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 > 第522章 谁说厨子不能当掌门?

山风卷着梅香往衣领里钻,我正想把春饼筐往怀里拢拢,笑掌柜的大嗓门已经撞过来:张教主!

青城这百味擂台十年才办回大的,不去瞧个热闹?他拎着茶壶大步跨过来,茶盏在托盘上叮当作响,壶嘴还飘着白汽——分明是刚温过的。

我下意识摸了摸怀里的梅干布包,余光瞥见赵敏正用银指甲挑开茶棚的棉帘,发间东珠在暮色里泛着柔光:她只说一个字,却带起风,吹得茶棚里的酒旗哗啦啦响。

小昭跟在她身后,素色裙角沾着点灶灰——许是方才帮着收春饼筐时蹭的,见我看她,便抿嘴一笑,指尖轻轻点了点心口——那是心灯共鸣的暗号。

青城小镇的青石板路被暮色染成靛蓝,擂台就搭在镇中心的老槐树下。

远远便能听见敲锣声,夹杂着油星子溅在热锅里的响。

笑掌柜挤开人群时,我闻到了混合着八角、桂皮和焦糖的香气,像极了当年在武当山搭第一间配送站时,灶房里飘出的烟火气。

看!

最后两位了!有孩童拽着我的裤脚喊。

我抬头,见擂台中央摆着两张条案,左边站着个老妇,鬓角沾着烟灰,蓝布围裙洗得发白,右襟还别着枚铜顶针;右边是个年轻道士,月白道袍一尘不染,腰间挂着个绘太极图的瓦罐,正闭目调息,指节在条案上敲着玄门心法的节奏。

老妇李三娘,拿手菜春饼配酸辣汤。她开口时声音哑得像砂纸擦锅,可抬眼那瞬间,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在丐帮分舵见过的灶房——当时有个妇人跪在地上,怀里护着个陶瓮,被人用木棍砸脊背,瓮里的酱汤溅在青石板上,红得像血。

小道玄真,得太极门汤祖亲传,这锅两仪阴阳汤,熬了三日三夜。道士睁开眼,眼底有清光流转,手按在瓦罐盖上,竟有白气顺着指缝往外钻,在半空凝成两仪鱼形——倒是真把武学融进厨艺了。

裁判是个留山羊胡的老者,捧着茶盏抿了口,敲了敲铜锣:先请玄真道长献艺!

瓦罐盖掀开的刹那,满场惊呼。

乳白的汤里浮着半片月牙似的豆腐,半片赤红的番茄,汤面竟分成阴阳两色,互不交融。

道士屈指一弹,豆腐片地震颤,番茄片跟着应和,像在合奏玄门清曲。

好个太极炖汤诀!有穿儒生长衫的拍案,这等技艺,非正宗武学传承不能为!

我正盯着那汤发怔,赵敏突然在我耳边低语:李三娘,十年前被丐帮逐出师门。她的指甲轻轻掐了掐我手背,因不肯交祖传酱方,断了三根肋骨。

我喉咙发紧。

十年前那个雨夜浮上来——我背着被打的小乞丐翻山,路过丐帮分舵时,听见灶房里有闷哼声。

当时我往门缝里瞧了眼,正见个妇人用身子护着陶瓮,脊背弓得像张断弦的琴。

该李厨家了。裁判的声音像根针,刺破回忆。

老妇掀开自己的锅盖。

热气腾起的刹那,我差点栽倒。

是春饼的焦香,混着酸辣汤的辛。

春饼皮烤得金黄,边缘微微卷起,像武当配送站第一回开张时,我蹲在灶前守了半夜烤出的饼——那时没案板,就着劈柴的石头揉面;没油,用野山茶籽榨的;面发得不好,饼硬得硌牙,可小道士们吃得眼睛发亮,说比斋饭香十倍。

酸辣汤里浮着蛋花,像碎金,飘着几缕葱丝,红的是辣椒,绿的是香菜,汤面泛着琥珀色的油光——和当年我在灶前偷师,被常遇春拍着背笑小张厨偷艺时的那碗,分毫不差。

这......这是武当初创配送站的第一餐!有个穿短打的汉子突然跳起来,我当年在武当山当杂役,张教主带着我们搭灶棚,头回开伙就是这春饼配酸辣汤!

满场霎时静了。

裁判的茶盏掉在条案上,烫得他甩着手直跳脚。

玄真道士盯着那碗汤,道袍下的手指微微发抖——许是想起了道童时,偷偷溜出山门,蹲在配送站外闻香气的日子。

判了!裁判抹了把汗,声音发虚,玄真道长技艺源自正宗武学传承,此轮......

且慢!

