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零域建筑师 > 第89章 社区防御的全面升级

零域建筑师 第89章 社区防御的全面升级

作者:星星的烁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16 17:22:08

四点十六分,真正的脉冲信号出现了。

我没有迟疑,立刻切断干扰器的输出通道。红色按钮上的胶带还在,但我已经按过一次启动键。现在它安静地躺在桌面上,外壳发烫,线路板有轻微焦味。我把它翻过来,确认电源彻底断开,防止残留信号被反向追踪。

“节奏变了。”我对着通讯器说,“按b预案执行。”

频道那头沉默了不到两秒,老周的声音传来:“明白。”

我调出社区三维结构图。屏幕上的模型由最初的简陋庇护所逐步扩展而成,现在覆盖了八个功能区。东侧围墙、北区能源枢纽、中央广场疏散通道、西南排水口、教学区外围、医疗站地下层、指挥点通风井——六处薄弱点被自动标红。

时间不多。距离预计总攻还剩不到十小时,而我的精神力恢复值显示只有百分之五十三。上一次三角定位消耗太大,现在太阳穴深处有种持续的压迫感,右手食指偶尔抽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整片打印新结构,必须用最低能耗完成加固。

我选择了“强化协议”。

这是零域能力的二级应用模式,不生成新建筑,而是激活已有结构中的能量残余,重新排列分子密度。原理类似混凝土二次浇筑,但速度更快,痕迹更隐蔽。前提是原结构中留有过往零域操作的印记。

我闭眼接入系统。

第一目标:东侧围墙承重柱。

这段墙是最早建成的部分,当初为了快速封闭缺口,用了大量临时构件。虽然表面看不出问题,但最近几次地震后出现了细微裂缝。我在设计图上调出原始参数,将墙体密度从每立方厘米二点八克提升至三点九克。过程不能太快,否则材料内部应力失衡会引发崩解。

视野里浮现出淡灰色的能量流,顺着柱体向上爬升。我能感觉到精神力在缓慢流失,像水从沙地渗走。三分钟后,六根主柱完成强化。地面轻微震动了一下,尘土从接缝处落下。

第二目标:北区能源枢纽。

这里存放着备用发电机和太阳能储能阵列,目前没有遮蔽设施。一旦被锁定,敌人只需一次精准打击就能瘫痪整个供电系统。我决定在原有支架基础上生成一层复合防护壳,材料取自废墟中的钛合金残片,通过零域重组分子结构,形成倾斜角度为四十五度的防弹面。

操作刚进行到一半,终端警报响起。

“西侧管网有异常波动。”值班员报告,“温度突然升高,可能是人为加热。”

我暂停施工,切换监控画面。摄像头拍到一段金属管正在发红,位置正好在排水口附近。这不是自然现象。守夜人可能已经派出侦察小队,试图从地下渗透。

“通知巡逻队绕开那个区域。”我说,“不要触发陷阱。”

我改变计划,优先处理西南排水口。那里原本有个废弃检修井,深度约七米,连接主干道。如果敌人从这里进入,可以直接抵达核心区背面。我调用地下残存的钢筋框架,在井壁内侧生成交错格栅,间隔三十厘米,可承受三百公斤冲击力。同时在顶部设置声波感应器,任何超过五十分贝的声响都会触发警报。

做完这些,我已经出了汗。呼吸变得沉重,胸口像是压了块铁板。医疗组的远程监测数据跳了出来:脑**动橙色预警,建议立即停止施术。

我没关掉提示。

接下来是中央广场疏散通道。这里是人员集结的关键路径,但现在太窄,最多容纳二十人并行。一旦发生踩踏或遭遇伏击,后果不堪设想。我没有拓宽地面,而是向下挖出一条应急通道,深两米,宽一点五米,顶部用轻质高强度板覆盖,平时隐藏不动,遇险时可通过遥控开启。

最后是教学区外围。

这个地方不能硬加固。孩子们明天还要上课,不能让他们看到满地钢筋水泥。我采用隐性格栅方案,在地表以下埋设可升降金属桩,平时与地面齐平,检测到震动时自动升起,形成阻截墙。同时在校舍外墙涂覆一层吸音材料,减少外部噪音干扰。

六项任务完成,耗时五十七分钟。

我睁开眼,手指还在控制台上。屏幕上的防御模型已经更新,红色标记全部转为黄色,表示风险降低。但我知道这还不够。自动系统可以拦住普通入侵者,可如果对方带着重型装备或者特殊能力者,这些防线撑不了多久。

老周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手写清单。

“巡逻队重新编组,每组三人,两小时轮换。”他说,“了望塔加装了夜视镜,视野能覆盖五百米。”

我点头。“一级响应装置都测试过了吗?”

