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首辅:杨士奇 > 第5章 第一次抉择

大明首辅:杨士奇 第5章 第一次抉择

作者:玉润的卡路迪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11:57:51

窗棂上那个破洞,用厚纸勉强糊住了,却依旧漏风。清晨的寒意钻进来,让简陋的书房更添几分清冷。地上那块青石已被杨士奇拾起,置于墙角,像一枚沉默的印记,提醒着他昨夜的不速之客。

他如常起身,如常洗漱,如常换上那身青袍。对着水盆中那张平静无波的脸,他仔细整理着衣冠的每一个细节。眼底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经过淬炼后的沉静。汉王的“见面礼”并未让他恐惧,反而像一块投入心湖的试金石,让他更加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和脚下的路。

抵达翰林院,气氛明显有些异样。同僚们看他的眼神,少了前几日的探究与敬畏,多了几分闪烁其词和刻意的回避。就连甲字库房那惯有的、带着霉味的宁静,也被一种无形的紧张所取代。

周老编修破天荒地没有立刻埋首故纸堆,而是在他进门时,抬起浑浊的老眼,深深地看了他一下,那眼神复杂难明,最终只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摇了摇头。

杨士奇心下明了,必有大事发生。

果然,不到晌午,王掌典籍便阴沉着脸走了进来,目光直接落在杨士奇身上,语气带着一种公事公办的冰冷:“杨编纂,即刻放下手中事务,随我去见太子殿下。”

没有多余的解释,但“太子殿下”四个字,已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杨士奇放下笔,默然起身,跟随在王掌典籍身后。他能感觉到,背后那些沉默的目光,如同芒刺。

春坊内的气氛,比上次更加凝重。太子朱高炽坐在书案后,脸色比往日更加苍白,眉头紧锁,额头上甚至渗出细密的汗珠。他面前摊开着一份奏疏,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焦躁的声响。几名东宫属官垂手侍立在一旁,个个面色惶然。

见到杨士奇进来,太子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挥退了旁人,只留下他和王掌典籍。

“东里,出事了!”太子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将那份奏疏推到他面前,“你看看,汉王的人,弹劾吕震受贿贪墨!”

吕震,官居右春坊大学士,是太子身边颇为得力的属官之一,素以干练着称,虽有些贪图小利的毛病,但大节无亏。更重要的是,他是太子党中,少数能在朝中发出声音的中坚力量。

杨士奇接过奏疏,快速浏览。弹劾的罪名是“收受江西粮商贿赂,枉法为其脱罪”,并附有粮商画押的供状和所谓“赃银”的来历,证据链看似完整,几乎坐实了罪名。

“殿下,吕大人他……”杨士奇抬眼看向太子。

太子重重叹了口气,肥胖的脸上满是懊恼与无奈:“孤问过他了!他承认,确是收了那粮商几幅古画和一些家乡土产!值不了太多钱,但他……他确实收了!这个糊涂东西!”太子捶了一下桌面,恨铁不成钢,“如今被人拿住了把柄,人赃并获,这叫孤如何保他?!”

王掌典籍在一旁低声道:“殿下,此事棘手。证据确凿,若强行袒护,只怕陛下震怒,牵连更广。可若就此放弃吕大人,只怕……只怕寒了东宫上下之心啊。”

这正是两难之处。保,则授人以柄,可能引火烧身;不保,则自断臂膀,让依附太子的官员人人自危。

太子的目光紧紧盯着杨士奇,充满了期盼与焦虑:“东里,你可有良策?”

书房内陷入了沉寂,只有太子粗重的喘息声。王掌典籍也看向杨士奇,眼神中带着审视。

杨士奇的目光再次落回那份奏疏上,指尖轻轻划过那些罗列的“罪证”。他没有立刻回答,沉吟了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

“殿下,此事,需分两步走。”

太子精神一振:“快讲!”

