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窥径:静里藏真,念中生慧
第一章:定中观心,初窥门径
清玄峰的静心坪,总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楚根盘膝坐在忘忧草丛中,已维持这个姿势三个时辰了。他双目轻闭,呼吸悠长,周身的法力平稳如镜湖,没有一丝波澜——这不是寻常的打坐,而是蜀山的“静心入定”之法,专门用来打磨心灵境界。
自从在藏经阁领悟性命双修之道,楚根便越发意识到:肉身是船,法力是帆,神魂是舵,而心灵境界,则是指引航向的灯塔。若灯塔不明,船再坚固、帆再强劲,也可能驶入歧途。
“定者,心之所止也。”楚根默念着《清静经》中的句子,识海中的杂念如水中的泥沙,正缓缓沉淀。起初,他的识海像被狂风搅动的湖面,练剑的招式、锻剑的火候、万兽谷的厮杀、白杨镇的回忆……无数画面翻腾不休,让他根本无法专注。
他试着用性修时练的“五脏存神法”,让青龙、朱雀、黄龙、白虎、玄武五道神影在识海边缘巡逻,将那些跳跃的杂念一一“安抚”。就像牧人驱赶羊群,他用沉稳的心神,引导着杂念归于平静。
一个时辰后,识海渐渐澄清。楚根“看”到,在识海的最中央,有一点微弱的金光,那是他心灵的“本源”,纯粹而宁静,却被层层杂念包裹,难以显现。
“窥径之要,在‘见己’。”清玄长老曾指点他,“所谓心灵境界,不是看破外物,是看清自己。你能在定中看到自己的杂念,便算踏入了‘窥径’的门槛。”
楚根集中精神,凝视着那点金光。他没有去“对抗”周围的杂念,只是静静地“观察”——观察杂念如何生起,如何变化,如何消失。他发现,许多杂念都源于“贪”与“惧”:贪求更强的法力,惧怕修炼中的瓶颈,贪求他人的认可,惧怕试炼中的危险……
当他看清这些杂念的根源时,那些包裹着本源金光的“杂念之雾”,竟开始一点点消散。金光变得明亮了些,楚根能感觉到一股温暖的力量从识海蔓延至全身,让他的心神前所未有的安宁。
“原来如此。”他心中微动,“不是要‘消灭’杂念,是要‘理解’杂念。它们本就是心的一部分,看清了,也就放下了。”
当他从定中醒来时,夕阳正落在静心坪的边缘,将忘忧草染成金色。楚根站起身,只觉神清气爽,以往练剑后残留的疲惫感消失无踪,连思维都变得格外清晰。他试着回忆《蜀山剑经》中的晦涩章节,那些曾经难以理解的剑理,此刻竟如掌上观纹,一目了然。
“窥径境,果然有妙用。”楚根握了握拳,能感觉到心灵与神魂的连接更加紧密,仿佛隔着一层薄纸被捅破,内外通透。
接下来的日子,楚根将“入定静心”融入了日常修行。练剑前,他会先入定一刻钟,让心神归于空明,再挥剑时,剑招便少了刻意,多了自然;锻剑时,他会在熔铁前入定,让心与铁水共鸣,锻出的剑坯便更贴合他的心意;甚至在交易坊与人换资源时,他也能保持心平气和,不因价格高低而波动情绪。
有次,一位松风峰的弟子在交易坊故意刁难,说他的气御符是次品,想压低价格。换作以前,楚根或许会争辩几句,甚至动怒,但这次,他只是平静地看着对方,心中没有丝毫波澜。
“师弟若觉得不好,便请自便。”楚根淡淡道,转身就要离开。
那弟子反倒愣住了,他本想激怒楚根,趁机压价,却没想到对方如此平静。看着楚根沉稳的背影,他忽然觉得自己的计较有些可笑,连忙道:“楚师兄留步,是我失言了,就按原价换!”
楚根回头,微微一笑,没有多言。他知道,这不是对方妥协了,是自己的平静心境,影响了对方的情绪——这便是心灵境界的无形之力。
第二章:念起即觉,炼心如锻剑
初入窥径境,楚根最大的感悟是:心灵的修炼,与锻剑何其相似。
锻剑要反复敲打,去除杂质;炼心要时刻观照,觉察杂念。锻剑时一锤不慎,便可能留下裂纹;炼心时一念不察,便可能被**裹挟。
他开始践行“念起即觉”的法门——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对自己念头的觉察,一旦有杂念生起,便立刻“看见”它,不追随,不评判,让它自然消散。
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极难。
一次在灵脉泉淬火,楚根不小心将一小桶珍贵的泉水洒了一半。他心中立刻升起一丝懊恼:“怎么这么不小心?这可是用三株灵草换来的!”
念头刚起,他便觉察到了。按照“念起即觉”的法门,他没有陷入懊恼,只是在心中“标记”了这个念头:“哦,这是懊恼。”
奇妙的是,当他清晰地“看见”这丝懊恼时,懊恼便像被戳破的气球,瞬间瘪了下去。楚根随即平静地收拾好水桶,转身去寻找补救的办法,没有让负面情绪影响接下来的锻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