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首辅:杨士奇 > 第1章 雨夜入翰林

大明首辅:杨士奇 第1章 雨夜入翰林

作者:玉润的卡路迪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11:57:51

洪武三十一年,应天府。

雨是在傍晚下起来的,起初淅淅沥沥,很快就成了瓢泼之势,敲打着官道旁这座破败驿站的窗棂。风从墙壁的缝隙里钻进来,吹得桌上那盏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拉扯着墙上一道扭曲、孤单的影子。

杨寓——他此时还未以“士奇”之字行于世——裹了裹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青布直裰,将冻得有些僵硬的手,凑到灯焰上方,汲取着微不足道的暖意。他的脚边,放着一个半旧的藤箱,里面是几卷书和一套换洗衣物,这便是他全部的行囊。

他今日刚至京城,吏部文书已递,被授为翰林院编纂,从九品。品秩低微,却是清贵之选,足以告慰家中倚门望子归的老母。只是这微末俸禄,尚不足以在京师赁一间像样的屋舍,只得暂栖于这官道旁的驿站。

腹中传来一阵轻微的鸣响。他伸手从行囊里取出半个用干净布帕包着的冷窝头,慢慢咀嚼起来。味道粗粝,难以下咽。他起身走到屋角,拿起一个带有缺口的陶碗,小心地接住从屋顶漏下的一缕雨水。水滴敲击碗底,发出清脆而孤寂的叮咚声。他端着那半碗浑浊的雨水,回到桌边,就着它,一口口将窝头送下。

这便是他杨寓,入京第一日的晚膳。

窗外雨声喧嚣,更衬得驿站大堂里一片死寂。几个同样滞留于此的低阶官吏或商人,早已回房歇息。唯有柜台后的驿丞,还在拨弄着算盘,算珠碰撞的噼啪声,混杂在雨声里,透着一股子市侩的精明与不耐烦。

“吱呀”一声,驿站的门被推开,裹挟着一股湿冷的寒气。一个身着绸缎、满身风雨痕迹的中年商人走了进来,一边抖落着蓑衣上的水珠,一边朝驿丞嚷嚷:“晦气!这雨下得没完没了!掌柜的,还有热汤饭没有?赶紧弄些来!”

驿丞抬起眼皮,懒洋洋地道:“这都什么时辰了?灶火早熄了。还有些冷馒头,客官将就一下吧。”语气与白日里接待一位路过的六品主事时,判若两人。

商人嘟囔着骂了句天气,却也无奈,只得要了冷馒头,在大堂另一头的桌子旁坐下。他看到了独坐灯下的杨寓,见他衣着寒酸,却坐姿端正,面前还摊着一本书卷,不由得多打量了两眼。

或许是这雨夜太过沉闷,商人啃了几口冷馒头,便朝杨寓搭话:“这位小哥,也是赶路的读书人?”

杨寓抬起头,灯光下他的面容清癯,眼神温和而沉静。他微微颔首:“正是。入京候职。”

“哦?”商人来了些兴趣,“在哪个衙门高就啊?”

“翰林院。”杨寓的声音平静,听不出丝毫得意。

商人显然对官制不甚了了,但“翰林”二字听着便觉清贵,态度热络了些:“翰林院好啊,都是学问人!不像我们这些行脚的,终日奔波,挣几个辛苦钱,还得看沿途这些胥吏的脸色!”他抱怨着,又压低了声音,“听小哥口音应该是从南边来的,你是不知道,北边这几年,可不太平哟。朝廷连着用兵,徭役赋税重得很,百姓日子难熬……唉,有些话,都不敢乱说。”

杨寓握着书卷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下。他没有接话评论时政,只是安静地听着,目光落在商人那张被风霜和生活磨砺得粗糙的脸上,那眉宇间化不开的愁绪,是书本上读不到的民生多艰。

商人见他不语,自觉无趣,又啃了几口馒头,便悻悻地回房去了。

大堂重归寂静,只剩下雨声和算盘声。

杨寓的目光重新落回书页上,那是《大学衍义》。但他此刻读进去的,却不是圣贤的微言大义,而是商人那句“百姓日子难熬”在耳边反复回响。他寒窗苦读,所求为何?不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让这世间,少几个如商人般愁苦的面容,少几处如这驿站般破败的景象么?

理想如灯焰,温暖而光明;现实却如这漏雨的寒夜,冰冷而刺骨。

翌日清晨,雨势稍歇。天空仍是铅灰色的一片,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杨寓结算了微不足道的宿资,提起藤箱,踏着泥泞的官道,向着皇城方向走去。

翰林院在紫禁城的东南角,门庭不算显赫,却自有一股肃穆清严之气。朱红的大门紧闭,只开着一侧角门。两名身着青色官服的门房抱着胳膊站在门前,眼神懒散地扫视着过往行人。

杨寓整了整衣冠,上前几步,取出吏部文书,语气平和地道:“二位请了,下官新任翰林院编纂杨寓,前来报到。”

其中一个胖些的门房斜睨了他一眼,目光在他洗得发白的青衫和旧藤箱上停留了片刻,嘴角撇了撇,并未去接文书,只是拖长了音调道:“新任的?哪个衙署举荐的?拜帖呢?”

