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困兽,生路何求 > 第156章 中医学天才

困兽,生路何求 第156章 中医学天才

作者:一只叨老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6 09:25:13

人大校园里,银杏叶刚染了点浅黄,白书妍抱着一摞《本草纲目》校注本,踩着上课铃冲进了逸夫楼的阶梯教室。

她选的座位在第三排正中央,刚把书放好,前排就传来轻笑声:“书妍,你又抱着你的‘宝贝’跑,生怕钱教授抽查跟不上?”

说话的是同专业的,手里转着支钢笔,眼神往她怀里的书瞟。

白书妍把书摞整齐,指尖在泛黄的纸页上蹭了蹭——这是她托老家的亲戚找的民国影印本,边角都被她用牛皮纸仔细粘过,扉页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不是怕跟不上,”她低头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是昨天看这版里对‘青蒿’的注解,跟教材里不太一样,想再对对。”

林薇凑过来看了眼,见书页上画满了红蓝铅笔的圈,忍不住咋舌:“你这才大一,就把书啃得比大四学长还透?难怪钱教授上次在课上点名夸你。”

正说着,教室后排突然静了下来。白书妍抬头,看见钱颖拎着个棕色的皮质书箱走进来。

钱教授今年四十六岁,总穿一身素色旗袍,头发在脑后挽成个利落的发髻,手里从不拿扩音器,声音却清透得能传到最后一排:“上周让你们查的‘古今炮制法差异’,谁先来讲讲?”

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这题目不算难,但要讲透得对比至少五种古籍,还要结合现代药理分析,大一新生大多只敢照着教材念两句。

白书妍捏了捏笔,刚想举手,就听钱颖的声音落在她身上:“白书妍,你来说。”

她站起身,指尖在笔记本上点了点——上面画着张简易表格,左边是《雷公炮炙论》里的“酒蒸大黄”法,右边是现代药典里的“低温烘干”工艺。

“教授,我对比了《炮炙**》和《中药炮制学》,发现差异主要在火候和辅料上。”

她语速不快,却没打磕巴,“比如大黄,古代用酒蒸时要‘文武火交替’,蒸足三昼夜,现在用恒温箱控制在60c,四小时就能完成。

但我试了试,用古法蒸的大黄,鞣质含量比现代法低12%,可能对胃的刺激更小。”

这话一出,教室里一片小声议论。林薇回头看她,眼里满是惊讶——她们都知道白书妍爱琢磨,却没料到她真敢自己动手试。

钱颖站在讲台边,指尖轻轻敲着书箱,眼里闪过点笑意:“你自己试了?用什么蒸的?”

“在宿舍用电饭煲做的,”白书妍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怕操作不对,只蒸了五十克,数据可能不准。”

“敢试就比只看书强。”钱颖摆了摆手让她坐下,目光扫过全班,“中医不是死记硬背的学问,是要上手的。

白书妍这思路没错,下周的实验课,咱们就分组复现几种古法炮制,你们可以跟着她学学怎么记录数据。”

下课铃响时,白书妍被钱颖叫住了。教授把她带到办公室,从书箱里拿出个巴掌大的陶土小炉:“这是我去年去景德镇淘的,能控小火,你要是还想试炮制,别用电饭煲了,用这个,更接近古法的‘文武火’。”

白书妍接过小炉,陶土带着温温的质感,炉身上还刻着细密的回纹。

“谢谢教授!”她抱着小炉,眼睛亮得像落了光。

“谢什么,”钱颖给她倒了杯茶,“我看了你交的《时令药材采收札记》,里面写‘秋采薄荷要留三分茎’,是你自己观察的?”

“是!”白书妍立刻点头,“我家楼下有片薄荷地,上个月摘的时候发现,留茎的比全割的发得快,叶子里的薄荷脑好像也更浓——我用纸巾吸了汁,闻着更冲。”

钱颖端着茶杯笑了:“下次采了带来,咱们在实验室测测挥发油含量。对了,下周六有个中医药交流会,你跟我去见见世面?”

白书妍愣了愣,随即用力点头:“我去!”

交流会在城郊的中医药研究所开,来的都是业内的老专家。

白书妍跟着钱颖进去时,正看见几个人围着张桌子争论,桌上摆着堆晒干的草药。“这肯定是‘北柴胡’,”一个戴眼镜的老教授指着草药茎秆,“你看这节间长度,南柴胡没这么长。”

“可它的根是圆锥形的,北柴胡根更粗啊。”另一个人反驳。

白书妍凑过去看了看,见那草药的叶子边缘有稀疏的锯齿,茎上长着白色的短毛。她犹豫了下,轻轻拽了拽钱颖的袖子:“教授,我能试试吗?”

钱颖点头。她走到桌前,拿起一小段根,用指甲刮了刮表皮,又凑到鼻尖闻了闻,然后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掏出个小放大镜——这是她从老家带来的,镜片是爷爷留下的旧物。

“您看这根的横断面,”她把放大镜递给老教授,“北柴胡的木部是黄白色的,这个是浅棕色,而且它的叶子揉碎了有股淡淡的腥味,应该是‘狭叶柴胡’,算南柴胡的变种。”

老教授透过放大镜看了半天,又揉了揉叶子闻了闻,突然拍了下桌子:“对!是狭叶柴胡!我怎么忘了这茬!”他转头看向白书妍,眼里满是赞许,“小姑娘年纪轻轻,眼这么尖?哪个学校的?”

“我是人大的,跟着钱颖教授学的。”白书妍赶紧回答。

钱颖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这孩子爱琢磨,平时在宿舍就捣鼓这些。”

那天交流会结束后,钱颖把白书妍叫到研究所的标本室。

架子上摆着一排排玻璃罐,泡着各式各样的药材,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罐子里的液体泛着琥珀色的光。

“书妍,”钱颖从抽屉里拿出本厚厚的笔记本,“我年轻时跟着我师父走南闯北,记了些民间的偏方,你帮我整理整理?顺便试试能不能用现代药理分析通。”

笔记本的纸页已经泛黄,字迹却娟秀有力,里面记着“冬桑叶煮蛋治头痛”“紫苏梗煎水安胎”,甚至还有用“苍耳子熏鼻”治鼻炎的法子。

白书妍翻到第一页,见上面写着“1998年,于湘西见老妪用艾叶裹生姜敷膝,治风湿甚效”,下面还画着张简单的穴位图。

“我能把这些做成对比实验吗?”她抬头问,眼睛里闪着光,“比如苍耳子熏鼻,我想测测它的挥发油对鼻黏膜的影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