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的小会议室内,气氛凝重。长桌一端坐着分管学生工作和科研的两位副院长、林夕的课程指导老师,以及一位负责记录的教学秘书。另一端,只有林夕独自一人。她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深色长裤,脊背挺得笔直,将那份厚重的分析报告和存储设备放在桌上,目光平静地迎向审视。
“林夕同学,”主持会议的副院长率先开口,语气严肃,“关于近期网络上围绕你个人及课题产生的一些……争议,以及你调查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一些问题,希望你如实说明。”
林夕点了点头,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将那份精心准备的初步分析报告推了过去。
“老师,这是我基于过去一个月对校内公开学术资源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后形成的初步报告。里面详细列举了我们在数据层面发现的多处异常,包括设备使用率与成果产出不匹配、项目经费流向存疑等。所有结论都有对应的数据来源和逻辑推导过程,请各位老师过目。”
一位副院长拿起报告,快速翻阅着,眉头渐渐锁紧。报告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论证严谨,绝非空穴来风。
“至于网络上的指控,”林夕继续道,声音清晰而稳定,“说我‘捏造数据’、‘构陷师长’,这完全是对我人格和学术诚信的污蔑。我所有的数据查询行为均通过合法途径,符合学术规范。关于与已毕业学姐陶诗雨的通话,我这里有完整的、经加密认证的通话记录备查,可以证明我只是进行正常的信息核实,绝无任何‘威逼利诱’。”
她将存有通话记录的设备示意了一下,但没有立即交出,保持着谨慎。
“你的出发点是好的,”另一位负责科研的副院长放下报告,语气缓和了些,但依旧带着压力,“但学术调查,尤其是涉及资源分配这样敏感的问题,需要讲求方式方法,更需要确凿的证据。目前来看,你的报告更多是基于数据模型的推断,以及一位已离校人员的单方面证言,这恐怕……还不够充分。贸然公开,很容易引发误解,对学院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这话语里的意思很清楚:证据链不足,学院希望息事宁人。
林夕放在桌下的手微微握紧,她知道会面临这样的局面。她深吸一口气,正准备据理力争,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教学秘书起身开门,片刻后,神色有些古怪地回来,在主持会议的副院长耳边低语了几句。
副院长的脸色微微一变,目光复杂地看了林夕一眼,随即对其他人说:“稍等一下。”
他拿起自己的平板电脑,操作了几下,似乎在查看刚刚收到的信息。会议室内陷入一种微妙的寂静。
林夕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她隐约猜到,可能与陆辰希有关。
几分钟后,副院长放下平板,再次看向林夕时,眼神里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林夕同学,”他清了清嗓子,语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你报告中提到的,关于三年前‘智能传感网络优化’项目经费的问题……我们刚刚收到了一些……来自相关方面的补充材料。”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材料显示,该项目确实存在经费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学院会就此启动内部复核程序。至于网络上那些不实言论,学院会出面澄清,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你的这个课题……数据详实,思考深入,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后续进展需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在场的其他老师也面露诧异。
林夕立刻明白了。陆辰希找到了更关键的证据,并且通过某种方式,直接施加了压力。他承诺的“证据链加固”和“舆论反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她没有表现出任何得意或惊讶,只是微微颔首,态度依旧不卑不亢:“谢谢老师。我会注意方法,也会及时向导师汇报。”
走出会议室时,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林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卸下了千斤重担。虽然过程曲折,甚至一度被推至风口浪尖,但真相,终究以其自身的重量,压倒了谎言与阻碍。
她拿出手机,看到陆辰希发来的消息,只有一个简单的符号:「」
她忍不住笑了,回复道:「谢谢。你在哪?」
「老地方。」
林夕走向图书馆三楼那个靠窗的位置。陆辰希已经在那里,正对着电脑屏幕,神情专注。阳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安静而认真的轮廓。
她在他身边坐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过了一会儿,陆辰希合上电脑,转过头看她:“解决了?”
“嗯。”林夕点头,“你……给了他们什么?”
陆辰希轻描淡写:“那个项目涉及的海外账户,有几笔资金最终流入了一个与副院长亲属关联的皮包公司。交易记录,加上陶诗雨证言里提到的时间点和金额,足够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