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年代:重生1950,养仨娃! > 第167章 废版红药绘新红

他没有直接在蜡纸上刻画(容易失误浪费),而是先用铅笔在普通白纸上打好草稿,然后将废弃蜡纸覆盖在草稿上。

用没有墨水的旧钢笔尖(磨圆滑了),沿着线条小心地描刻,使蜡纸上的蜡质被刮掉,形成能透墨的线条。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手感。

晓梅和晓雨负责“打下手”,晓梅帮忙固定纸张,晓雨则用小手帕小心地擦去刻版时产生的碎屑。

卫国负责力气活和后期准备,他找来一块相对平整的旧木板,打磨光滑作为印刷台,又清洗了好几个旧碗盘用来盛放油墨和工具。

当第一张蜡纸版——那个大大的“福”字刻好,固定在自制的简易网框(用旧木条和纱窗布做的)上,林向阳用毛刷蘸取那鲜红的自制油墨,均匀地涂在蜡纸上。

然后将一张裁切好的廉价红纸(成本考虑,直接用红色纸,印上更深红的图案)覆上去,用干净的滚筒轻轻一压……

揭开纸张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一个清晰、端正、颜色鲜艳饱满的“福”字,赫然印在红纸上!

虽然边缘略有毛刺,不如机器印刷精致,但那份手工艺的朴拙感和热烈的红色,反而别有一番味道!

“成了!真的印出来了!”晓梅惊喜地拿起那张年画,爱不释手。

“哈哈!咱家也能印年画了!”卫国挥舞着拳头。

晓雨踮着脚尖,指着年画,小脸兴奋得通红:“红红的!福!好看!”

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兄妹四人加班加点,将另外两种图案的版也刻了出来,开始小批量试生产。

他们分工合作:林向阳主管调墨和印刷质量控制,卫国负责刷墨和压印,晓梅负责铺纸和收取成品,晓雨则负责将印好的年画小心地摊开晾干。

小小的屋内,再次充满了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气氛。

油墨的独特气味与炉火的温暖混合在一起,印刻着这个家庭为未来奋斗的痕迹。

几天后,一批带着手工温度的单红色年画诞生了。

虽然产量不高,但每一张都凝聚着一家人的心血。

林向阳没有急于像卖烤红薯那样摆摊叫卖。他采取了更谨慎也更有效的方式。

他先是送了几张给街道办李爱华主任、赵大爷以及几位关系较好的邻居,美其名曰“自己试着印着玩的,给家里添点喜气,送给大家尝尝鲜”。

这种不涉及金钱的馈赠,加上年画本身吉祥的寓意和还算不错的效果,立刻赢得了好评。

“哎呦,向阳,你这手艺可以啊!这‘福’字印得真精神!”李爱华拿着年画,啧啧称赞。

赵大爷也难得地露出了点笑意,点了点头:“嗯,比买的也不差。”

口碑迅速在邻里间传开。

很快,就有邻居主动上门,询问这年画卖不卖,想买几张过年贴。

林向阳顺势而为,以略低于商店同类产品、但考虑到手工成本仍有一定利润的价格,开始了限量销售。

由于前期人情铺垫得好,销售异常顺利。

几十张年画,几乎没怎么正式摆摊,就在邻里间销售一空。

计算利润,虽然单张利润不高,但几乎零成本的材料和自家的人工,使得最终收益相当可观,远远超过了投入,为家庭基金再次注入了活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条看似“合法合规”(自己手工制作,在邻里间小范围销售)、又能发挥技术特长、且具有一定扩展性的新财路。

夜色深沉,林家兄妹围坐在炕上,清点着这几日卖年画的收入,脸上都带着疲惫而满足的笑容。

“大哥,这法子真行!以后过年咱就印年画卖!”卫国信心满满。

“嗯,”林向阳点点头,但目光却带着一丝深思,“不过,这手艺不能一直停留在邻里间。规模太小,也容易被人模仿。”

他拿起一张印废的年画,看着背面因为蜡纸使用次数过多而渗透过来的、模糊不清的红色墨迹,缓缓道:

“我一直在想,怎么能让颜色更牢固,印得更清晰,更快……也许,我们该试试别的‘废料’。”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墙角那堆沉寂的废旧铁料,以及那台覆盖着帆布的柴油机。

“如果能找到更合适的……比如,某种废弃的颜料,或者……能驱动简单机械的力量……”

他的声音渐低,仿佛在自言自语。

窗外,不知何时又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无声地覆盖着院落。

雪花簌簌,悄无声息地覆盖了屋檐、院墙和胡同里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将大杂院染上一层素净的银白。

屋外天寒地冻,屋内却因炉火的烘烤和连日来成功的喜悦,显得暖意融融。

年画生意的初战告捷,如同在寒冬里点燃的一簇篝火,不仅驱散了经济上的寒意,更照亮了林家兄妹心中那条依靠“技术 创意”自力更生的路径。

然而,林向阳的头脑十分清醒。

他一边看着晓梅在账本上记下年画的收益,一边在心中反复权衡。

“大哥,咱们这算不算……‘投机倒把’?”

晓梅放下笔,忽然轻声问道,脸上带着一丝与她年龄不符的忧色。

她管理账目,接触信息多,对政策和风向最为敏感。

这句话问到了林向阳的心坎上。

他赞许地点点头:“晓梅问得好。年画我们可以说是邻里互助,送多卖少。但若是把这当成一个长期营生,大规模地做,风险就大了。私人印刷和贩卖,尤其是带内容的,是政策红线,绝对不能碰。”

卫国刚因为可能换新棉鞋而兴高采烈,闻言顿时蔫了:“啊?那……那这路子又不通了?”

“路是通的,但走法要变。”

林向阳目光沉静,看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我们不能自己在外面单干,得想办法‘借船出海’。”

“借船?”晓雨眨着大眼睛,不解。

“对,借公家的‘船’。”

林向阳解释道,“我们的优势是手艺和点子,缺的是一个合法合规的身份。如果能和街道、文化站这些单位合作,由他们出面组织,我们提供技术,那就不算私人经营,而是‘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开展群众文艺活动’。”

这个思路让弟妹们眼前一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