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目光所及都将是你 > 第153章 账本的价值

目光所及都将是你 第153章 账本的价值

作者:是妖妖琳呦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19 16:23:23

第153章:账本的价值

秋意渐浓,京市的午后阳光透过文物局古籍研究室的玻璃窗,在泛黄的宣纸卷轴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念将那本用蓝布包裹的账本轻轻放在铺着软垫的鉴定台上,指尖离开布料的瞬间,还能感受到布料上残留的、来自江南乡村的潮湿气息。她的心跳比平日快了些,眼前这本金边已经磨损的账本,承载的不仅是一位普通村民的守护,更可能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密码。

“苏小姐,麻烦你再复述一下发现这本账本的具体情况。”说话的是文物局资深鉴定专家周启明,他戴着白手套的手指正小心翼翼地拨开蓝布的绳结,镜片后的目光里满是严谨与期待。旁边的年轻助理小林则拿着记录本,笔尖悬在纸上,随时准备记录关键信息。

苏念点点头,思绪重新回到一周前的江南之行。彼时她受单位委托,前往临水乡调研民间文物留存情况。车子沿着蜿蜒的乡间公路行驶,两旁的稻田翻着金色的波浪,空气里弥漫着稻香与泥土的芬芳。临水乡依山傍水,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岸两侧,当地村民大多以农耕和渔业为生,保留着淳朴的生活习性。

在村委会的协助下,苏念组织了一场简单的文物知识宣讲会,没想到反响格外热烈。散会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迟迟没有离开,他攥着衣角,脸上带着犹豫的神情。苏念主动上前搭话,得知老人名叫陈守义,今年七十四岁,是土生土长的临水乡人。

“苏同志,我家里有个老物件,不知道算不算文物,你能不能帮我看看?”陈守义的声音带着几分忐忑,眼神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苏念立刻答应下来,跟着老人往村子深处走去。

陈家的老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木门上的铜环已经氧化发黑,推开时发出“吱呀”的声响。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桂花树,细碎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散发着淡淡的香气。陈守义领着苏念走进西厢房,从床底拖出一个樟木箱,箱子上的铜锁已经生锈,他费了些力气才打开。

箱子里铺着干燥的樟树叶,一本深蓝色粗布包裹的本子静静躺在中间。陈守义小心翼翼地将本子取出,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距今快一百五十年了。”他一边说,一边解开蓝布绳结,露出了里面的账本。

那是一本线装账本,封面由厚纸制成,上面用毛笔写着“临水乡文物护藏录”几个楷体字,字迹苍劲有力,只是边角已经磨损,有些地方还沾着褐色的水渍。翻开内页,泛黄的宣纸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文字,既有毛笔书写的条目,也有少量用炭笔补充的注解。

苏念凑近细看,发现账本的记录始于清同治三年,止于宣统元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临水乡及周边地区留存的文物清单,详细记录了文物的名称、特征、存放位置,小到一枚古钱币、一块碑刻,大到祠堂里的匾额、古宅的木雕,都标注得十分清晰;另一部分则是护藏文物的具体举措,包括村民自发组织巡逻、修缮古建筑、修复破损文物的经过,甚至还有筹集护藏资金的账目明细。

“我太爷爷当年是村里的教书先生,也是负责护藏文物的带头人。”陈守义坐在板凳上,打开了话匣子,“听我爷爷说,晚清的时候战乱频繁,很多文物都遭到了破坏或流失。我太爷爷不忍心看着祖宗留下的东西没了,就联合村里的乡绅和村民,成立了‘临水乡文物护藏会’,这本账本就是当时留下的记录。”

他还回忆道,小时候常听爷爷讲太爷爷护藏文物的故事。有一年兵荒马乱,一群散兵游勇来到村里,想抢夺祠堂里的古匾额和木雕,是太爷爷带着村民们拿着锄头、扁担守在祠堂门口,据理力争,才保住了那些珍贵的文物。还有一次,村里的古桥被洪水冲坏,太爷爷带头捐出自己的积蓄,又挨家挨户筹集资金,组织村民修复古桥,账本上就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捐款名单和修复开支。

