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 > 第562章 谁吧神坛改成了灶台

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 第562章 谁吧神坛改成了灶台

作者:梦臆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1:11:54

风还没停。

昆仑山外的荒原上,沙粒仍打着旋儿掠过断心石的裂痕,像无数未散的魂魄在低语。

但山下已不一样了。

炊烟,一缕接一缕地升了起来。

张无忌站在残破的殿门前,望着那片曾经燃烧着圣火、回荡着经文与誓言的高台,如今被拆去了铜柱铁架,取而代之的是百口黑漆大锅一字排开,锅底压着炭灰青盐,锅身映着晨光微亮,如同沉睡后初醒的巨兽,正等着吞吐人间烟火。

他深吸一口气,肺腑间再无九阳真气奔涌的灼痛,只有一种久违的、属于凡人的疲惫与踏实。

“把神坛改成了灶台?”身旁有人低声笑问,是林晚儿。

“不。”张无忌摇头,声音轻却坚定,“是把江湖还给了吃饭的人。”

他抬手指向那片空地——昔日明教长老讲经论道之处,如今将要建起一座“炊堂”。

不分门派,不论过往,只要背一口粮来,便可在此煮饭共食,同锅同碗。

“圣火选人,烧死了太多忠义;”他缓缓道,“这一炉火,我要它只为暖胃而燃。”

林晚儿没说话,只是转身挥手。

飞鹰组残部列队而出,手中不再是信镖利刃,而是铁锹木杠。

他们推倒最后一根刻有火焰图腾的石柱,碎石滚落如泪。

接着,匠人们抬来石板,在墙上开始镌刻——不是经文,不是剑谱,而是菜谱。

川辣子鸡的十八种香料配比,陕北刀削面的手法要诀,粤地老火粥的火候时辰,蒙古奶豆腐的发酵秘方……一笔一划,皆由各地流民亲授,字迹粗拙却真实,像是用饥饿和记忆刻下的碑文。

阿牛蹲在铜铃塔旧址旁,手中握着新铸的小钟——锅形,柄短,敲起来“噼啪”作响,仿的是灶膛里柴火爆裂的声音。

“以前三响是警讯,现在呢?”他喃喃自语。

“现在,一响开灶,两响盛饭,三响……收锅。”身后传来周芷若的声音。

她不知何时已至,一身素衣未带兵刃,肩上却背着一只竹篓,里面整齐码放着数十张薄纸,每一张都写着百姓姓名、村落、喝粥后的感言,甚至还有孩子画的笑脸。

“这是‘民心帖’。”她递过一张,“峨眉祖传药汤混入米粥,可祛寒湿。我们派弟子携汤下乡,每施一村,便带回一张帖。民心所向,不在刀锋,在舌尖。”

张无忌接过那张纸,指尖触到墨迹未干的“谢谢姐姐,弟弟不咳了”几个歪斜小字,心头猛然一震。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号令天下。

周芷若取出一幅长卷,在地上徐徐展开——《炊脉图》。

以《步天图》为基,标记各处炊烟升起之地。

红线蜿蜒如脉络,贯穿西北三十六村。

而所有线路的交汇点,赫然是张无忌曾孤身停留七日、为难民熬粥的那个废屯。

“你看,”她声音清冷却有力,“火可以伪造,战旗可以强立,可饭不能骗。饿的人,只会往饭香浓的地方走。”

林晚儿接过图,目光落在最北端一处空白:“这里,还是死地。”

“因为没人敢去。”阿牛插话,“元兵巡防严密,粮道断绝。”

“那就让人去。”林晚儿抬头,眼中锋芒乍现,“让‘行烛’去。让他们带着锅,带着种,带着名字上路。”

就在这时,西北方忽有异动。

尘烟滚滚,马蹄声如雷碾地。

众人色变——元兵来了!

探哨尚未回报,敌骑已直扑夜昙祭坛。

那是花葬婆独守之地,埋着十年前战死者的骨灰,也是“葬灯”仪式的最后一站。

十名骑兵冲入祭坛,挥刀欲掘坟毁坛,口中狂笑:“反贼窝子,烧了干净!”

花葬婆静坐坛心,面前第十盏灯依旧未燃,手中空木偶静静躺在膝上。

她没有逃,也没有怒。

只是从袖中取出一支细香,点燃,插于土中。

香气清淡,带着一丝焦米与艾草的气息——正是“行烛者”传递急讯时所用的熏香。

她闭目低语,似是对虚空,又似对那些早已化尘的亡魂:

“你说灯灭则魂散……可你看,他们用饭香续上了。”

风,忽然转向。

片刻之后,东南岭上亮起一点火光。

接着是第二点,第三点……

四面山头,火把连成星河,人影奔涌而至。

来的不是侠客,不是高手,而是扛着锅铲、铁叉、扁担的平民——有老妇,有少年,甚至还有抱着孩子的母亲。

他们高喊着同一句话,声浪震彻山谷:

“护灶——!”

