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业科技峰会的主会场,静得能听见中央空调系统送出的微风声。穹顶之上,巨大的水晶吊灯投下庄严而柔和的光,照亮了台下数百张不同肤色的面孔。空气里混合着高级香水、咖啡和纸张的味道,每一个细节都在彰显着这场会议的规格与分量。
当主持人用流利的法语念出“来自华国的特邀嘉宾,苏晚晴博士”时,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那个从侧台缓缓走出的纤细身影上。
她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米白色西装套裙,衬得身姿愈发挺拔。乌黑的长发被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只留几缕碎发垂在光洁的额前,既有东方女性的温婉,又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冷静与锐利。
面对着台下或审视、或好奇、或轻蔑的眼神,苏晚晴没有半分局促。她走到演讲台后,甚至没有说一句“女士们先生们”之类的客套话,只是用清澈而沉静的目光环视全场,然后,直接按下了手中的翻页器。
身后巨大的LED屏幕瞬间亮起,一行简洁有力的标题出现在众人眼前——《关于“华夏一号”系列高产作物的增产效能及营养成分稳定性报告》。
没有寒暄,没有铺垫,开门见山,直击核心。
“各位同仁,理论的探讨固然重要,但农业的根本,在于土地和收成。”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的每一个角落,不疾不徐,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今天,我将向各位展示的,不是复杂的分子式,也不是推导的理论模型,而是最真实的、来自于土地的数据。”
话音落下,屏幕上的标题隐去,取而代之的是第一张对比图表。
左边,是M国农业部公布的标准小麦亩产量数据;右边,则是华国北方试验田在使用“华夏一号”技术后,连续三个收获季的平均亩产量。两组醒目的柱状图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右边那根代表着华国数据的橙色长柱,几乎是左边蓝色短柱的三倍。
“图1-A,小麦增产数据对比。我们的试验田亩产达到了惊人的812。6公斤,相较于对照组,增产率高达193%。”
台下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低声惊呼。
苏晚晴没有理会,指尖再次轻点,屏幕切换。
“图2-B,水稻营养成分对比分析。”这一次,屏幕上出现了两张精细的饼状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的占比。“我们可以看到,在产量大幅提升的同时,‘华夏一号’水稻的蛋白质含量甚至比对照组微高0。8%,各项微量元素的流失率,被控制在2%以内。所有数据,精确到克。”
一张又一张图表,一组又一组数据,宛如一记记重锤,精准地敲打在每一个与会者的心上。从玉米的抗寒性,到大豆的固氮能力,再到土豆的淀粉转化率……每一项成果都堪称颠覆性,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则构成了一幅足以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宏伟蓝图。
台下,来自非洲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们反应最为热烈。他们不再交头接耳,而是纷纷埋头,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急速飞舞,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关键数据。对他们而言,这些数字背后,是数以亿计的人民免于饥饿的希望。
坐在华国代表团席位上的高建国,手心已经紧张得沁出了汗。他没有看台上光芒万丈的苏晚晴,而是用眼角的余光,死死地盯着不远处的M国代表团。
安德森·怀特翘着腿,脸上依旧挂着那副标志性的傲慢微笑,似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不在意。但他身旁的团队成员,脸色却早已不复轻松。他们开始频繁地低声交谈,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惊疑与不安。
终于,有人按捺不住了。安德森团队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年轻助理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俯身去捡脚边的公文包。但他“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玻璃水杯,清脆的碎裂声在安静的会场里显得格外刺耳。紧接着,他又手忙脚乱地开始整理散落一地的文件,纸张的哗啦声不大,却足以打断演讲的节奏,吸引周围人的注意。
苏晚晴的讲述只是停顿了一秒,便若无其事地继续了下去,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这一连串的小动作,像是一个信号。
一只手毫无征兆地高高举起。
“请问,我能提一个问题吗?”一个坐在前排,挂着M国记者证的男人站了起来。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喙的强势,成功地打断了苏晚晴。
主持人正想出面维持秩序,苏晚晴却抬手示意无妨,她朝那位记者微微颔首:“请讲。”
所有人都以为他会针对某个技术细节提出质疑,然而,记者接下来的问题,却让在场的大多数人皱起了眉头。
“苏博士,感谢您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报告。”他先是礼貌性地恭维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变得极具攻击性,“如此惊人的成果,背后必然是天文数字般的投入。我想请问,这项研究的资金来源是否完全公开透明?我们有理由担忧,这究竟是一项能够推向市场、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伟大技术,还是……某种不计成本的‘形象工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