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目光所及都将是你 > 第150章 老宅的新生

目光所及都将是你 第150章 老宅的新生

作者:是妖妖琳呦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19 16:23:23

第150章:老宅的新生

秋光漫过青灰色的瓦檐,在沈氏老宅门前的青石板路上淌出细碎的金斑。朱漆大门经过精心修缮,褪去了岁月蒙尘的斑驳,却依旧保留着原木的温润纹理,门楣上“苏沈文物保护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泛着柔和而庄重的光泽,衬得两侧新挂的铜铃微微晃动,风过处,铃声清越,像是穿越了百年时光的召唤。

开馆仪式的红绸被轻轻拉下时,人群中响起一阵抑制不住的惊叹。沈清辞站在人群前排,望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宅,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衣袋里那枚小巧的鸾鸟纹玉佩——这是母亲留下的遗物,如今也静静躺在馆内的展柜中,成为跨越两代人“共护国宝”约定的见证。她的眼眶微微发热,恍惚间,仿佛看见祖父沈敬之拄着拐杖站在廊下,父亲苏文博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擦拭文物的身影,与眼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重叠在一起,老宅沉寂多年的砖瓦草木,终于在这一天,重新焕发了鲜活的生命力。

沈氏老宅始建于清末,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庭院。青瓦粉墙,飞檐翘角,院内凿有一方清池,池边的太湖石奇崛嶙峋,爬满了深绿色的常春藤。修缮时,施工队特意保留了老宅的原有格局,只是在细节处做了加固与优化:腐朽的木梁被替换成同材质的新料,地面的青砖补铺得严丝合缝,却特意留下了几块带有磨损痕迹的旧砖,砖面上深浅不一的凹痕,是岁月走过的印记;墙角那株百年紫薇,曾因无人照料而枝桠枯疏,如今在园艺师的精心打理下,枝繁叶茂,开得正盛,淡紫色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平添了几分雅致。

走进馆内,一股混合着木质清香与书卷气的味道扑面而来。前厅的穹顶悬挂着一盏仿古宫灯,暖黄的光线洒在墙壁的展板上,上面用清晰的文字和珍贵的老照片,诉说着沈、苏两家与文物保护的不解之缘。“光绪二十七年,沈敬之先生偶遇一批即将被倒卖海外的青铜器,散尽家财将其赎回,自此立下‘护宝传家’的祖训……”“1956年,苏文博先生在下乡考察时,发现一座濒临坍塌的古墓葬,冒着暴雨组织村民抢救性发掘,保护文物三十余件……”参观者们驻足凝视,低声交流着,言语间满是敬佩。

前厅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双人铜像,正是沈敬之与苏文博并肩而立的模样。沈敬之身着长衫,面容清癯,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在守护着心中的信念;苏文博则穿着中山装,手里捧着一件青铜器,神情专注而温柔,尽显对文物的珍视。铜像的底座上,刻着“共护国宝,薪火相传”八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这不仅是两家的约定,更是一代代文物保护者的初心。

穿过前厅,便来到了核心展区——信物陈列厅。这里的展柜采用了恒温恒湿的设计,透明的玻璃将一件件珍贵的信物妥善保护起来,却丝毫不影响参观者的观赏。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枚鸾鸟纹玉佩。玉佩呈椭圆形,质地温润通透,泛着淡淡的油脂光泽,上面雕刻的鸾鸟展翅欲飞,线条流畅细腻,羽翼的纹路清晰可辨,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玉佩的束缚,翱翔于天际。

这枚玉佩有着一段动人的往事。当年沈敬之救下的那批青铜器中,便有一个装有玉佩的锦盒。后来,沈敬之将玉佩赠予好友之女,也就是苏文博的妻子。战乱年代,苏文博夫妇带着玉佩辗转流离,始终将其视若珍宝,不仅因为它的珍贵,更因为它承载着沈、苏两家共同护宝的情谊。玉佩的边缘有一道细微的裂痕,那是在一次躲避战乱时,为了保护它而不小心磕碰所致,如今,这道裂痕也成为了岁月的见证,诉说着文物保护背后的艰辛与坚守。

紧挨着鸾鸟纹玉佩的,是一枚青铜印章。印章通体呈青绿色,表面布满了自然形成的铜锈,却依旧能看出精美的纹饰。印章的印文是“沈氏护宝”四个篆书大字,笔画古朴厚重,透着一股威严。这枚印章是沈敬之当年专门定制的,凡是经他手保护的文物,都会盖上这枚印章,既是标记,也是一种责任的象征。抗战时期,为了保护一批珍贵的古籍,沈敬之将印章藏于老宅的墙缝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苏文博发现。如今,青铜印章静静躺在展柜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护宝历程。

展柜的另一侧,摆放着一把小巧玲珑的银锁。银锁通体发亮,上面雕刻着“长命百岁”的字样,还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图案。这把银锁是苏文博的祖父送给苏文博的出生礼物,后来,苏文博又将它送给了女儿沈清辞。看似普通的银锁,却见证了苏家三代人的传承。当年,苏文博在抢救古墓葬时,曾将银锁交给妻子保管,叮嘱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护好银锁和那些文物。如今,银锁与鸾鸟纹玉佩、青铜印章一同陈列在这里,成为了沈、苏两家“共护国宝”约定的实物见证,也象征着护宝精神的代代相传。

信物陈列厅的周围,是专门介绍苏父、祖父文物保护事迹的展区。这里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详细展示了苏敬之、苏文博父子俩数十年如一日的护宝历程。

