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气纵横:淬体成锋,蜀剑道成
第一章:剑出有芒,气凝为锋
清玄峰的剑碑林,是蜀山弟子领悟剑意的圣地。数千块石碑上,刻着历代高人的剑痕,有的如惊鸿一瞥,有的如泰山压顶,有的如流水潺潺,每一道痕迹都蕴含着独特的剑意。
楚根站在一块无字碑前,已盘坐了七日。他没有看碑,只是闭目凝神,识海中回荡着《蜀山剑经》第三重“剑气出体”的总纲:“剑者,气之表;气者,剑之里。表里合一,方有剑气。”
前两重境界,他早已融会贯通:第一重“剑心通明”,是让心神与剑合一,做到人剑不分;第二重“剑势天成”,是让剑招顺应天地之势,威力倍增。而这第三重“剑气出体”,则是要将体内法力与剑的灵性、天地元气交融,凝练成可离体伤人的“剑气”,这是蜀山剑道从“技”到“艺”,从“力”到“势”的关键一跃。
七日前,他的剑招已能引动周围元气,形成淡淡的气晕,却始终无法让这股气真正“离体”。无论如何催动法力,气晕都像被无形的线拴在剑上,稍远便会溃散。
“不是力不足,是意不坚。”楚根睁开眼,目光落在手中的清风剑上。剑身的风纹微微闪烁,仿佛在回应他的思绪。他忽然想起老王说过的话:“好剑如友,你信它,它才敢为你拼命。”
以往练剑,他总想着“驾驭”剑;此刻,他试着放下执念,让心神沉入剑中,感受清风剑的“意愿”。剑是渴望自由的,渴望挣脱束缚,渴望斩破虚空——这股渴望,与他想要凝练剑气的念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以我之神,融剑之灵,引天地之气,凝而为锋!”
楚根低喝一声,猛地站起身,清风剑斜指地面。他没有急于挥剑,而是将识海中的剑意、体内的法力、剑的灵性,还有周围剑碑林的天地元气,全部汇聚于剑尖。
先天真气如江河奔涌,注入剑身;
清风剑的风纹亮起,发出兴奋的嗡鸣;
剑碑林的古老剑意被引动,化作无形的势,加持在剑上;
天地元气如潮水般汇聚,在剑尖凝结成一团青白色的光。
光团越来越亮,渐渐凝聚成一道半尺长的锋芒,锋芒周围的空气被撕裂,发出细微的“嘶嘶”声。
“去!”
楚根手腕轻抖,清风剑向前一送。
那道青白色的锋芒瞬间脱离剑尖,如一道闪电般射出,精准地落在三丈外的一块试剑石上。
“嗤!”
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锋芒没入石中,只留下一个细如发丝的孔洞。但下一刻,试剑石突然从内部裂开,无数细小的裂纹蔓延开来,最终“咔嚓”一声,碎裂成数十块。
“成了……”楚根握着微微颤抖的清风剑,掌心全是汗水,眼中却闪烁着狂喜的光芒。
这道锋芒,便是“剑气”。它看似纤细,却凝聚了他的剑意、法力、剑之灵性与天地元气,锋利程度远超剑刃本身,且能隔空伤人,正是《蜀山剑经》第三重境界的标志。
剑碑林的守碑长老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捋着胡须点头道:“七日悟道,终成剑气。你的剑气,不重刚猛,重凝练,倒是与你沉稳的性子相合。”
楚根收剑行礼:“弟子只是侥幸。”
“非是侥幸。”长老指着那碎裂的试剑石,“寻常弟子凝练的第一缕剑气,多是追求破石之威,你却能让剑气入石后再爆发,这份对剑气的控制力,非一日之功。看来你在心灵境界上的修行,没白费。”
楚根心中一动。确实,若非窥径境的静心之力,他无法如此精准地掌控剑气的爆发时机;若非对三才之道的理解,他也无法如此顺畅地引动天地元气融入剑气。原来,剑道的突破,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性命双修、心灵境界、天地感悟息息相关。
夕阳西下,剑碑林的石碑在余晖中泛着金光。楚根握着清风剑,一遍遍练习着凝练剑气的法门。剑气从半尺长,渐渐增长到一尺;从只能直线射出,到能随心意转折;从需要蓄力良久,到能瞬发即出。
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新的感悟:剑气不仅是攻击的手段,更是他意志的延伸,是他与天地沟通的新桥梁。当剑气离体的那一刻,他能“看”到剑气所过之处的元气流动,能“听”到空气被撕裂的声音,这种全新的感知,让他对“剑”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第二章:千锤百炼,剑气淬体
楚根很快发现,剑气的妙用,远不止离体伤人。
《蜀山剑经》的注解中提到:“剑气者,可攻可守,可炼体,可养神。”前两者他已体会,而“炼体”与“养神”,则是更深层次的妙用。
所谓“剑气淬体”,便是将自身凝练的剑气,引入体内,冲刷经脉、淬炼肉身。这比单纯的炼体术更霸道,也更有效——剑气本就蕴含着精纯的法力与锋锐的意志,用它淬体,能同时打磨肉身的强度与韧性,甚至能打通以往难以触及的细微经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