“第一步,殿下需立刻上书陛下,主动请罪。”杨士奇道。

“什么?”太子一愣,连王掌典籍也露出诧异之色。

“殿下要言明,‘御下不严’,致使属官行为失检,辜负圣恩,请求陛下从严发落吕震,以正视听。”杨士奇解释道,“此举,非是放弃吕大人,而是以退为进。先一步将姿态做足,表明殿下绝不徇私,占据主动,可最大程度消解陛下的猜忌与怒火。”

太子若有所思,缓缓点头:“那……第二步呢?”

杨士奇抬起眼,目光锐利了几分:“第二步,需让陛下知道,此事,并非孤例,亦非东宫独有。朝中某些人,其行止,或比吕震所为,更加不堪。”

王掌典籍倒吸一口凉气:“杨编纂,你的意思是……?”

“弹劾吕震的御史,是汉王府旧人。”杨士奇语气平淡,却点出了关键,“而据下官所知,这位御史的一位至亲,近日在通州运河督办漕粮时,似乎手脚也并不干净,所涉银两,远非几幅古画可比。”

太子眼中猛地爆出一团精光:“果真?!”

“下官此前整理漕运旧档,偶见端倪,已留意多时。”杨士奇没有把话说满,但意思已然明确。他掌握着对方阵营更大、更确实的把柄。

“好!好!”太子激动起来,但随即又蹙眉,“可此事,如何能让父皇知晓?若由东宫出面弹劾,岂不成了互相攻讦,姿态更难看了?”

“殿下所言极是。”杨士奇颔首,“东宫不宜直接出面。此事,或可……让锦衣卫知晓。”

太子和王掌典籍同时一震。锦衣卫,天子亲军,缉事特权,无孔不入。由他们“偶然”查获,最为“妥帖”。

杨士奇继续道:“陛下圣明,若同时知晓吕震之过与此御史亲眷之弊,两相对照,自有圣断。届时,吕大人虽难免责罚,但陛下亦知此事乃党派攻讦,各打五十大板,便可化解。东宫根基,不致动摇。”

书房内再次安静下来。太子缓缓坐回椅中,脸上的焦虑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他看着杨士奇,这个清瘦的文人,在如此危局下,竟能想出这般既保全大局,又暗含反击的方略。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却又精准地避开了最致命的锋芒。

“置之死地而后生……东里,此计,甚险,亦甚妙!”太子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便依先生之言!”

他立刻唤来文书,亲自口授请罪奏疏,言辞恳切,痛心疾首。

而关于那份通州漕粮的“线索”,杨士奇则通过一个极其隐秘的渠道,不着痕迹地,让它“恰好”落入了北镇抚司一名档头的耳中。他并未直接指向汉王,只点明了那位御史亲眷的劣迹,至于锦衣卫能顺藤摸瓜查到何处,那便是天子之意了。

风波骤起,又骤然而平。

数日后,宫中传出旨意:吕震行为不检,革去右春坊大学士之职,贬为地方判官;而弹劾他的那名御史,亦因其亲眷贪墨漕粮事发,被牵连问责,调离御史台,外放偏远之地。

一场看似要将太子党羽折损一员大将的风波,最终以双方各失一卒告终。表面看,是两败俱伤,但明眼人都知道,太子一方在绝对劣势下,能扳回这样的局面,已属不易。

尘埃落定后,太子再次单独召见杨士奇。这一次,太子的脸上少了之前的惶急,多了几分心有余悸的感慨。

“东里,此次若非有你,孤危矣。”太子叹道,亲手为他斟了一杯茶。

杨士奇躬身接过:“殿下洪福,臣不敢居功。”

太子看着他,目光深沉:“经此一事,孤方知这朝堂之险,甚于战场。今日是吕震,明日又不知是谁。”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与担忧,“东里,此类事,未来……只怕只会更多,更凶险啊。”

杨士奇捧着那杯温热的茶,没有立刻饮用。他抬起眼,望向春坊窗外那方被宫墙切割的天空,目光仿佛穿透了眼前的雕梁画栋,看到了未来更加汹涌的暗流。

他轻声回应,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殿下,臣,明白。”

窗外,天色不知何时已阴沉下来,浓云汇聚,预示着又一场风雨将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