小昭突然攥住我的手腕。

她的指尖凉得像雪,我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李三娘的后颈。

那里有团幽蓝的光,像将熄的灯芯,正随着裁判的话忽明忽暗。

那是心灯,凡人看不见的愿力之火,若彻底熄灭......

我刚要起身,赵敏的手已经按在我肩头。

她的力道不大,却像铁铸的——当年在绿柳山庄地牢,她也是这样按住我,说你若冲动,这局就输了。

这次,轮我们闭嘴。她凑过来,温热的呼吸扫过耳垂,你看。

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台上。

笑掌柜不知何时挤到了擂台边,腰间的铜钥匙串叮当作响——那是共治食堂各分舵的钥匙。

他扯了扯皱巴巴的青布衫,抬脚就往台上跨,鞋跟勾住台板缝,差点摔个踉跄。

诸位评的不是手艺,是出身?他扯着嗓子喊,声如洪钟,震得老槐树上的乌鸦扑棱棱飞起来,那我问一句——当年觉远和尚在少室山煮粥救人,算不算武学正宗?

他挑水用的是少林罗汉拳的桩功,搅锅使的是易筋经的手法,怎么没人说他出身不够?

台下有人小声嘀咕:觉远大师那是......

那是救人!笑掌柜一拍条案,震得李三娘的汤碗晃了晃,可这李厨家的汤,就不救人?

十年前她在破庙熬粥,救了三十七号难民;三年前大旱,她在共治食堂支了八口大锅,给三千个娃喂了三个月稀粥——这算不算救人?

他从怀里掏出块铜牌,在夕阳下闪着暖光,上面刻着共炊令三个篆字:共治盟立的规矩,凡入体系者,不分僧俗、不论门户,只要能让一人吃饱,便是大师!

说得好!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接着像滚雷似的,说得好!的呼声从四面八方涌来。

有卖菜的老妇举着葱管喊,有挑担的汉子捶着胸脯喊,连擂台边的小乞丐都踮着脚,用脏乎乎的手指着裁判喊。

玄真道士突然退后半步,对着李三娘深揖到底:是小道拘泥了。

您这碗汤,比我师父在太极殿熬的参汤,暖多了。他伸手把自己的瓦罐推过去,这汤,该您的春饼配。

李三娘的手在抖。

她伸出去又缩回来,像怕碰碎什么,最后轻轻碰了碰玄真的手背。

老槐树的影子里,我看见她眼角的泪砸在围裙上,洇开个小水洼。

李厨尊!不知谁喊了一声。

人群突然涌上台,有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踮着脚,把自己编的草花别在李三娘鬓角;卖油的老汉捧着油壶说以后您用油,我供一辈子;玄真道士蹲下来,帮她捡刚才被挤掉的顶针。

暮色里,七十二峰的心灯网络突然共鸣。

我掌心的竖瞳发烫,眼前闪过无数画面:武当山配送站的灶火亮了,昆仑驿站的铜铃响了,连最北边的草原毡房里,都有人捧着陶碗,对着月亮笑——那是心灯愿力在流动。

他们不是在追你。小昭不知何时站到我身边,望着昙花状的心灯虚影,是在学你。

学你当年蹲在灶前烤饼,学你把没门派的老厨子写进《共治食谱》首页。

夜宿驿站时,我趴在窗台上看李三娘。

她坐在院中的石磨旁,身边围了七八个孩子,正手把手教他们揉面。

小丫头沾了满脸面粉,像只小花猫;胖小子揉得太用力,面剂子粘在指头上,急得直甩手腕。

李三娘笑着,用顶针帮他抠面,月光落在她发间的银簪上——那是根最普通的银簪,可我知道,比任何珠钗都亮。

青城山心灯节点,甲等共生枢纽。小昭举着心灯盘,上面的星图正闪烁着金色光斑,他们把尊严当燃料,这灯,比什么都旺。

我摸着怀里的梅干布包,突然想起武当山残碑里的光痕。

这些年,那碑上的字总在变:起点:一次未曾迟到的赴约燃料升级:信任,如今该添新的了——

燃料升级:尊严。

后半夜我咳了两声。

伸手抹嘴时,指腹沾到点腥甜。

月光透过窗纸照在铁饭盒上,那是十年前送外卖用的家伙,盒盖上有道裂纹——是当年被玄冥寒毒发作时攥裂的。

我盯着那裂纹,突然想起明日要过汉水,江风凉,得让赵敏多带件斗篷。

迷迷糊糊要睡时,听见窗外有脚步声。

是小昭,她捧着心灯盘经过,轻声对守夜的弟子说:明日启程前,记得把李厨尊的《春饼记》抄本放进共治书箱。

我翻了个身,把铁饭盒往怀里拢了拢。

黑暗里,盒盖上的裂纹泛着微光,像道没愈合的伤口——可奇怪,我竟觉得那光,比月光还暖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