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华妃重生之回到火烧碎玉轩前三日 > 第235章 明君

华妃重生之回到火烧碎玉轩前三日 第235章 明君

作者:汝月舟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9 22:19:38

年世兰靠在软枕上歇了片刻,见皇帝仍守在床边,指尖反复摩挲着她的手背,那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一片雪羽,却透着掩不住的焦灼与疲惫。他眼底泛着淡淡的青影,唇线紧抿,仿佛将整个江山的重量都压在了这一寸血肉之躯上。

她心头微动,轻轻挣了挣手,动作柔缓,却带着坚持。皇帝一怔,忙俯身扶她,她借力缓缓坐直,脊背贴上迎枕,发间那支赤金点翠明珠步摇随动作轻晃,珠玉相击,发出细碎如露滴荷盘的轻响。几缕碎发贴在颊边,映着烛光,衬得她面色微微泛白,却更显得眉目清肃,眸光如洗。那抹神情,已不复方才的柔弱,倒似一枝雨后初霁的白兰,清冷中透出凛然的正色。

“皇上,”她启唇轻语,声音依旧轻软,如絮拂面,却字字清晰,像春夜细雨落进人心深处,“臣妾已缓过来了,气脉也稳了,您……还是快去太和殿吧。”

皇帝眉头一蹙,正欲开口劝慰,她却已抢先握住他的手,指尖微凉,却有力地按在他手背上,像一道温柔却坚定的锁链,将他欲言又止的话语轻轻锁住。她抬眸,目光澄澈如秋水映月,直直望进他眼底,仿佛要照见他所有隐忍的忧虑与挣扎。

“从前在潜邸时,”她缓缓道,声音低了下去,“您常与臣妾说,先帝晚年仍五更起视朝,遇大雪封路,亦步行至乾清门听政;逢灾年饥馑,更是彻夜批阅奏章,茶饭无心,只为‘不负苍生’四字。那时您坐在灯下,眼底有火,说‘为君者,当以社稷为重,以万民为心’……”她顿了顿,唇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意,却含着千钧的重量,“如今您刚承大统,四海瞩目,百官仰望,正是臣民翘首以盼、天下观德之时。”

她握紧他的手,指尖微微用力:“若因臣妾这点小恙,误了早朝,耽搁了军国要务,外头难免会有闲话。说您‘爱美人不爱江山’,说天子为一妃而废政——这岂止是毁臣妾清名?更是污了您的圣德,辜负了先帝托付的江山社稷。”她声音轻颤,却一字一顿,如珠落玉盘,“皇上,您答应过臣妾的,要做一个……让百姓记得住的明君。”

烛火轻轻一跳,映得她眼底泛起微光,不知是泪,还是坚定。她不再多言,只静静望着他,

年世兰顿了顿,语气又柔了几分,却字字如珠玉落盘,清亮而恳切,悄然融化着帝王心头的焦躁:“臣妾腹中的孩子,尚在腹中,未曾睁眼看过这红尘一眼,可臣妾常想,他既承天家血脉,将来总有一日要立于朝堂,要见这万里江山,要听百姓的呼声,要担起祖宗留下的社稷重任。若他日他得知,自己的降生,竟让父皇耽搁了早朝,让六部衙门空等,让边关军情积压,让灾民翘首无望……您说,他长大了,又怎能心安?又怎敢昂首挺胸,说自己是天子之子?”

