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科技峰会的日程紧凑得像一场高速运转的协奏曲,在**处戛然而止。最后一天的议程结束后,与会者如同退潮的海水,迅速从会议中心散去,奔赴各自下一段的行程。空气中还残留着思想碰撞的余温,以及一种盛宴落幕后的寂寥。
林夕的返程机票是第二天一早。最后一晚,他们没有再安排任何外出活动,只是待在酒店的房间里。窗外是依旧璀璨却仿佛安静了许多的浦江夜景,窗内,一种混合着满足与淡淡离愁的静谧氛围缓缓流淌。
陆辰希似乎刻意推掉了所有后续的应酬,专心陪着她。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处理公务,只是和她一起窝在沙发里,看一部无关紧要的老电影,手臂自然地环着她的肩膀,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卷着她散落的发梢。
“明天几点的飞机?”他低声问,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早上八点二十五。”林夕靠在他怀里,能感受到他胸腔的震动,“你不用送我,我自己去机场就行,你肯定还有好多事要处理。”
陆辰希沉默了一下,没有坚持:“好。路上小心。到了给我信息。”
他的顺从让林夕有些意外,又有些心疼。她知道,他肩上的担子从未减轻,峰会期间他看似游刃有余,背后消耗的心力却难以估量。
“那个李明宇……”林夕想起午餐时那个不愉快的插曲,还是有些担忧,“他会不会给你使绊子?”
陆辰希嗤笑一声,带着一丝不屑的冷意:“他还不够格。无非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我有数。”他顿了顿,低头看她,眼神认真,“倒是你,在北京,凡事多留个心眼。新闻圈也不是净土,遇到难处,别硬扛。”
“我知道。”林夕点头,握住他放在她腰间的手,“你也是,别总熬夜,按时吃饭。”
琐碎的叮嘱,平常的对话,却因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显得格外珍贵。他们没有再谈论未来,也没有渲染离别的伤感,只是珍惜着这最后依偎的时光,用身体的靠近和简单的言语,确认着彼此的存在与牵挂。
电影结束时,已是深夜。陆辰希送林夕回她的房间。在门口,他停下脚步,没有立刻告别,只是深深地看着她,目光如同深邃的星空,将她此刻的样子细细描摹。
“林夕,”他开口,声音低沉而郑重,“这次见到你,很好。”
没头没尾的一句话,林夕却听懂了。他是在说,看到她在专业场合的自信与成长,看到她在他世界里的从容与闪耀,他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骄傲。
林夕眼眶微热,踮起脚尖,在他唇上印下一个轻柔而坚定的吻。
“你也是。”她看着他的眼睛,“陆辰希,你一直都很耀眼。”
他眸色一深,揽住她的腰,回应了这个吻,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带着一种近乎贪婪的占有和深沉的不舍,直到两人呼吸都有些不稳,才缓缓分开。
“进去吧。”他松开她,替她理了理有些凌乱的头发,“明天我就不过来吵你了,司机准时在楼下等你。”
“嗯。”林夕点头,努力压下喉间的哽咽,“晚安。”
“晚安。”
房门轻轻合上,隔绝了两个空间。林夕靠在门板上,听着门外他沉稳的脚步声渐渐远去,直到消失,才缓缓滑坐在地上,将脸埋进膝盖,任由离别的酸涩无声地蔓延。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有彷徨和不安,只有浓浓的不舍和对下一次相聚的期盼。
她知道,他们就像已经离弦的箭,必须朝着各自的目标奋力飞行。
第二天,林夕准时登机返回北京。飞机冲上云霄,穿过云层,将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留在脚下。她看着窗外般的云海和湛蓝的天空,心中一片澄澈。峰会的经历,陆辰希的肯定,如同为她注入了新的能量。她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小心翼翼的新人,她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足的底气。
回到北京,她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那篇关于智能合约的报道得到了不错的反响,王姐看她的眼神里多了几分真正的认可。她被分配了更多与金融科技、创新创业相关的选题,这恰好能与陆辰希所在的世界产生更多的交集和共同语言。他们之间的远程交流,也因此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有时是为了一个专业概念的探讨,有时是分享行业内的最新动态。
她开始有意识地经营自己在财经报道领域的口碑,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既懂技术、又有人文关怀的记者。她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真正与他并肩,而不是永远活在他的光环之下。
与此同时,在上海,陆辰希也迅速切换回战斗模式。峰会结束,意味着新的博弈开始。李明宇果然如他所料,开始在一些项目资源的争夺和团队人员的调度上做文章,手段算不上高明,却足够恶心人。
陆辰希对此采取了以静制动的策略。他不再像初期那样刻意收敛锋芒,而是在几个关键项目的判断和决策上,展现出更加强势和精准的一面,用无可挑剔的业务能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他通过周屿,加强了对李明宇及其周边关系的监控。他隐隐觉得,李明宇与那个境外基金会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他尚未察觉的联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