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节首日的轰动效应,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其范围与力度,远远超出了林小风团队最初的预估。电视采访虽尚未播出,但传统纸媒与新兴网络媒体的力量已然率先发酵,其势迅猛。
次日清晨,天光微亮,李默如同往常一样,兴致勃勃地踏出店门,小跑向街口的报刊亭。他满心期待着能在今天的报纸上找到关于美食节的只言片语。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报亭悬挂的各式报纸时,本地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商报》生活版块的头条,如同一道强光,瞬间攫取了他全部的注意力——足足半个版面!巨幅特写照片上,林小风正于摊位前微垂着头,神情专注地处理着食材,侧脸线条在光线下显得格外沉静。而最撼动心魄的,是那行加粗醒目的标题:
《开水白菜,一勺饮尽江湖——揭秘美食节满分背后的“民间厨神”林小风》
撰稿人署名处,赫然是三个字——谢知行!正是那位曾亲临“喷香小炒”,留下名片,在美食评论界享有崇高声誉的《风味人间》特约首席美食评论家!
李默的心跳骤然失控,如同擂鼓。他几乎是抢着将钱塞给报亭老板,一把抓起那份还带着油墨清香的报纸,转身就朝着小店狂奔。他甚至等不及走回去,一边跑,一边迫不及待地浏览起文章内容。
“卧槽!风哥!风哥!快看!是谢知行!谢大神!他写咱们了!专门写的!”李默像一阵风似的冲进尚未正式营业的“喷香小炒”,激动得嗓音劈叉变形,将报纸“啪”地一声拍在刚起床、眉眼间还带着一丝倦意的林小风面前。
巨大的动静引来了后厨的林国栋和王叔,两人围着围裙,手上还沾着面粉或水渍,疑惑地凑了过来。
林小风深吸一口气,拿起报纸,目光沉静地开始阅读。谢知行的文章,没有流于对美食节现场混乱和评委失态的肤浅描述,而是将笔触如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菜品的内核与林小风其人的精神世界。
开篇,他重温了初次在“喷香小炒”品尝麻婆豆腐饭时的惊艳,点出林小风技艺中那种超越年龄的、“不该有的标准感”与潜藏于市井烟火之下的“匠心独运”。继而,文章的重心落在了美食节上的“开水白菜”之上。谢知行运用了大量专业且精准的术语,抽丝剥茧般分析了这道看似清简实则极尽繁复的菜肴:从顶级清汤吊制时对火候毫厘不差的掌控,到“扫汤”环节所需注入的极致耐心,再到白菜心处理中蕴含的巧妙心思,无不彰显其深厚的美食造诣与洞察力。
然而,此文最核心、最掷地有声的部分,在于对林小风其人的定位与评价:
“……当同期诸多年轻厨师沉迷于分子料理的视觉幻术,或孜孜以求异域风味的猎奇表达时,林小风,这位年仅十八岁的少年,却选择了一条看似最‘笨拙’,实则最贴近烹饪本质的路径——回归传统,极致求真。”
“他的‘开水白菜’,摒弃了浮夸的造型,回避了珍稀的堆砌,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基本功近乎偏执的千锤百炼,以及对食材本味近乎宗教般虔诚的追寻与呈现。那一勺清澈见底、看似白开水的汤,入口之后,涌上舌尖的并非单纯的鲜味,而是时间凝聚的精华,是耐心沉淀的结晶,是数千年中华厨道精神在当代的一次深邃投影。”
“置身于这个喧嚣浮躁的餐饮时代,林小风的存在,宛若一个沉静的异数。他安然蛰伏于市井陋巷,仅凭一口铁锅、一碗白饭,便深刻诠释了何谓‘大味至淡,大音希声’的至高美学境界。他让我恍然领悟,真正的厨神,或许从不屑于站立在炫目的聚光灯下,他们更可能隐匿于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角落,用最为纯粹的食物,默默抚慰着寻常百姓的肠胃与心灵。”
“此刻便称其为‘被遗落民间的厨神’,或许尚显过早,但他的横空出世,无疑给当前略显迷茫与浮躁的餐饮界,注入了一剂强效的清醒针。美食的终极评判权,永远归属于食客的舌尖,深植于人心深处对‘真味’那份最原始、最纯粹的渴望。林小风与他的‘喷香小炒’,值得我们投以更多、更深远的目光与期待。”
文章末尾,谢知行还特别援引了林小风在电视采访中提及的“烹饪是修行”、“回归本真”等观点,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认为这并非少年人的故作深沉,而是其对厨道本质的真切认知。
这篇报道,彻底跳脱了网络上的猎奇与喧嚣,是从专业深度与文化高度的层面,对林小风及其所秉持的烹饪理念,进行了一次极为深刻的剖析与升华!它将林小风的形象,从一个“厨艺超群的街边店小伙”,一举推向了“承载传统厨道精神的民间厨神”的高度!
其带来的影响力,与之前的任何报道都不可同日而语!
“民……民间厨神?!”林国栋手指颤抖地指着报纸上的铅字,眼眶瞬间红了,声音哆嗦得不成样子,“老谢……谢先生……他……他他……他这么抬举咱家风娃子?!厨神啊!老天爷……” 激动之下,他几乎语无伦次,一把从儿子手中小心地“夺”过报纸,像是捧着易碎的稀世珍宝,翻来覆去地看,粗糙的手指一遍遍抚摸着那些印有儿子名字和“民间厨神”字样的地方,热泪终于滚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