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零域建筑师 > 第131章 模块化城市的拼图革命

零域建筑师 第131章 模块化城市的拼图革命

作者:星星的烁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16 17:22:08

我停在反应堆入口前,手还悬在半空。心跳没变,倒计时也没停。可就在我准备迈步进去的时候,通讯频道突然接通。

“林川,别动。”苏晴的声音传来,“我们已经启动备用链路。”

我没回头。通道里的冷风还在吹,但我感觉到后颈有些发烫。那是神经接口被远程激活的信号。他们在我昏迷前签下的应急协议,现在生效了。

数据开始从我的意识里往外流。不是主动释放,是被抽走。我能感觉到“新纪元种子”的结构图正沿着神经通路一层层剥离,像把骨头一根根拆出来送出去。痛,但清醒。

“图纸导出进度百分之六十七。”老周的声音插进来,“你撑住,别让系统判定你断联。”

我靠在墙上,左手撑着膝盖。晶化的部分已经爬到下巴,说话变得费力。但我还能听清外面的情况——施工队已经开始组装第一组模块,磁悬浮底座正在校准水平。

这栋楼是我们之前设计的试验体,六边形结构,能根据气候自动调整角度。原本计划等我回来再启动领域打印,但现在不行了。他们必须用我传出去的数据直接驱动机械臂。

“进度九十一。”苏晴说,“最后一步,确认权限移交。”

我闭眼,把残存的精神力集中到脑海中的控制节点。那里还留着一点火种。我把它推出去,像推出最后一口气。

“移交完成。”

身体猛地一软。我滑坐在地上,呼吸机立刻启动。氧气管插进鼻腔,冰凉的气流冲进肺里。有人把我抬上了担架,但我记得自己说了句“去现场”。

他们照做了。

两个小时后,我躺在观测台的轮椅上,看着那栋楼一点点升起来。六组居住单元由吊臂送入轨道,卡进磁浮基座。地面锚点自动锁死,能源环网开始预热。

苏晴站在我旁边,手里拿着监测仪。她的手指一直在抖,不是害怕,是累。她已经三十多个小时没睡。

“晶体掺在混凝土里。”老周走过来,手里拎着一块刚拆下来的墙体样本,“守夜人干的。他们知道我们要重建,就往材料里混了共振颗粒。”

我看向施工区。那些颗粒平时看不出来,只有在结构受压时才会激发震频,让连接点断裂。

“发现了多少?”

“第一批三块,刚换下来。剩下的还在检测。”

话音刚落,警报响了。

不是尖锐的那种,是低频震动提示音。工程队有人喊了一声,接着所有人开始往后退。

我抬头。

第三层的两个模块突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连接轴冒出了火花,整个结构开始倾斜。重力传感器失灵,磁浮系统没有及时响应。

它要塌。

老周大吼:“撤离!全部撤离!”

人群四散。吊臂收回,操作员跳下平台。可那栋楼已经歪了快三度,重心偏移不可逆。

就在第二组模块脱离基座的瞬间,我伸手按下了轮椅扶手上的按钮。

零域启动。

不是重建,也不是修复。我放出的是一层气场,覆盖整个坍塌区域。它不阻挡坠落,只是减缓速度,让每一节模块都像被托住一样慢慢下沉。

然后我闭眼,在脑子里重新画图。

原来的结构不能用了。断裂点太多,强行复位会二次崩解。我得换一种方式拼——把掉落的模块变成防御墙,利用它们自带的能量导流网组成环形阵列。

精神力像被撕开一样疼。但我没停。

图纸成型的那一刻,我睁开眼。

空中那些下坠的模块突然转向,翻了个面,边缘的锁定口自动对齐。它们撞在一起,发出沉闷的咔哒声,像是积木咬合。

一圈环形工事就这么悬在半空,离地不到两米,但稳住了。底部的锚点扎进土壤,自动焊接。

全场没人说话。

老周走上前,用手敲了敲墙面。声音很实。

“这是……临时防线?”他抬头问我。

我点头。呼吸越来越浅,喉咙里有血味。苏晴立刻给我换了药剂袋,冰凉的液体顺着管子流进血管。

“不只是防线。”我说,“是新模式。”

她盯着我,眼神变了。她明白过来了。

我们以前造房子,是让它立着。现在不一样了。这些模块可以散,也可以合。塌了不是结束,而是重组的开始。

“叫大家回来。”我对老周说,“继续装。”

他愣了一下,“你还撑得住?”