墙上的照片中,有沈敬之年轻时走访各地寻找流失文物的身影。照片里的他,背着简单的行囊,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衣衫沾满了尘土,却依旧笑容坚定。旁边的文字记录着这样一段往事:1938年,沈敬之得知一批珍贵的彩陶即将被日军抢走,连夜赶路,徒步三天三夜,终于在边境小镇追上了日军的队伍。为了夺回彩陶,沈敬之与日军周旋数日,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成功将彩陶夺回,并秘密运往安全地带。这段经历惊心动魄,让不少参观者为之动容。

还有一张照片,记录的是苏文博在修复文物的场景。照片里的他,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细小的工具,正小心翼翼地修复一件破损的瓷器。他的神情专注而认真,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手中的文物。苏文博一生致力于文物修复工作,经他手修复的文物不计其数。有一次,一件珍贵的宋代青瓷花瓶不慎被摔碎,碎片多达数十块,很多人都认为无法修复。但苏文博没有放弃,他花费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一点点清理碎片、拼接、填补、上色,最终让花瓶恢复了原貌,几乎看不出破损的痕迹。照片旁边,还陈列着苏文博当年修复文物时使用的工具,以及他的工作笔记。笔记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文物修复的步骤和心得,字迹工整,字里行间满是对文物的热爱与敬畏。

展区的角落里,播放着一段采访视频,视频中的受访者是当年与苏文博一起参与文物保护的老人,还有受苏文博影响投身文物保护事业的年轻人。老人们深情回忆着与苏文博一起抢救文物的点点滴滴,言语间满是对他的敬佩与怀念;年轻人则讲述着苏文博的事迹如何影响了自己,让自己坚定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决心。“苏老先生常说,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根脉,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视频中,一位年轻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动情地说道,“他的话一直激励着我,让我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多么有意义。”

参观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拄着拐杖,仔细地看着每一件展品,时不时停下脚步,与身边的人交流着,眼中满是感慨;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拿着手机,一边拍照一边认真地听着讲解,脸上写满了敬佩与好奇;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耐心地给孩子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希望让孩子从小就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在母亲的带领下,站在鸾鸟纹玉佩的展柜前,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道:“妈妈,这个玉佩好漂亮呀,它真的有一百多岁了吗?”母亲温柔地点点头:“是啊,它不仅漂亮,还很勇敢呢,经历了很多困难,才被保护到现在。”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出小手,轻轻贴在玻璃上,仿佛想要触摸到那枚历经岁月沧桑的玉佩。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介绍沈敬之的展板前,久久不愿离去。他的眼眶泛红,嘴里喃喃自语:“沈老先生,您当年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些文物都被好好地保护起来了,您可以放心了。”老人名叫李建国,当年曾跟随沈敬之一起保护过文物。如今,看到沈氏老宅被改造成纪念馆,看到那些熟悉的文物,老人感慨万千,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与沈敬之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

沈清辞穿行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感动。她记得,小时候,老宅里总是堆满了父亲收集来的文物和书籍。父亲常常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给她讲祖父和那些文物的故事。那时候,她还不懂什么是文物保护,只知道父亲和祖父都对这些“老物件”有着特殊的感情。

后来,父亲去世前,拉着她的手,叮嘱她一定要好好保护老宅里的文物,传承好沈、苏两家“共护国宝”的约定。那时候,沈清辞才真正明白,这些文物不仅仅是珍贵的财产,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它们,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沈清辞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待遇,回到了家乡。她四处奔走,筹集资金,联系文物保护专家,耗时三年,终于将沈氏老宅改造成了“苏沈文物保护纪念馆”。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困难,有资金的短缺,有技术的难题,还有一些人的不理解。但每当她想要放弃的时候,总会想起父亲的叮嘱,想起祖父和父亲为了保护文物所付出的努力,便又重新鼓起了勇气。

如今,看着参观者们对文物的喜爱和对祖父、父亲事迹的敬佩,沈清辞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知道,老宅的新生,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共护国宝”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纪念馆的后院,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庭院里种着几株桂花树,此时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甜香四溢。庭院的中央,摆放着几张石桌石凳,供参观者休息。沈清辞走到庭院里,找了一个石凳坐下,望着眼前的老宅,心中感慨万千。

她想起了祖父沈敬之,那个为了保护文物不惜散尽家财、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的老人;想起了父亲苏文博,那个一生痴迷于文物修复、默默奉献的学者。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共护国宝”的约定,如今,这份约定已经传递到了她的手中,也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一阵微风吹过,桂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落在沈清辞的肩头。她抬头望去,只见湛蓝的天空下,老宅的飞檐翘角显得格外清晰。她知道,这座老宅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感,而现在,它又有了新的使命——成为传承“共护国宝”精神的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让这份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下去。

参观的人群渐渐多了起来,庭院里也变得热闹起来。有参观者在桂花树下拍照留念,有孩子们在庭院里追逐嬉戏,还有老人在石桌旁下棋聊天。沈清辞看着这和谐的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老宅的新生,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会继续坚守着“共护国宝”的初心,将纪念馆办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让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永远流传下去,让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能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老宅的瓦檐上,给整个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纪念馆的闭馆铃声响起,参观者们依依不舍地离去,空气中还残留着桂花的甜香和人们的欢声笑语。沈清辞站起身,走到庭院的门口,回望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与两代人使命的老宅。它不再是一座沉寂的建筑,而是一座充满了生命力的纪念馆,是“共护国宝”精神的象征,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老宅的新生,是历史的选择,是精神的传承,更是希望的延续。在岁月的长河中,它将继续默默矗立,诉说着那些与文物保护相关的动人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坚守初心,共护国宝,让中华文明的瑰宝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