她微微喘息,却仍强撑着,“皇上,您常说,治国如执秤,毫厘不可偏。如今这秤杆的一头,是臣妾与腹中骨肉,另一头,是天下苍生、祖宗法度。若因私情而压倾了公义,纵然一时温情,终将留下遗憾。臣妾宁可自己多受些苦,也不愿您背负‘因爱废政’之名,更不愿这孩子,从出生起就背负着‘误国之因’的流言。”

世兰抬手,轻轻抚上皇帝的袖口:“臣妾知道,您守在这里,是心疼我,是牵挂孩子。可真正的守护,不是在这些陪伴上面,反而会让后宫姐妹们生怨,臣妾不愿让四郎为难, 臣妾更知道,您所做的一切,不只是为了天下,也是为了我们母子能在一个安稳、清明的世道里,平安度日。”

她微微偏头,一缕碎发轻轻滑落颈侧,衬得她面容愈发清瘦而温婉,那副模样,既有规劝之意,又存体贴之心,像极了当年潜邸中那个在灯下为他研墨、轻声劝他保重龙体的女子。她低声道:“皇上,您励精图治,日理万机,才是对臣妾、对孩子,乃至对这天下最重的承诺。若因一时之情,让朝纲松弛,让臣民寒心,那才是真正的辜负。您说,是不是?”

说罢,她轻轻垂眸,指尖仍搭在他袖上,仿佛在等一个答案,又仿佛只是在诉说一颗心。殿内烛火摇曳,映得她侧颜如画,静谧中透着不容置疑的清醒与大义。

皇帝望着她微睐的眸子,心头如被什么不轻不重地一撞。连日来积压的阴霾,仿佛被一道明净的暖光倏然劈开,直照进他紧锁的眉宇深处。先前翻腾不休的焦躁,竟如春雪遇见朝阳,悄无声息地消融殆尽。他凝神注视着眼前的女子——那曾是紫禁城里最秾丽灼目的一株盛放芍药,花开恣意,艳光灼灼,连眼波流转都带着三分凌厉的锋芒,六宫上下,无人不避其锐气。他曾倾心于她这般不管不顾的鲜活,却也暗自忧惧,怕她这身带刺的骄傲,终有一日会划伤她自己,也会搅乱这深宫苦心维持的平衡。

可此刻,她靠在软枕上,面色虽仍苍白,却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润与清明。她不再争宠,不再逞强,也不再以怒意护己;她劝他回朝,不是为自己争名分,而是为他守江山,为孩子留清名,为天下存公义。她的话语如细雨润物,不疾不徐,却字字入心,竟比任何谏臣的奏章更令他警醒。

他缓缓抬起手,紧紧握住她的指尖,仿佛要确认这温柔坚定的温度是否真实。良久,他喉头微动,声音低沉而沙哑,似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轻颤:“你……”他顿了顿,眼底泛起微光,像是惊喜,又像是恍然大悟,“你竟已不是从前那个年世兰了。”

说罢,他又俯身仔细替她拢好锦被,连被角都掖得严丝合缝,才抬眼对守在一旁的苏培盛吩咐:“传朕的话,温太医就留在翊坤宫当值,随时照看贵妃;再调二十名侍卫守在宫门外,任何人没朕的旨意,不许随意进出。”苏培盛连忙躬身应下。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而郑重,似许诺,似自语:“若这深宫中,人人都如你今日这般明理,朕何愁社稷不兴?若朕的皇后、朕的妃嫔,都能有你这般胸怀,这紫禁城,又何至于步步惊心?”

皇帝最后又看了年世兰一眼,眼底仍是化不开的牵挂:“你好好歇着,朕下了朝就立刻来看你,想吃什么提前让御膳房预备。”年世兰温顺点头,目送他转身离去,直到明黄色的衣角消失在殿门外,她眼底那抹温顺才缓缓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了然的平静——这步以退为进的棋,终究是走对了。

皇帝刚走没多久,殿外便传来太监的通报声:“温太医到。”年世兰重新靠回软枕,抬手理了理微乱的衣襟,方才眼底的平静又覆上一层恰到好处的虚弱。

温太医提着青布药箱缓步进来,衣襟微动。他规规矩矩跪地行礼,动作一丝不苟,眉宇间沉静如水,仿佛世间纷争皆与他无关。随即又跪下,指尖轻搭上年世兰的腕脉。指腹下脉象虽不算强劲,却节律分明,沉稳有力,胎息安稳,确无大碍。他垂着眼,声线平缓如溪流:“贵妃娘娘脉象已稳,胎气固守,只需按时服用安胎药,再静养些时日,便无虞了。”

