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界行旅,混元归一
第一章 人间烟火,道在寻常
离开昆仑墟的第一年,楚雄没有急着踏足其他界域,而是选择继续在人间行走。他脱下修士的长衫,换上货郎的行囊,摇着拨浪鼓穿梭在城镇乡野,听农妇抱怨收成,看工匠敲打铁器,跟书生探讨文章,陪老人晒晒太阳、讲讲古。
在江南水乡,他见一位老篾匠编竹篮,篾条在指间翻飞,看似随意,却暗合“曲中求直”的道理——每根篾条都有弧度,组合起来却成就了方正的篮筐。楚雄站在一旁看了三日,终于悟透:“规则并非只有刚直,曲柔亦是规则的一部分,如同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却始终是水。”
他将这感悟融入混元无极之道,原本偏重“生生不息”的生机之力,多了几分“随形就势”的灵动。路过一条被山洪冲毁的石桥时,他没有直接以神通修复,而是教村民们用“曲木为拱”的法子搭建新桥,木头的弧度分散了桥面的重量,比原来的石桥更能抵御洪水。
“这便是‘天人一体’的初阶。”楚雄抚摸着温润的木拱,“不是让天顺应人,也不是让人顺应天,而是找到彼此最契合的那个‘度’。”
在漠北草原,他与牧民一起追逐水草。牧民告诉他:“草原的风,春天是暖的,冬天是冷的;草原的雨,夏天是急的,秋天是绵的。我们不用算日子,看风的方向、雨的样子,就知道该往哪里走。”
楚雄望着变幻的云层,忽然明白:所谓“参悟天地规则”,并非要将规则一条条写出来、记下来,而是像牧民感知风雨那样,让自己的身心成为“规则的镜子”,无需刻意思考,便能自然呼应。
他尝试关闭元神的主动感知,只是凭着身体的本能行走。风吹来,他的衣袍自然下摆,脚步下意识偏向避风处;雨落下,他抬手的角度正好能接住雨水,却不被淋湿。这种“不刻意”的契合,比任何精密的计算都更接近天地的本真。
“混元无极,‘混’是融合,‘元’是根本,‘无极’是没有边界。”楚雄坐在篝火旁,看着跳动的火焰,“以前总想着‘完善’,却忘了,真正的道,本就没有‘完善’的终点,如同天地运转,从未停歇,却也从未‘完成’。”
这一年,他没学任何神通,没炼任何法宝,只是像个最普通的人一样生活,却让混元无极之道褪去了刻意雕琢的痕迹,多了几分“道法自然”的浑朴。
第二章 妖界灵秀,万类共生
第二年,楚雄踏入妖界。
妖界与人间不同,这里的山川草木皆有灵性,走兽飞禽多能化形。初入妖界时,他能清晰感觉到无数双眼睛在打量他——有好奇,有警惕,也有敌意。一只化形为少女的狐妖拦住他:“人类修士,妖界不欢迎你们这些总想着‘降妖除魔’的家伙。”
楚雄笑着取出从人间带来的话本,里面画着狐仙助人的故事:“你看,人间也有很多人喜欢妖。就像妖界有恶妖,人间也有恶人,好坏从不在‘界’,而在‘心’。”
狐妖看了话本,敌意渐消,带他去见妖界的“树祖”。树祖是一株活了万年的古榕树,树冠覆盖千里,根系深入地脉,无数小妖在他的枝叶间栖息。
“你想参悟妖界的规则?”树祖的声音从风中传来,“妖界的规则很简单——弱肉强食,却也相辅相成。狼吃羊,羊吃草,草靠狼的粪便生长,这便是规则。”
楚雄看着榕树的根系,有的深入地下汲取水分,有的却故意露出地面,让小动物啃食——树祖说:“它们带走的是养分,留下的是种子,帮我把后代带到更远的地方。”
他忽然明白,妖界的“弱肉强食”,并非只有残酷,更有深层的共生。如同狼不吃尽羊,羊不啃尽草,万物都在无形中维持着平衡,这便是妖界的“混元”。
他在妖界住了半年,跟熊罴学习“厚土之力”的沉凝,跟鹰隼学习“长风之力”的迅捷,跟游鱼学习“柔水之力”的包容。他发现,妖族的修行从不讲“道理”,只讲“本能”——熊天生懂土,鹰天生懂风,这本能,便是它们与天地规则最直接的连接。
“人间讲‘格物致知’,妖族讲‘顺应本能’,其实是一回事。”楚雄在一条大河边感悟水行规则,河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河中的鱼群时而逆流而上,时而顺流而下。“知是理,能是本能,理与本能合一,便是天人一体。”
离开妖界时,树祖送了他一片叶子:“这片叶子能让你听懂万妖之言。但记住,听懂不是为了控制,是为了理解——理解它们的恐惧、渴望,就像理解风雨的脾气。”
楚雄将叶子融入元神,混元无极之道中,多了“万类共生”的维度。他不再将“守护”局限于人族,而是扩展到所有遵循天地规则的生灵——就像他在妖界救下一只被猎人陷阱困住的小鹿,并非因为它是“善”,只是因为陷阱打破了“弱肉强食”的自然平衡,成了“恶意的干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