“不用我动手了。”我指了指空中那圈结构,“它们已经有自己的逻辑。每一块都记录了刚才的受力数据,下次会自动避开弱点。”

他转身吹哨,举起信号弹。

红色火光划破天际。

剩下的模块一个个升起,这次没人犹豫。机械臂精准地把它们送入新设计的轨道。不只是重建试验楼,还在两侧加装了延伸翼,作为应急避难区。

天黑之前,整片建筑群亮了起来。

蓝光从能源环网里透出,磁浮基座随着地下微震轻轻起伏,像在呼吸。风速变化时,屋顶的角度自动调整了七度,挡住了西边吹来的沙尘。

苏晴蹲在我旁边,低声说:“脑波又不稳定了。你刚才耗太多了。”

我没答。眼睛一直盯着那圈由废墟拼成的墙。

它本该是碎片,现在却成了最结实的部分。

老周带人去了仓库,查剩下的建材。临走前他扔给我一台手持终端,上面显示着所有模块的状态日志。

“明天继续。”他说,“你躺这儿就行,指挥就行。”

我握紧终端。屏幕亮着,映出我半边脸已经泛出晶体光泽。左臂完全动不了,靠外接电源维持神经信号。

但脑子还能转。

夜里下了点雨。雨水打在新楼顶上,顺着导流槽流入地下蓄水池。系统自动启动净化程序,水质检测合格后接入生活管网。

这是第一栋会自己喝水的房子。

凌晨两点,苏晴把我推回医疗站。路上经过那圈环形墙,我让她停下。

墙面上有道裂痕,是从前天倒塌时留下的。但它没有修补,而是被新的模块绕开,形成一个Z字形接缝。

像一道伤疤,也像一条路。

“你说这算不算活着?”我问她。

她没回答。只是调整了我的呼吸面貌。

第二天早上,老周带回消息:他们在城东的转运站找到了三个可疑货柜,里面的混凝土全都混了晶体颗粒。他已经派人封锁现场,准备逐一筛查。

我坐在观测台,看着太阳升起。

新楼的影子投在地上,和昨天不一样了。它不再是单一建筑,而是一组可以拆解、移动、重组的单元。

我们不再追求坚固不变。

我们要的是能活下去的结构。

工人陆续回到岗位。机械臂重新启动,吊装第五批模块。这批材料经过双重检测,确认安全。

第一组升空时,我注意到它们的对接口多了一道刻痕。是昨晚那场崩塌留下的磨损痕迹。本该报废,但他们保留了下来,并在系统里标记为“高风险适应区”。

这意味着,下次遇到类似冲击,这些模块会优先调整姿态,避免重复损伤。

这不是修复。

是进化。

中午,苏晴拿来一份报告。是我昨夜释放零域时的能耗记录。超出安全线三倍,神经系统有两处出现短暂断连。

“再有一次,你就没法醒了。”她说。

“我知道。”

“那你为什么还要做?”

“因为那一秒。”我指着空中刚刚完成对接的第六组模块,“在它掉下来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做点什么,以后每次塌,都会有人跑。”

她沉默了很久。

后来她走了,去安排下一阶段的材料检测流程。

我一个人留在观测台。

风很大,吹得轮椅有点晃。我伸手抓住扶手,右手还能动,但指尖已经开始发硬。

远处的新楼群静静立着。有人在阳台上晾衣服,有孩子趴在窗边看吊车。

一切看起来和平常一样。

可我知道不一样了。

我们造的不再是房子。

是能记住失败的东西。

老周下午带人拆了那个半开的反应堆门。他们用水泥封死了通道口,贴上高压警示条。

没人再提自毁程序。

倒计时消失了。也许是因为我没有触发最终协议,也许是因为系统判断威胁解除。

我不在乎。

我在乎的是眼前这一片正在长出来的城市。

最后一组模块安装完毕。整栋试验楼比原设计高出一层,多了两个应急出口。外墙的颜色也变了,是工人自己调的灰蓝色,说是为了反射更多阳光。

我打开终端,调出全息模型。

在虚拟界面里,我把这栋楼拖进城市总规划图。它自动匹配周边地形,生成连接通道建议。当我放大细节时,发现系统已经学会了识别“崩塌-重组”模式,并将其纳入标准应对方案。

这意味着,以后任何一栋类似的建筑,在遭遇破坏时都能自行调整结构逻辑。

拼图开始了。

苏晴晚上来检查我的生命体征。她带来一个新的呼吸辅助器,更轻,能随身携带。

“你要去哪儿?”她问。

我看了眼窗外。

那圈由废墟拼成的环形墙,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明天。”我说,“我想看看其他区的模块能不能联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