年世兰指尖轻轻划过锦被,声音压得极轻,如絮语般只落进两人耳中:“温太医,方才皇后也来了。”

温实初搭脉的手几不可察地一顿,眉梢微动,抬眼飞快地看了她一眼,眸光如电,转瞬即敛,又垂下眼帘,语气依旧平稳无波:“娘娘放心,臣方才在殿外候着,听闻皇上已让皇后回宫了。”

“回宫是回宫了,”年世兰唇角轻扬,勾出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像覆了层薄霜,“只是皇后近来似乎格外关心本宫的身子。前日问安胎药的方子,昨日又亲自过问内务府新送的玉枕,连本宫枕得高些低些,都要细细叮嘱。温太医,这宫里的人,若是太‘关心’旁人,会不会反而忘了顾着自己?”

温实初指尖微微收紧,片刻后才缓缓松开,低声道:“娘娘心思通透,洞若观火。只是宫闱之中,风起于青萍之末,有些事,纵然看得清,也需藏得深。万事仍需谨慎,不可轻露锋芒。”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几乎如耳语:“娘娘安心,那朱砂的剂量,是微臣亲自掌控的,每一钱都反复权衡,断不会伤及龙胎半分。只是药性外显,面色微青、气息虚弱,会看着严重些,才好以假乱真,瞒过有心之人的眼睛。”

他抬眸,目光沉静如古井,却藏着不容错辨的坚定:“这出戏,得演得真,才能护得住龙胎。”

年世兰闻言,眸光微闪,唇角终于浮起一丝真正的笑意,极淡,又透出几分释然。她轻轻颔首,不再言语。

温实初收回手,提笔在笺上写下药方,。他又细细叮嘱了几句“忌生冷、避风寒、少忧思”的注意事项,语气如常,仿佛方才那番密语从未发生。末了,他合上药箱,躬身告退,脚步轻缓,悄然退出殿外,只余一缕药香,在珠帘后缓缓散去。

殿内重归安静,年世兰望着窗外飘落的几片秋叶,指尖缓缓攥紧——宜修的试探才刚刚开始,这场棋局,还远没到收尾的时候。

养心殿的黄昏,原是褪了色的胭脂,被岁月一笔一笔抹在朱红的窗棂上。那斜阳不是温柔的,倒像一把钝刀,将往日的荣华一寸寸剐去,只余下青砖地上斑驳的影,如宣纸上未干的泪痕,洇着前朝未尽的遗恨。

鎏金蟠龙柱在暮色里失了光彩,龙鳞的沟壑间,还藏着军机大臣的密报、后妃的耳语,以及某年深秋,帝王搁笔时的一声轻叹——那声叹息,比檐角的铁马更冷,比宫墙下的霜更凉。

嘲风立在檐角,静看最后一缕天光掠过“中正仁和”匾额。红墙之内,多少秘密被暮色吞噬,多少恩怨被尘土掩埋。龙袍再华贵,终难掩其下的裂痕;圣旨再庄严,也不过是黄粱一梦。

这养心殿的黄昏,原是历史的一滴泪,落在青砖上,便成了永恒的印记。

皇帝捏着奏折的手指有些发紧,纸上的字迹在眼前晃着——连日来皆是华贵妃“身子不适、似有早产之兆”的奏报,他心里清楚,这是公孙弗的药起了作用,可起效的速度,终究慢了些。

殿外传来轻缓的脚步声,跟着是太监的通传:“公孙太医到。”

公孙弗提着药箱进来,玄色衣袍沾了些暮色的凉意。他躬身行礼时,袖中的手悄悄攥住了那方绣着暗纹的绢帕,指尖触到绢帕边角的刹那,皇后那句务必下猛药,叫她一尸两命,方能绝后患的叮嘱,又在耳边响了起来,字字带着冷意。

臣参见皇上。他的声音压得低稳,听不出半分异样。

皇帝抬眼,眉峰微蹙:贵妃那边今日如何?那药的效力,怎么总不见强些?

