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符道初窥,绘形摹影
楚根与胡九儿云游至龙虎山时,恰逢天师府举办“符法大会”。山间道场上,数千名修士手持符笔,于黄纸朱砂间挥洒,符箓成时或有金光闪烁,或有雷霆隐现,看得胡九儿眼睛发亮。
“他们画的这些‘鬼画符’,真有那么厉害?”她甩着尾巴,看着一张刚制成的“驱邪符”贴在稻草人上,稻草人瞬间冒出黑烟,忍不住咋舌。
楚根望着道场中央那面镌刻着上古符文的石壁,若有所思:“符道与剑道、丹道同源,皆是引天地之力为己用。只是剑以锋锐显威,丹以蕴养见长,符则以‘图文’为契,沟通天地法则。”
他此前对符道涉猎不深,只在蜀山藏经阁见过几本基础典籍。但此次观天师府修士制符,心中却隐隐生出共鸣——符道讲究“灵、神、形”合一,这与他修炼《日月吞吐诀》时“以形载力、以神御形”的感悟,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会结束后,楚根向天师府长老借阅了《符道初解》。典籍开篇便言:“符者,天地之文也。形者,文之骨;灵者,文之血;神者,文之魂。三者缺一,皆为废纸。”
“原来如此。”楚根抚卷轻叹。
他对照典籍,回忆起观战时的细节:那些制符失败的修士,多是符文笔画歪斜(形亏),或是灵力灌注不均(灵滞),更有甚者,下笔时心浮气躁,神意不凝(神散)。
“我虽不以符道为主修,却可借其锤炼‘形、灵、神’的融合。”楚根心中一动。
他的观微神通能洞察符文笔画的细微差异,心灵感应可感知灵力流动的轨迹,再加上旋照境的神念凝练,或许在符道上能走得更远。
回到蜀山后,楚根便开始钻研符道第一境“绘形”。
他取来标准符纸与朱砂,又以自身精血调和——按《符道初解》所言,灵血可增强符箓与自身的联系。藏锋剑化作一柄小巧的符笔,悬于面前。
“先从最简单的‘引气符’开始。”
楚根凝神静气,神念沉入符笔。引气符的符文仅有三笔,形似“气”字古篆,却暗藏天地灵气的流动轨迹。他以观微神通细察典籍上的拓本,连每一划的角度、粗细、转折处的弧度都记得分毫不差。
“起笔。”
符笔落下,朱砂在符纸上拖出一道红痕。起初,笔画或歪或斜,有时收笔过重,将符纸戳破;有时灵力注入过急,让朱砂晕染开来。一个时辰过去,废掉的符纸堆成了小山,却没有一张成功的引气符。
“看似简单,实则每一划都要与天地灵气的轨迹吻合。”楚根并未气馁。
他想起练剑时“剑随心走”的感悟,将神念与符笔的触感融为一体,不再刻意模仿拓本,而是去“感受”那三笔符文应有的“姿态”。
当符笔再次落下时,他的手腕不再僵硬,朱砂划过符纸,如水流淌。第一笔起于“虚”,似气之始生;第二笔转于“旋”,如气之流转;第三笔归于“凝”,若气之汇聚。
符成的瞬间,符纸微微颤动,周围的稀薄灵气被引动,在符面形成一圈淡淡的光晕。
“成了!”胡九儿从窗外探进脑袋,九条尾巴兴奋地摇晃。
楚根拿起引气符,能清晰地感觉到符文与天地灵气间的微弱联系。这便是“绘形”的真谛——不仅要形似,更要让符文的“形”与天地法则的“势”相合,如同临摹书法,需先得字形,再悟笔意。
接下来的日子,楚根每日绘制基础符箓。从引气符到避水符,从燃火符到轻身符,他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当他能在半个时辰内精准绘制出百张不同种类的基础符箓时,指尖的朱砂已带着淡淡的灵性,符笔划过符纸的声音,竟与灵力流动的频率隐隐相合。
“可以尝试‘注灵’了。”楚根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第二章:灵贯笔端,玉石生花
符道第二境“注灵”,难在“灵贯其中”。
绘形是搭好骨架,注灵便是为其注入血液。寻常修士需以笔为媒,将灵力一丝丝逼入符文中,稍有不慎便会灵力暴走,毁去符箓;而楚根凭借日月淬炼的肉身与旋照境的灵力掌控,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没有选择符纸,而是取来一块产自十万大山的“青纹玉”。玉石温润,能更好地承载灵力,是中阶符箓常用的载体。
此次要制的是“御风符”。中阶符箓的符文更为复杂,共有七笔,笔画间需灵力贯通,形成闭环,方能引动风势。
楚根深吸一口气,符笔蘸取以灵力调和的朱砂,悬于青纹玉上方。他没有急于下笔,而是先以心灵感应“触摸”玉石内部的灵脉——青纹玉的纹路如同天然的灵力通道,若能顺着纹路下笔,灵力灌注会事半功倍。
“第一笔,承玉之灵。”
符笔落下,笔尖轻触玉石,楚根体内的灵力如细线般涌出,顺着笔尖流入玉石。与绘形时不同,这次的灵力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渗入玉石内部,沿着青纹玉的天然纹路蔓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