元兵从未见过这样的阵仗:没有武功,没有阵法,只有几十口锅被砸在地上当锣敲,只有无数双沾满米浆的手握紧农具,步步逼近。

为首的百夫长胆寒,怒吼挥刀,却被一块飞来的烧饼糊了满脸。

“老子吃的就是你们抢不走的饭!”一个汉子嘶吼着扑上,锅铲劈下,血溅黄土。

敌退。

人群围住祭坛,竟自发摆起长桌,拿出仅有的米粮,在坟前支锅煮粥。

一碗敬亡魂,一碗分活人。

花葬婆睁开眼,将空木偶埋入土中,撒上一把稻种。

月光下,嫩芽再次破土。

数日后,炊堂正式开炊。

三百余人排队领粥,队伍蜿蜒如龙。

其中有明教旧部,有六派弃徒,甚至还有曾在崆峒派麾下断人粮道的士卒。

他们低头捧碗,沉默饮下那一勺温热。

阿牛敲响三声“柴火爆裂钟”,炊堂内顿时响起一片碗筷轻碰的声响,竟比昔日圣火大典更显庄严。

林晚儿提灯巡查,在蒸腾的雾气中穿行。

她查看每一口锅的火候,询问每一批米的来源,记录每一个新加入“行烛”的名字。

直到她走到东墙角落,灯火微弱处。

那里,一名瘦弱少年蹲在地上,手持一根烧焦的木枝,正悄悄在墙角涂抹。

林晚儿走近,本欲呵斥,却脚步一顿。

那不是涂鸦。

是符。

锅灰勾勒的线条诡谲森然,虽残缺不全,但她认得——那是失传已久的“北斗锁魂阵”残形,传说中能封印真气、断人命脉的禁术。

她瞳孔骤缩,灯光一颤。

少年察觉动静,猛地回头,眼中满是惊惧,手中木枝“啪”地折断。

林晚儿盯着他,声音压得极低:“你……从哪学的这个?”林晚儿的手指微微收紧,灯笼在风中晃了一下,光晕如水波般荡开,映得那墙角的符痕忽明忽暗。

锅灰勾勒出的线条蜿蜒如蛇,七点星位虽残缺不全,却隐隐透出一股阴寒之气——那是被武林禁绝百年的“北斗锁魂阵”,传说能以地脉为引、血气为祭,封人真气于方寸之间。

她蹲下身,目光从符上缓缓移向少年。

少年浑身发抖,像秋风里一片枯叶。

他嘴唇哆嗦着,几乎说不出整句:“我……我没想害人!我只是……记得……父亲临死前念的口诀……他说‘脚不动,火不生;人不炊,国不兴’……我不懂,可每到夜里就忍不住画这个……”

林晚儿心头一震。

崆峒派?匠人?金属傀儡?

她忽然想起数月前探报所言:元兵围困边关时,曾驱使一批匠户秘密铸造“铁行奴”——以机关骨节拼接人体形态,内藏毒针火药,专用于刺杀义军首领。

而那些图纸,据传正是由崆峒派几位老匠暗中督造。

若这少年之父便是其中之一……

她的指尖轻轻拂过符文一角,猛然顿住。

这哪是杀人禁术?这是解控之钥!

真正的“北斗锁魂阵”从来不是为了镇压活人,而是为了切断外力对机械躯壳的操控!

那些星位之间的连线,并非锁脉,而是断讯——一旦完成,所有受控傀儡将失去指令,如断线木偶般瘫倒。

原来如此。

她仰起头,望着炊堂上方袅袅升腾的烟道,心中豁然洞开。

过去那些为权贵铸刀造甲的工匠,早已散落民间;他们手中的技艺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归处——不再服务于战阵杀戮,而是潜藏于灶台炉火之间。

“你叫什么名字?”她低声问。

“阿篾……我爹说,我是从竹篾堆里捡来的。”

“阿篾。”林晚儿站起身,将灯笼交给他,“从今夜起,你不许再独自画符。但你可以跟我走。”

少年睁大眼睛。

“我要建一座‘匠灶坊’。”她望向远处尚未熄灭的灶火,声音渐沉,“不用铁锤,不用风箱,只用一碗饭的温度,去唤醒那些沉睡的机关秘法。我们要让每一缕炊烟,都成为传信的骨管;让每一声锅响,都能击碎敌人的控制之链。”

当晚,三更未过,东岭废窑燃起了第一簇火光。

十二名衣衫褴褛的老匠被悄悄接入,有曾为少林修钟的铜师,有替唐门制毒弩的盲眼巧手,甚至还有个满身烫疤的妇人——她原是元军工坊的火药调配者,因拒改配方被烙去左脸。

林晚儿立于窑口,手中捧着一根空心羊骨,两端蒙皮,中间穿丝。

“谁能用灶火热力推动声波,在十里之外准确传递一句话?”

没人应答。

片刻后,那妇人沙哑开口:“若能在骨管内壁涂一层蜂蜡,遇热融化,则音不易散。”

众人一怔。

林晚儿笑了。

她转身命人取来十口小锅,架在窑边,锅底埋入陶管相连的地穴。

“那就试试——以火为脉,以锅为喉,以人为薪。”

与此同时,炊堂深处。

张无忌正蹲在灶前添柴。

炉火映着他洗得发白的布衣,也映着他掌心尚未痊愈的裂口。

两名老丐坐在角落喝粥,絮语随蒸汽飘来:

“如今连圣火都灭了,谁还能号令江湖?”

“嘿,谁给饭吃,谁就是教主。”

他怔住,低头看着自己那双曾握乾坤大挪移、掌九阳神功的手——如今沾的是米浆,洗的是锅碗。

竟觉得前所未有的轻。

那一夜,他在灯下铺纸研墨,笔尖微颤,最终落下八字:

饭香所在,即为圣坛。

窗外,西北风卷黄沙,千里之外,一株稻苗在陶罐中轻轻摇曳,绿意如针,刺破荒芜。

而在某处黑暗军帐中,一只戴铁护腕的手缓缓捏碎了情报竹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