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海外线索
凌晨三点的风裹着秋凉,从落地窗缝隙钻进来,在沈亦臻指尖绕了圈冷意。他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加密邮件,指节无意识地叩击桌面,红木纹路里还嵌着昨夜未擦净的咖啡渍——这已经是他守在书房的第三个通宵。
邮件附件里的PDF被加密锁层层包裹,每解开一道,屏幕光就亮得更刺眼些。当最后一行代码跳转为绿色,三张高清文物照片骤然撞进视野:青釉凤首壶的壶嘴还沾着半粒未清理的土锈,鎏金铜佛的衣褶里藏着道极细的划痕,最让人心紧的是那方唐代绢画,右下角的火漆印残缺了一角,正是去年博物馆失窃案现场监控里拍到的关键特征。
“伦敦佳士得,下周五晚间专场。”沈亦臻喉结滚了滚,把邮件转发给苏念时,指尖还带着点颤。海外人脉追查了整整两个月,从阿姆斯特丹的黑市线人到迪拜的私人收藏家,最后才在伦敦拍卖行的预展清单里揪出这三条线索。他按了按眉心,试图驱散倦意,却想起苏念昨天在实验室里说的话——“文物不会说谎,哪怕被磨掉半层釉,也能找到它原本的样子”。
手机震动时,苏念正对着显微镜调整焦距。修复台上的宋代瓷片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她刚用纳米级黏合剂补好一道裂痕,听见铃声手顿了顿,黏合剂在瓷片上拉出根细得几乎看不见的银丝。
“看到邮件了?”沈亦臻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熬夜后的沙哑。
苏念把显微镜镜头移开,点开手机里的照片,手指在屏幕上反复摩挲那方绢画:“火漆印的残缺形态和失窃档案完全吻合,鎏金佛的底部应该还有个‘开元’款识,照片里没拍全——拍卖行只放了正面图?”
“对,预展资料卡得很严。”沈亦臻顿了顿,“我托人问过,这场拍卖会只对持邀请函的买家开放,普通观众进不去预展厅。”
实验室里的排气扇嗡嗡转着,苏念盯着瓷片上的银丝出神。她想起去年文物失窃那天,自己在修复室里加班,听见警报声冲出去时,只看见展厅玻璃上的裂痕和散落的碎灯渣。后来警方调取监控,画面里的窃贼裹着黑衣,却在转身时不小心蹭到了展柜,带落了绢画角落的火漆印——那道残缺她记了整整一年,就像刻在心里的记号。
“我有个办法。”苏念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点笃定,“佳士得每年都会找文物修复师做预展前的品相鉴定,尤其是高价值古董。我可以以修复师的身份申请参与,既能近距离看文物,还能接触到拍卖行的内部档案,说不定能找到走私链条的线索。”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接着传来沈亦臻翻文件的声音:“我查过,这次负责鉴定的团队由伦敦大学学院的教授牵头,你之前在国际修复大会上发表过关于唐代绢画保护的论文,他们应该会认可你的资质。”
苏念把手机夹在肩窝,伸手拿过桌上的文物修复手册,指尖停在“文物鉴定伦理”那一页:“但有个问题——如果确认文物是失窃的,我不能直接动手,得想办法留下证据,还不能打草惊蛇。拍卖行的安保很严,说不定还有走私团伙的人盯着。”
“我会安排人跟你一起去伦敦。”沈亦臻的声音沉了些,“表层身份是我的助理,负责对接拍卖行的事务,实际上是帮你留意周围的情况。另外,我已经让律师准备了法律文件,一旦确认文物归属,就能立刻向当地警方申请扣押。”
挂了电话,苏念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穿梭的车流。实验室的灯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修复台上那排整齐的工具上——镊子、放大镜、脱脂棉,还有那支用了三年的黏合剂注射器。她想起第一次接触文物修复时,老师说的话:“我们修复的不只是文物的裂痕,还有它们背后被遗忘的故事。”而这次,她要找的,是三个被偷走的故事,还有那些藏在黑暗里的黑手。
接下来的三天,苏念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和电脑前。白天,她整理自己过往的修复案例和论文,尤其是关于唐代文物的研究——从绢画的织造工艺到鎏金铜器的鎏金层分析,每一份资料都标注得详细清晰;晚上,她和沈亦臻的律师团队开会,熟悉英国关于文物走私的法律条款,还有拍卖行的内部流程。
“佳士得的鉴定流程分三步,第一步是外观检查,第二步是科技检测,第三步是档案比对。”律师在视频会议里调出流程图,“外观检查时,你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文物的细节,比如青釉壶的釉色是否有后补的痕迹,鎏金佛的衣褶是否有磨损;科技检测环节会用到X射线荧光光谱仪,你可以借操作仪器的机会,记录文物的成分数据,和博物馆的失窃档案做对比;档案比对时,你能接触到拍卖行留存的文物来源记录,这是最关键的——如果来源记录模糊,或者和已知的走私渠道有关联,就能作为证据。”
苏念在笔记本上记着重点,突然想起个问题:“如果拍卖行的档案是伪造的呢?比如他们伪造了文物的传承记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