“试了。地刺反应时间零点七秒,电网能在三秒内完成充能。声波屏障有点延迟,要两秒才启动。”

“太慢。”我说,“把触发机制改到震动传感器前段,提前预判脚步频率。”

他记下,又问:“核心区封锁呢?”

“随时可以闭合。”我调出中央建筑群的剖面图,“防护罩从地下升起,三十秒内完成密封。内部空气循环独立,能撑七十二小时。”

老周盯着图看了一会儿,忽然开口:“人不够。”

我抬头。

“你现在这套系统,至少需要十二个监控点同步操作。我们只有六个值班员,而且都不是专业兵。万一敌人多点进攻,顾不过来。”

他说得对。技术再先进,也得靠人来运转。

我想了想,把防御体系划成三个层级。

一级是全自动装置,包括地刺、电网、声波屏障,由零域预设逻辑控制,不需要人工干预;二级是巡逻小队定点协防,依托新建的三座了望塔实现交叉视野,发现异常立即上报;三级是核心区应急封锁,一旦警报拉响,所有非战斗人员撤入中心区,建筑群自动闭合防护罩,切断内外联通。

“这样能减少误判。”我说,“也能避免力量分散。”

老周同意了。

我们立刻组织第一次全流程演练。

模拟敌情:三支小队分别从东墙、北能源站、西排水口同时发起进攻。

警报响起瞬间,东侧地刺弹出,两名假想敌被逼停。北区电网成功拦截一人,但第三人在穿过排水口时避开了声波屏障,沿着管网潜入两百米,几乎到达医疗站外围。

问题出在西侧排水口的监控盲区。虽然设置了感应器,但地下管道走向复杂,信号有死角。

我当场调整设计。利用原有污水管的金属内衬,补建一道低频声波屏障,频率设定为普通人无法察觉,但能干扰电子设备运行。同时将其接入主控系统,与其他节点联动。

第二次演练开始。

这次三人全被拦下。东墙触发陷阱后,巡逻队五分钟内赶到现场;北区电网击退攻击的同时,了望塔发现了热源移动轨迹;西排水口的声波屏障干扰了模拟敌人的通讯设备,使其暴露位置。

老周带队回来,脸上有了汗。“这回靠谱了。”

我没松劲。连续操作让身体越来越沉,右臂开始发麻。医疗组再次发来警告,脑**动接近临界值。我知道不能再强行维持全程连接。

于是改用“模块化唤醒”策略。

不再让所有防御单元持续待机,而是设为独立休眠状态,只保留基础感知功能。当某个区域检测到威胁,系统会自动唤醒对应模块,局部激活防御机制。这样既能保证响应速度,又能大幅降低能耗。

最后一次压力测试由老周亲自带队。

他们从三个方向同时逼近,使用真实战术动作,包括佯攻、分散突围、爆破模拟。系统依次识别攻击路径,启动陷阱、封锁通道、引导火力反击,全程无人工干预。

测试结束,老周走到指挥台前,抹了把脸上的灰。“这回,咱们真有点像堡垒了。”

我看向墙上的倒计时屏。

距离预计总攻时间还剩九小时十七分钟。

我没有动。手指轻轻搭在零域界面边缘,随时准备再次接入。系统运行数据在屏幕上滚动,各项指标稳定。空气中有股淡淡的金属味,来自刚刚冷却的线路板。

老周站在我旁边,低声说:“接下来就等他们来了。”

我盯着屏幕,一句话没说。

终端突然震动了一下。

不是警报,也不是通讯提示。

是一条来自西北方向的微弱信号波动,持续时间不到一秒,频率与守夜人不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