这便是索要“常例”(贿赂)的潜台词了。京官上任,尤其是翰林院这等清贵之地,门房虽贱役,却也仗着地利,时常刁难寒门士子,讨些好处。

杨寓心中明了,却不动声色,依旧举着文书,声音沉稳了几分,清晰地重复了一遍:“下官杨寓,新任翰林院编纂,依制前来报到。此乃吏部堪合文书。”

他的目光平静地迎向那门房,不见半分怯懦,也无一丝火气,只是那样看着。

那门房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又见他确实拿不出拜帖和门敬,脸色便沉了下来:“哼,不懂规矩……”话音未落,却被旁边那个瘦高个的门房悄悄拉了一把。

瘦高门房似乎更有些眼力,见杨寓虽衣着朴素,但气度沉静,眼神清正,不似那等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又听得是“编纂”之职,虽是微末,终究是翰林院正官,怕真个闹起来不好看,便挤出一丝笑容,打圆场道:“原来是杨编纂,失敬失敬。您请进,直走去大堂寻王掌典籍便是。”说着,侧身让开了通路。

杨寓微微颔首,不再多言,提着藤箱,迈步跨入了那扇代表着大明文翰中枢的角门。

入门那一刻,他清晰地听到身后那胖门房不满的低声嘟囔:“穷酸……”

杨寓的脚步没有丝毫停顿,仿佛未曾听见。他的脊背挺得笔直,如同风雨中一杆修竹。

他被引至大堂,见到了那位面色严肃的王掌典籍。交接文书,登记造册,一套流程刻板而高效。末了,王掌典籍从一堆文牍中抬起头,推了推眼镜,语气淡漠地吩咐道:“杨编纂,你初来乍到,先去后堂甲字库房,帮着整理校对洪武朝的实录稿本。那里积压了不少,需得仔细,莫要出错。”

整理故纸堆,这是翰林院最枯燥、最无前途的差事之一,通常都分配给新来的、没有背景的官员。

杨寓面色如常,躬身应道:“下官遵命。”

甲字库房在后院深处,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陈年墨香和纸张轻微霉变混合的气息。一排排高大的书架直抵房梁,上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卷宗、稿本。这里安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落在积尘上的细微声响。

他寻到属于洪武朝实录的区域,开始一卷卷地整理、校对。动作不疾不徐,神情专注。同在此处工作的,还有一位姓周的老编修,头发已然花白,在此处一待便是十几年,见来了新人,也只是抬了抬眼皮,便又埋首于自己的工作中。

时间在指尖流淌。当杨寓校对到一卷关于洪武中期军屯政策的记录时,他的眉头微微蹙起。稿本上记载的某一卫所屯田亩数,与他记忆中在某本方志上看到的数字,有细微的出入。虽不影响大局,但实录乃国朝信史,一字一句都当力求精准。

他沉吟片刻,取过一张用于备注的黄签,用端正的小楷,将自己的疑问和所见的异处,简明扼要地写了下来,小心地贴在了那行文字旁边。

对面的周老编修似乎注意到了他的动作,抬起浑浊的眼睛,看了他一眼,声音沙哑地提醒道:“年轻人,实录稿本,多是前人所录,循旧例便是。些许出入,无伤大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杨寓停下笔,看向老编修,温和地笑了笑,道:“多谢前辈提点。只是下官以为,史笔千钧,关乎信实。既有所疑,略作标注,供后来者参详,亦是分内之事。”

老编修愣了愣,似乎很久没听到这样的回答了,摇了摇头,不再说话,重新埋首于故纸堆中。

傍晚时分,雨又渐渐大了。杨寓婉拒了周老编修一同去膳堂的邀请,言明自己带了干粮。他独自一人,留在了这空旷、寂静而幽深的库房里。

油灯被再次点燃,昏黄的光晕,只能照亮他身前方寸之地。四周是无边的黑暗,和沉默的、承载着这个帝国过去三十年记忆的浩瀚书卷。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被雨幕笼罩的、模糊不清的皇城轮廓。万千灯火在雨中晕染开,如同星海。

然后,他回到桌边,伸出手,指尖极其轻柔地拂过刚刚校订好的、墨迹未干的稿本。那冰凉的触感,却让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与力量。

他望向窗外那一片象征着权力与未来的璀璨光海,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地低语:

“愿以此身,丈量天下太平。”

雨声淅沥,将这句誓言,吞没在洪武末年的这个寒夜里。无人听见,却仿佛已刻入历史的年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