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的风波暂告一段落,但林凡并未放松警惕。奥丁的蛰伏更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他需要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进一步巩固“远航”的根基,并开拓新的增长极。经过核心团队的战略研讨,“远航”决定正式进军前景广阔的海洋科技领域,特别是深海勘探装备和绿色船舶技术。
然而,这个领域技术壁垒极高,需要顶尖的领军人才。国内相关专家屈指可数,且大多已被各大国企和研究院所网罗。猎头公司多方寻觅,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位海外顶尖人才身上——沈南星。
沈南星,三十岁,麻省理工学院海洋工程学博士,曾在全球顶尖的海洋工程实验室工作多年,主持过数项突破性的深海机器人及高效能推进系统项目,是业内公认的天才工程师。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华裔,父母早年移民,但她本人对中国市场抱有浓厚兴趣,一直有回国发展的意愿。
猎头接触初期并不顺利。沈南星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模式心存疑虑,开出的条件也极为苛刻:不仅要求绝对的技术主导权、充足的研发预算,还要求组建一支完全由她挑选的国际一流团队。
“林总,这位沈博士……才华是顶尖的,但也是个出了名的‘难搞’,对合作方要求极高,很多国际巨头都碰过钉子。”人力资源总监在汇报时面露难色。
林凡看着屏幕上沈南星的简历和项目成果,目光锐利:“有真本事的人,自然有脾气。她要权,要钱,要人,都可以谈。但我要看到她的价值。安排一次视频会议,我亲自和她谈。”
视频会议安排在了一个周末的上午。屏幕那头的沈南星,穿着一件简单的黑色高领毛衣,素面朝天,头发利落地束在脑后,眼神清澈而锐利,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专注和不容置疑的自信。她没有寒暄,开门见山:
“林先生,我看过‘远航’的资料。你们在传统能源和环保领域做得不错,但海洋科技是另一个维度,需要长期、巨额且可能看不到即时回报的投入,以及完全的技术信仰。您确定‘远航’准备好了吗?而不是仅仅追逐热点?”
问题直接甚至有些尖锐。林凡微微一笑,不答反问:“沈博士,你认为目前制约深海技术商业化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沈南星略一沉吟,语速很快:“材料疲劳极限、能源自持力、以及极端环境下的智能控制算法。传统思路已经接近天花板,需要跨学科的全新解决方案。”
“没错。”林凡点头,“‘远航’能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我们在新材料、新能源电池、人工智能算法方面都有深厚的积累和独立的研发团队。我希望的不是你单打独斗,而是整合‘远航’现有的优势资源,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科技平台。你需要的主导权,我给。但我需要的,是你在一年内,拿出能让业界眼前一亮的东西。”
林凡的回应超出了沈南星的预期。她没有听到常见的空头支票或盲目乐观,而是精准的技术判断和清晰的资源整合思路。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兴趣。
“平台思路……很有意思。”她身体微微前倾,“我需要看到具体的技术路线图和资源清单。”
“我会让团队在一周内发给你。同时,欢迎你随时来鹭岛实地考察我们的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林凡发出邀请。
“好。如果一切如你所说,我会认真考虑。”沈南星干脆利落地结束通话,没有多余废话。
视频会议结束后,林凡对叶清音说:“清音,你负责对接,把我们的家底整理一份最详细的、不含水分的报告给沈博士。特别是你那边的前沿算法和秦姐团队的新材料数据,可以适当开放一些非核心机密。”
叶清音推了推眼镜:“明白。这位沈博士,水平很高,是个技术狂人。如果能来,会是条很好的‘鲶鱼’。”
一周后,沈南星竟然真的悄无声息地飞到了鹭岛,没有通知任何人,自己租了辆车,直奔“远航”的研发中心和位于临港的制造基地。她在里面待了整整两天,和一线工程师交流,查看实验数据,甚至亲自操作了一些设备。
第三天,她才出现在林凡的办公室。
“林总,我看了两天。”沈南星依旧直接,“比我想象的要好,尤其是新材料实验室和智能算法团队的积累。但整合度不够,效率有提升空间。我可以来,但有几个条件……”
她再次列出条件,比之前更具体、更苛刻,甚至包括重组研发部门的架构。
林凡安静听完,只问了一句:“你能带来什么?”
“一年内,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探测机器人原型机,性能对标国际最新一代;三年内,打造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海洋工程研发团队和产业链雏形。”沈南星语气平淡,却透着强大的自信。
“成交。”林凡伸出手,“欢迎加入远航,沈博士。你需要的一切支持,我会全力保障。具体细节,你和叶总工、秦总监对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