公孙弗缓缓起身,垂着眼,指尖在药箱边缘轻轻摩挲:回皇上,臣每日按方施药,可贵妃娘娘出身将门,父兄皆为沙场武将,家风刚健,血脉禀赋异于常人,筋骨强韧,体魄远胜寻常女子。这般根骨,本就耐疾抗邪,这早产之药药性偏温和,如今看来,确实难速奏效,起效便慢了些。他顿了顿,喉头微动,声音低沉如压着寒霜,可……臣方才从寿康宫出来时,太后娘娘已气息将绝,六脉散乱如游丝,三焦闭塞,魂魄几欲离体。毓恪姑姑跪在榻前哭得几乎昏厥,筠和姑姑连脉案都写不稳了……臣……臣行医数十载,从未见过如此凶险之象。太医署众臣皆暗中议道——太后怕是撑不过这两日,若再无决断,恐……恐连遗诏都来不及听全了。

“什么?”皇帝猛地将奏折摔在案上,纸页翻飞如惊鸟,紫檀龙椅的椅脚在金砖上刮出刺耳的锐响,惊得殿外侍立的太监纷纷低头屏息。太后的病,是他心头一块溃烂已久的疮,日日作痛,却始终不敢直面。原指望年世兰能早日早产,借新生龙裔的喜气为太后冲晦延命,可如今太后已至油尽灯枯之境,药石无灵,而贵妃却依旧毫无动静。他脸色骤沉,眉峰紧锁,眼底翻涌着压抑已久的焦灼与怒意,声音低哑如闷雷滚过:“照你这么说,是要加大药量?拿贵妃和胎儿去赌?”

公孙弗缓缓抬首,目光如一泓深潭,与皇帝对视的刹那,眸底极快地掠过一丝冷锐的算计,转瞬即逝,快得如同错觉。随即,他垂下眼帘,神色凝重,语气却字字恳切,似从肺腑中挤出:“臣万死不敢擅专。可皇上,您细思之——太后娘娘如今已是魂摇欲散,命悬呼吸之间,太医署已收尽古方、用遍温补,却如泥牛入海。若再拘泥于‘温和’二字,任其拖延,只怕喜未至,孝先亏,太后驾崩于冲喜之前,天下将如何议君父?史笔又将如何书今日?”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却更显沉甸甸的分量:“而贵妃娘娘体质非常,胎息稳固,臣观其脉象,虽未发动,却已有‘瓜熟蒂落’之兆。若此时略施药力,促其早产,非但不伤根本,反可借这天赐麟儿之喜,冲散宫中阴霾,或能激得太后一线生机。如此,既全了孝道,又保了子嗣,更解了贵妃‘久卧难产’之苦,岂非两全,乃至三全之策?”

他微微俯身,袖中指尖悄然收紧:“臣所虑者,非药之险,而在于——时机稍纵即逝,若因犹豫而错失,悔之晚矣。”

殿内一时死寂,连铜壶滴漏的声音都似被冻结。公孙弗垂手而立,白须微动,脊背挺直如松。他是两朝元老,执掌太医院二十余载,医术通神,先帝曾亲赐“杏林宗师”匾额,如今太医署上下,无一不以他马首是瞻。多少疑难重症,旁人束手,唯他一语定乾坤。皇帝虽心知此人老谋深算,未必全然无私,可但凡关乎生死,朝中上下,竟无一人敢质疑他的判断。

于是,那翻腾的疑心在喉间滚了一圈,终究化作一声沉沉的默然。皇帝闭了闭眼,指尖在龙案上轻轻一叩——未置一词,却已默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