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落下,整个“太阳计划”总指挥部内,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晚晴那根纤细的手指上,以及手指下那张庞大到占据了半个沙盘的工程蓝图。
那名提问的海军总工程师,一位在造船厂干了一辈子、满手都是机油和铁锈味道的老专家孙胜利,下意识地向前凑了一步,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试图看清图纸上那些密密麻麻、却又充满了某种韵律感的线条。
“从海底升起?”他喃喃自语,喉结滚动了一下,“苏总指挥,我……我不太明白。”
他的困惑,代表了在场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核聚变,人造太阳,这是属于最高尖端的物理学范畴。而造船,是重工业。这两者之间,隔着无法想象的技术鸿沟。
苏晚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抬手,在身前的空气中虚划了一下。
她身后的巨型电子屏上,数据流瀑布般闪过,最终定格在一张深邃的、标注着全球洋流与海底地质构造的三维星图上。
“江晨的理论是完美的,但完美的理论需要现实的燃料来点燃。”
苏晚晴的声音在安静的指挥部内回响,清晰而沉稳。
“我们的‘太阳’,需要海量的氦-3作为燃料。根据‘天眼’系统对全球的扫描勘探,氦-3最富集的区域,除了月球,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大洋万米之下的深海地幔矿藏。”
她的手指在屏幕上划出一道光弧,连接起几个位于太平洋深处的红色高亮区域。
“仅靠‘先锋号’一次次的远航采集,无异于用勺子去舀干一片大洋,效率太低,时间也来不及。我们需要一个能够长期驻扎在目标海域,集深海采矿、矿石提炼、科研实验于一体的移动海上基地。”
她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专家,最后落回到沙盘的图纸上。
“所以,‘太阳计划’的第一步,不是在陆地上打地基,而是在大洋上,建造我们的移动国土。一艘标准排水量十万吨级的深海工程母船。”
“我将它命名为,‘东海神针’号。”
十万吨级!
这个数字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所有人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在场的海军专家们呼吸都停滞了一瞬。这个时代,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也不过九万吨。而苏晚晴一开口,就要造一艘十万吨级的工程母船?这已经不是雄心壮志,这是天方夜谭!
不等众人从震惊中回过神,苏晚晴再次下令。
“清瑶,展示‘东海神针’号的完整设计蓝图。”
“是。”
巨型电子屏上,那张平面的工程图纸瞬间被三维立体模型所取代。一艘充满了未来科幻色彩的庞然大物,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那根本不是一艘船。
那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钢铁城市!
它的船体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三体式结构,巨大的主船体两侧,连接着两个稍小的副船体,确保了在十二级风浪中依旧能稳如泰山。船体表面覆盖着一层层六边形的金属装甲,在虚拟光线的照射下,反射出暗金色的光泽,如同传说中巨龙的鳞片。
“船体将采用实验室最新研制出的‘龙鳞二号’钛基记忆合金打造,强度是现役军舰钢板的五倍,同时具备在深海高压下自我修复微小裂痕的能力。”
苏晚晴的声音如同解说词,冷静地介绍着这个怪物身上的每一个细节。
“动力系统,将由两座小型化的核裂变反应堆提供,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限续航。它不仅为全船提供能源,还能驱动四台大功率的等离子推进器。”
画面切换,展示出船体内部那颗如同心脏般跳动着蓝色光芒的反应堆模型,以及船尾那四个充满了暴力美学的巨大喷口。
“甲板长度四百米,宽度九十米,足以起降我们未来的大型运输机。为此,它将配备两套舰载电磁弹射系统。”
画面最终定格在宽阔的甲板上,两架虚拟的、外形酷似后世运-20的运输机,在蓝色的电光牵引下,呼啸着冲入云霄。
指挥部内,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像是被施了定身法,呆呆地看着屏幕上那个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想象的钢铁巨兽。
这不是一艘船,也不是一座海上要塞。
这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奇迹!是一个国家能够向深蓝大洋投射自身意志的终极权杖!
“不……不可能……”
寂静中,一个带着颤音的声音响起。一名来自核动力研究所的老专家,脸色煞白,他指着屏幕上的反应堆模型,嘴唇哆嗦着。
“小型化核裂变反应堆?我们现有的技术,连潜艇用的都还有很多难题没有攻克,怎么可能造出这么小、功率又这么大的反应堆?还有那个电磁弹射,那……那只是理论上的东西!”
他的质疑,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众人刚刚燃起的热血上。
是啊,太科幻了。
这根本不是现有工业水平能够实现的东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