“后来家里几经变故,很多东西都丢了,唯独这本账本,太爷爷叮嘱后人一定要好好保管。”陈守义抚摸着账本的封面,眼神里满是郑重,“我这一辈子没什么文化,但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在我手里弄丢了。这些年我把它藏在樟木箱里,每年都拿出来晒晒太阳,防止发霉虫蛀。”

苏念听完陈守义的讲述,内心深受触动。她从事文物相关工作多年,见过不少珍贵的文物,但像这样详细记录清末民间自发护藏文物的账本,却还是第一次遇到。她知道这本账本的价值非同小可,当即决定将其带回文物局,请专家进行专业鉴定。

“周老师,这就是账本发现的全部经过。”苏念的讲述结束时,周启明已经将账本的前几页仔细翻阅了一遍。他的神情比刚才更加严肃,时不时用放大镜查看账本上的字迹和纸张质地。

“从目前的初步判断来看,这本账本的纸张是清末时期常见的宣纸,墨迹也符合当时的书写特征,应该是原件无疑。”周启明放下放大镜,语气中难掩激动,“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填补了清末民间文物保护研究的空白。我们之前对那个时期的文物保护研究,大多集中在官方举措和文人雅士的收藏行为上,对民间自发的护藏活动了解得很少,这本账本正好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为了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文物局随后组织了多学科专家团队对账本进行全面鉴定。纸张检测专家通过专业仪器分析了宣纸的纤维结构和制作工艺,确认其产于清末江南地区;书法鉴定专家对比了同时期的书法作品,认定账本上的字迹符合当时的书写风格,且出自多人之手,与陈守义讲述的“村民共同记录”相吻合;历史研究专家则结合相关史料,考证了账本中记录的事件、人物和文物,发现大部分内容都能与历史背景相互印证。

经过半个月的细致鉴定,专家团队最终给出了鉴定结论:这本《临水乡文物护藏录》是清末民间文物保护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它不仅详细记录了特定区域内的文物留存情况,为文物普查和修复提供了重要依据,更生动展现了清末民间人士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行动,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文物保护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鉴定结果出来后,文物局立即召开会议,讨论账本的后续处理事宜。经过慎重研究,最终决定将这本账本正式收录进国家博物馆的“民间文物保护史料专区”,进行专业的修复和保存,并适时向公众展出。

“苏小姐,麻烦你联系一下陈守义老人,我们想正式邀请他参加即将举办的‘百年文物守护’专题展览。”文物局展览部主任王莉找到苏念,脸上满是期待,“我们希望他能在展览现场,向观众讲述这本账本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清末民间的文物保护历程,传承和弘扬文物保护精神。”

苏念立刻拨通了陈守义的电话,当她将鉴定结果和邀请信息告知老人时,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后传来了哽咽的声音。“真的吗?这本账本真的这么有价值?还能去北京参展?”陈守义的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

“是的,陈大爷,您太爷爷留下的这本账本,是非常珍贵的史料。”苏念的声音带着笑意,“文物局特意邀请您去参加展览,给大家讲讲您家祖辈护藏文物的故事,让更多人学习和传承这种精神。”

“好!好!我一定去!”陈守义激动得连说了几个“好”字,“我这就准备准备,到时候把我太爷爷和爷爷的故事好好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百姓也能为保护文物出一份力!”

