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滨海小城,仿佛被阳光和海风浸泡得绵软,流逝得缓慢而无声。林晚晴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已经像一只被妥善安置在安静港湾的小船,不再有江城的惊涛骇浪。她的身体遵循着自然的韵律和精心的调养,日益康健。苍白褪去,肌肤被海边的阳光镀上了一层浅淡的健康色泽,曾经空洞的眼神里,也渐渐被日常的琐碎和这片蔚蓝的海域注入了些许生气。
她学会了辨认潮汐,能在清晨根据空气的湿度判断午后的天气;她熟悉了附近市集里每一个摊主的脸,知道哪家的鱼最新鲜,哪家的蔬菜带着露水的清甜;她甚至开始尝试烹饪,照着手机上的菜谱,笨拙地复刻一些简单的家常味道。这一切,都符合她最初设想的“新的开始”——平静、简单、与过往隔绝。
然而,那个名为叶凡的男人,那个她法律上的“前夫”,如今物理距离上仅隔着一层楼板、身份上却暧昧不明的“邻居”,像一颗投入这潭静水的石子,持续不断地漾开一圈圈复杂的、无法忽视的涟漪。他成了她试图构建的新生活中,一个巨大而矛盾的变量,一个行走的、沉默的问号。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困惑。
一个曾经执掌庞大商业帝国、在金融界翻云覆雨的男人,为何会抛弃一切,蜗居在这个南方小城,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仅仅用“静养”来解释,苍白得如同海滩上被烈日曝晒过的贝壳,内里空空如也。她不是不谙世事的少女,她经历过商场的残酷,深知站在叶凡那个位置的人,所谓的“退居幕后”往往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运筹或是不得已的急流勇退,绝无可能如此彻底地消失在核心舞台,只为了一片“宁静的海”。
更让她心神不宁的是他看她的眼神。那不是在履行某种出于道义的责任,也不是一个普通邻居应有的礼貌与疏离。那眼神深处,是一片汹涌而克制的海。她能在里面清晰地看到沉甸甸的、几乎要将人压垮的愧疚,看到一种极力隐忍却依旧会泄露出来的痛楚,偶尔,在那层层负面情绪之下,还会闪过一丝极其微弱的、近乎贪婪的……温柔?这复杂到极致的眼神,让她感到不安,甚至有些窒息。这绝不是一个仅仅因为“过去婚姻失败”而感到抱歉的前夫该有的神情。他们之间,一定发生过比离婚、比商业对抗更深刻、更纠缠的事情——而那部分,恰恰是她记忆里那片最彻底的空白。
而他那些“顺手”的关怀,更是将这种困惑推向了极致。
那俄式列巴。第一次品尝时,那股扎实醇厚的麦香,混合着淡淡的啤酒花气息,像一道猝不及防的闪电,劈开了她脑海中的混沌。不是味蕾的熟悉,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源自身体本能的记忆被唤醒。她仿佛能“看见”江城寒冷的冬日街头,呵出的白气氤氲了视线,手里捧着同样温暖扎实的食物,身边似乎有一个模糊而令人安心的身影……可当她努力聚焦,想要看清那身影的面容,捕捉那份安心感的来源时,一切又如同海市蜃楼般消散,只留下更深的空洞和一阵隐隐的头痛。他怎么会做这个?是巧合,还是……他记得她喜欢?如果他们后来的关系真的如她碎片化记忆里那般对立冰冷,他又为何会记得这种细节?
还有他修葺花园的样子。那个挽着袖子,手指沾满泥土,专注地为一株弱不禁风的花苗培土、浇水的男人,与财经杂志上那个西装革履、眼神锐利的商业巨子形象,重叠得如此诡异,又如此……和谐。她不止一次在他低头忙碌的侧影里,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令人心悸的熟悉感。这感觉并非源于媒体报道或公开场合的惊鸿一瞥,而是仿佛在某个被遗忘的、私密的时空里,她曾无数次见过他这般放下所有身份与光环,只为打理一片小小的绿意。这感觉如此真实,却又如此虚无缥缈,像一根细小的针,不断刺痛着她记忆的断层。
最让她感到无力的是,她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依赖这种无声的渗透。
当厨房的水龙头有些松动,她的第一反应不是翻找物业电话,而是下意识地走到客厅,目光仿佛能穿透地板,落在那扇紧闭的门上。当他新移栽的风信子抽出花苞,她会忍不住在清晨去查看,并在心里默默记下他之前随口提过的养护要点,仿佛遵循他的指导,那些花就能开得更好,连带着她这片小小的天地也能更加安稳。甚至有一次,她心血来潮烤制曲奇饼干,结果烤糊了一盘,面对焦黑的失败品和狼藉的厨房,她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竟是:如果是叶凡,他一定能做得很好吧?
这种依赖感让她悚然心惊。
她逃离江城,不正是为了斩断过去,寻求独立与新生吗?为何现在,却对一个本应被隔绝在过往里的男人,产生了这种近乎本能的信任与靠近?这究竟是残存的、她自己都未能察觉的情感惯性,还是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守护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更难以抗拒的牢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