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獾子的钱像一阵及时雨,让赵家喘过气来,但赵卫国心里清楚,坐吃山空肯定不行。他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趁着天气好,多往山里跑几趟。
可老天爷偏偏不遂人愿。刚进五月,天就变了脸。先是阴沉了几天,接着就淅淅沥沥下起了雨。这雨不大,却缠缠绵绵,一下就是好几天不见停。村里的土路很快就成了烂泥塘,一脚踩下去,泥浆能没过脚踝。山上的小路更是滑得没法走,雾气笼罩,视野不清,这种天气进山,纯属找不自在。
赵卫国被困在家里,看着窗外连绵的雨丝,急得在屋里转磨磨。铁柱过来两回,也是唉声叹气,浑身力气没处使。
“这破天,啥时候能晴?眼看着山上的药材噌噌长,野菜也快过季了!”赵卫国扒着窗户念叨。
王淑芬正在外屋用新买的豆油煎鸡蛋(用的是张小梅送来的那几个,赵永贵舍不得吃,非让给干活的人吃),听见儿子的话,探头进来:“急啥?春雨贵如油,下透了地,庄稼才长得好。山里路滑,可不能去,万一出点啥事,挣多少钱也白搭。”
道理赵卫国都懂,可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心里火烧火燎的。进山是暂时别想了,总得找点事干,不能干等着。
他看见母亲闲下来时,总会拿出些破布条、麻绳什么的,坐在炕上编编补补,心里一动。
“妈,你编这玩意儿干啥?”他拿起一个用布条编成的、巴掌大的小垫子问道。
“瞎编呗,下雨天没啥事,编几个锅垫、筐篓啥的,家里用着方便。”王淑芬随口答道。农村妇女大多有这手艺,利用一切边角料,制作日常用具。
赵卫国眼睛一亮!对啊!不能进山,可以准备进山的工具啊!等天晴了,山货更多,需要的家伙事儿也得多备点。背篓、土篮子、筐子…这些东西消耗大,老是买也得花钱,不如自己编!
“妈,你教我编筐吧!就编那种结实的土篮子,能装山货的!”赵卫国来了兴致。
王淑芬愣了一下,笑道:“你个大小伙子,学这老娘们活儿干啥?粗手笨脚的。”
“啥老娘们活儿?有用就是好活儿!”赵卫国不以为然,“赶紧的,妈,趁这几天有空,你好好教教我,我也给铁柱编几个!”
拗不过儿子,王淑芬只好答应。下雨天没法出门找柳条,家里就有现成的麻绳和破布条。王淑芬就先用这些教儿子基本功。
“编这玩意儿,就跟你们老爷们下套子一样,讲究个手法和劲儿道。”王淑芬坐在炕上,手里拿着几股麻绳,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你看,这叫打底,要编得密实,不然底子不牢,东西就漏了…这儿要收口,劲儿得匀,不能一边紧一边松…”
赵卫国坐在母亲对面,学得认真。他手确实不如女人巧,开始编得歪歪扭扭,不是松了就是紧了。但他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拆了编,编了拆,慢慢也摸到了点门道。
黑豹趴在炕沿下,听着雨声和母子俩的说话声,无聊地打着哈欠,偶尔用爪子扒拉一下滚到地上的线团,自得其乐。
编了半天,赵卫国总算勉强编成了一个小巧的、虽然丑点但还算结实的筐底。他得意地拿给炕上的赵永贵看:“爹,你看我编的咋样?”
赵永贵接过看了看,点点头:“嗯,像那么回事儿。手艺人饿不死,多学点没坏处。”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个细声细气的声音:“王婶儿?在家吗?”
是张小梅的声音!
赵卫国心里一跳,下意识地把手里那个歪歪扭扭的筐底藏到身后。王淑芬已经笑着应声了:“在呢在梅子!快进来,外头雨大!”
门帘一挑,张小梅走了进来。她今天换了件半旧的蓝布褂子,依旧梳着两条大辫子,胳膊上挎着个小篮子,上面盖着块蓝花布。她先是飞快地瞄了一眼赵卫国,脸微微一红,然后对王淑芬说:“婶儿,俺娘让俺给你送点咸菜疙瘩,说是新腌的,让你们尝尝。”
“哎呀,你娘太客气了!快坐快坐!”王淑芬热情地招呼。
张小梅把篮子放在炕沿上,却没坐,眼神飘向赵卫国藏在身后的手,好奇地问:“卫…卫国哥,你藏啥呢?”
赵卫国有点尴尬,只好把那个丑筐底拿了出来,讪讪地说:“没啥…跟我妈学编筐呢…编得不好看。”
张小梅凑近看了看,抿嘴一笑:“挺好的呀!第一次编能这样就不错了!俺刚开始学的时候,编的底子都是漏的呢!”
她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月牙儿,声音清脆,让赵卫国的心情也跟着明亮起来。
王淑芬在一旁看着两个年轻人,眼里带着笑意,故意说:“梅子手巧,编东西可比卫国强多了。要不,你指点指点他?”
张小梅的脸更红了,低着头摆弄衣角,声如蚊蚋:“俺…俺哪会指点…”
赵卫国倒是大方,把筐底递过去:“小梅,你看看,这收口的地方老是弄不好,你给看看咋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