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零域建筑师 > 第110章 小型生态圈的创世实验

零域建筑师 第110章 小型生态圈的创世实验

作者:星星的烁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16 17:22:08

左臂的晶体纹路已经不再蔓延,但整条手臂像被冻住一样,没有知觉。我靠在操作台边,右手握着终端笔,把昨晚设计的环形缓冲层图纸调出来。屏幕上的结构很简单,一圈轻质合金包裹神经接口位置,内部嵌着阻尼材料,用来吸收能量震荡。

赵明坐在另一台终端前,手指放在键盘上,动作很慢。他的脸色比刚才更差,额头有冷汗往下流。他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可以开始。

我把晶体样本从密封箱里取出来,放进共振平台中央。设备还连着电源线,老周砍断的那截导管已经被临时接上,电流信号不稳定,偶尔跳一下红灯。我重新设定了程序模式,改为被动牵引,不让自己的零域直接输出高频能量,而是让它去捕捉晶体的自然脉冲。

“准备好了。”我说。

赵明按下启动键。

我闭上眼,启动零域。这一次不是为了构建建筑,也不是为了防御或传导,而是要创造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我在脑子里拆解设计图,分成三层:最外层是透明的能量罩,用来隔绝外部干扰;中层是水循环管网,模拟地下渗透和蒸发过程;内层是土壤基质与气流通道,提供植物生长的基础条件。

第一阶段,先建外壳。

我将零域的能量集中在平台上方,慢慢拉出一道弧线。蓝色光痕在空中凝固,像是玻璃熔液缓缓延展。十秒后,半球形的罩体成型,表面光滑,能映出实验室的灯光。

第二阶段,注入水分和空气。

我从储水罐里引出一小股液体,用零域控制它分裂成微小粒子,均匀分布在罩体内壁。这些水珠开始凝结,顺着曲面滑落,在底部形成浅层积水。同时,我调动通风系统的残余气流,让它们进入罩内,形成初步的空气循环。

第三阶段,光照模拟。

晶体本身有规律地闪烁,我把它的频率转化为光能输出,通过零域在顶部生成一圈环形光源。亮度不高,但足够维持低等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后一道光弧闭合时,整个生态圈完成了。

直径十米的球形空间安静地立在那里。

然后,风起来了。

很轻微,像是有人在远处呼吸。水汽从顶部凝结,滴落到土壤层。一株移植进来的苔藓原本干枯蜷缩,现在一点点舒展开来,颜色由灰褐转为深绿。

“大气含氧量……”赵明盯着监测屏,声音变了,“正在上升。温度稳定在二十二度,湿度百分之六十八。这不是模拟,是真实的生态反应。”

我没有动,继续维持零域连接。身体开始发沉,胸口闷得厉害,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往骨头缝里钻。但我不能断开,至少现在不能。

生态圈还在运行。

这是第一次,零域不只是造出一栋房子、一面墙,而是真正创造出一个能自我维持的小世界。哪怕只有十米,哪怕只有一株苔藓活着,它也是活的。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两小时十四分,监测数据显示内部能量场出现微弱波动。我察觉到晶体的脉冲频率变了,比原来快了0.3赫兹。这种偏差很小,普通人不会注意,但对整个系统来说,已经是失衡的前兆。

我试图调整零域的输出参数,补偿这个偏移。可就在我动手的瞬间,意识突然一晃,像是被什么东西拉了一下。再看那片苔藓,它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在缓慢摆动,仿佛有自己的节奏。

不对劲。

我立刻意识到问题——我的意识正在被生态圈反向牵引。不是我在控制它,而是它开始影响我的神经信号。

“赵明!”我开口,声音有点哑,“切断外部供能。”

他马上按下手边的隔离按钮。

就在指令执行的刹那,生态圈剧烈震动。透明罩体发出刺耳的鸣响,接着从顶部裂开一条缝,迅速蔓延至整个表面。三秒后,整片结构无声爆裂,碎片飞溅出去,打在墙上发出密集的敲击声。

冲击波撞上我的胸口,整个人往后退了两步,背撞到操作台边缘才停下。

警报响起。

实验室的玻璃窗全碎了,数据终端屏幕炸裂,纸张和零件散了一地。我低头看自己的手,右手指尖渗出血丝,混着一点发亮的颗粒。左臂的晶体纹路没有扩大,但皮肤下传来一阵阵抽痛,像是有东西在里面移动。

赵明趴在控制台上,一只手撑着头,另一只手还按在紧急切断键上。他喘得很重,脑波监测仪发出持续的蜂鸣,黄灯变成了橙色。

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苏晴冲了进来。她先是看了我一眼,发现我没倒下,立刻转向废墟中心。那里有一小片绿色还留在原地——是那株苔藓,已经变形,叶片卷曲,但根部微微起伏,像是在呼吸。

她蹲下去,拿出检测仪贴在叶片上。屏幕跳了几下,显示出一组数据。

“细胞活性仍在。”她说,“而且它的蛋白质链结构……和晶体一致。这不是普通的变异,是融合后的稳定生命形态。”

我靠着桌子慢慢坐下,右手撑住额头。精神力几乎耗尽,脑子里像被掏空了一样。但我还记得刚才最后的画面——那阵风,那滴水,那缕光。它真的活过三小时。

虽然崩了,但它确实运转过。

“记录数据了吗?”我问。

“录到了。”赵明低声说,还没站起来,“从建立到崩解,所有参数都保存下来了。包括相位偏移的时间点、能量流失速率、还有你神经负荷的变化曲线。”

我点点头。

这些数据有用。哪怕实验失败,我们也知道了极限在哪里。下一次,可以加装自动校准模块,或者改用间歇式供能,避免系统被反向吞噬。

苏晴小心地把那株植物放进密封培养皿,盖上盖子。她回头看了我一眼:“它还能活。”

我没有回答。

我知道她说的是事实。这株植物活下来了,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可以重建的。不只是墙和屋顶,而是真正的生命循环。

赵明终于被人扶走了。苏晴把他推进医疗舱,设定休眠模式。他的脑波太不稳定,必须强制恢复。

我坐在原地没动。

终端还连着离线芯片,里面存着刚才的完整日志。我用右手打开文件夹,新建了一个项目文档,标题是“城市级生态网络可行性分析”。下面列出几个要点:能量节点分布、材料成本估算、单体生态圈覆盖范围、失效风险等级。

写到一半,手抖了一下。

指尖的血蹭到了屏幕上。我拿袖子擦掉,继续输入。

窗外天已经黑了,实验室只剩下几盏应急灯亮着。地上全是碎片,风从破窗吹进来,带着外面的尘土味。我抬头看向那个曾经立着生态圈的位置。

空了。

但我知道,那里发生过什么。

苏晴走回来,站在我旁边。

“你还撑得住吗?”

“还行。”我说。

她没再说什么,只是把一瓶药放在我旁边的桌上。

我看着那株被安置在操作台角落的绿苗。它很小,缩在透明容器里,叶片轻轻颤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