说。”

炊烟依旧袅袅,锅声叮当,如同古老的钟鼓,诉说着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却人人活得像个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