挂了电话,苏念的心里也充满了暖意。她能想象到陈守义老人此刻的心情,这本承载着家族几代人守护的账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认可,而那些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的民间文物保护者,也终于有机会被更多人铭记。

展览举办前夕,苏念特意前往临水乡接陈守义老人前往京市。当汽车驶离村庄时,陈守义老人频频回头,望着远处的老宅和那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眼神里满是不舍与眷恋。“这还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这么远。”他感慨道,“要是我爷爷和太爷爷能知道今天的事,肯定会特别高兴。”

抵达京市后,文物局为陈守义老人安排了住宿,并派专人陪同他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当陈守义老人看到那些跨越千年的珍贵文物时,眼神里满是敬畏。“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咱们必须好好保护。”他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朴素的责任感。

展览开幕当天,国家博物馆人头攒动。“百年文物守护”专题展览通过文物展示、史料陈列、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物保护历程。而《临水乡文物护藏录》作为本次展览的重点展品,被放置在核心展区的独立展柜中,经过专业修复后的账本,字迹清晰,页面平整,在柔和的灯光下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

陈守义老人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站在展柜旁,身边围满了前来参观的观众。他拿着话筒,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缓缓讲述起这本账本的来历和家族几代人的守护故事。从太爷爷成立护藏会的初心,到村民们齐心协力保护文物的点滴,再到自己多年来的精心保管,每一个细节都讲述得格外动人。

“当年我太爷爷常说,文物是咱们民族的根,丢了根,就丢了魂。”陈守义老人的声音洪亮而坚定,“这么多年来,我们陈家一直记着这句话,把这本账本当成传家宝。现在,我把它交给国家,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也希望年轻人能接过文物保护的接力棒,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好好传承下去。”

观众们认真地听着,不少人被深深打动,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一位年轻的观众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文物保护是专家和博物馆的事,听了陈大爷的故事才知道,普通老百姓也能为文物保护做贡献。这些民间的守护力量,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展览现场,还有不少历史学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围绕着账本展开讨论。“这本账本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清末民间文物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一位历史教授说道,“从账本的记录可以看出,当时的民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组织形式,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近代文物保护史具有重要意义。”

苏念站在人群中,看着陈守义老人被观众们围住提问,看着账本前驻足观赏的人们,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她想起自己从事文物工作的初心,就是为了让更多珍贵的文物得到保护,让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而这本账本的故事,正是对这份初心最好的诠释。

展览期间,文物局还特意组织了一场“民间文物保护座谈会”,邀请陈守义老人、历史学者、文物保护工作者和部分观众代表参加。大家围绕民间文物保护的现状、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交流。陈守义老人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加强农村地区的文物知识普及、建立民间文物保护激励机制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座谈会结束时,周启明握着陈守义老人的手,真诚地说道:“陈大爷,感谢您和您的家族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这本账本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会以这本账本为契机,加强对民间文物保护史料的收集和研究,让更多民间文物保护者的故事被铭记。”

陈守义老人笑着摇了摇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保护文物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只要大家都有心,就能让更多的文物留存下来,让咱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展览结束后,苏念将陈守义老人送回了临水乡。离别时,陈守义老人特意给苏念递上了一袋晒干的桂花:“这是我家院子里那棵老桂花树的桂花,你带回去泡茶喝,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苏念接过桂花,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她知道,这袋桂花承载着老人的感激与淳朴,也见证着这段因账本而起的珍贵缘分。

回到单位后,苏念将账本的相关资料整理归档,并撰写了一篇关于民间文物保护的研究论文。她在论文中写道:“文物的保护不仅需要官方的重视和专业的力量,更需要民间的参与和传承。像《临水乡文物护藏录》这样的民间史料,记录的不仅是文物的轨迹,更是普通人对文化根脉的守护。让我们铭记每一位民间文物保护者的付出,共同守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本账本依然静静地陈列在国家博物馆里,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清末江南乡村的文物守护故事。而陈守义老人的讲述,也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人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让文物保护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苏念偶尔还会想起那个江南的午后,想起陈守义老人小心翼翼取出账本的模样,想起账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她知道,这本看似普通的账本,承载的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更是一种不朽的精神。而这份精神,将会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守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