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从存菊堂出来,心绪烦乱,沿着宫道缓缓而行。
夜色已深,宫灯在秋风中摇曳,添了几分萧瑟与不安。流朱和槿汐默默跟在身后,不敢打扰。
行至御花园靠近长春宫的一处岔路口,却见前方一盏灯笼引路,一个身影被宫女搀扶着,缓缓而来。正是端妃齐月宾。
甄嬛心中一凛,连忙行礼:
“臣妾给端妃娘娘请安。”
端妃停下,苍白的面容在灯笼光下显得愈发虚弱,她微微颔首,声音轻飘飘的:
“是甄常在啊,不必多礼。这么晚了,是从沈贵人处来?”
她语气温和,带着关切。
“是,”
甄嬛垂首应道:
“沈贵人刚醒,臣妾去探望了一下。”
端妃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怜悯与担忧:
“沈贵人真是无妄之灾,好端端的竟遭此横祸。听闻是在翊坤宫出来路上出的事?唉……”
她欲言又止,摇了摇头。
她这话看似随意,却精准地戳中了甄嬛心中的疑窦。甄嬛忍不住抬头看向端妃,见她眼中满是真诚的忧虑,不似作伪,便低声道:
“娘娘说的是,此事……确实蹊跷。”
端妃目光幽幽地望向翊坤宫的方向,又似无意般扫过承乾宫那边,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叹息:
“这后宫之中,有时候……眼见未必为实。有些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沈贵人骤然得宠,又得协理之权,怕是碍了某些人的眼,挡了某些人的路啊……”
她这话说得极其含蓄,却瞬间打开了甄嬛心中所有的怀疑匣子。
翊坤宫的刁难,昭贵妃恰好的解围,皇上无条件的信任……这一切串联起来,在端妃这番“点拨”下,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甄嬛的心猛地一沉,脸色微微发白,她强自镇定道:
“娘娘的意思是……”
端妃却立刻收住了话头,虚弱地咳嗽了两声,摆摆手道:
“本宫久病之人,胡言乱语罢了,常在莫要放在心上。只是……常在年轻,心思纯净,需知在这深宫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万事多留个心眼总是好的。”
她说完,对甄嬛温和地笑了笑:
“夜深了,常在快些回宫歇息吧,仔细着了凉。”
说罢,便被宫女搀扶着缓缓消失在另一条宫道的黑暗中。
甄嬛站在原地,望着端妃离去的方向,只觉得寒意从脚底升起,蔓延至四肢。端妃的话,如同魔咒般在她脑海中回荡。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防人之心不可无……”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指向了那个最令人恐惧的答案。昭贵妃与华妃联手,一个在明处刁难,一个在暗处布局,共同铲除沈眉庄这个新崛起的威胁。
而皇上……竟被昭贵妃蒙蔽至此!
这个认知,让甄嬛感到一阵窒息般的恐惧。若真如此,那昭贵妃的心机与手段,该是何等深沉可怕?
她与眉庄,在这些真正的掌权者眼中,岂不是如同蝼蚁?
“小主,您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
流朱担忧地扶住她。
甄嬛回过神,深吸一口气,低声道:
“没事,回去吧。”
她必须冷静,必须重新审视这一切,必须…找到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承乾宫内却是另一番光景。
殿内灯火通明,暖意融融。泠雪正歪在榻上翻看一本农书,小几上摆着几样精致的点心和一壶花果茶。
曹嫔曹琴默领着年仅三岁的温宜公主,正恭敬地坐在下首的绣墩上。
温宜公主穿着粉嫩的小旗装,梳着两个小揪揪,粉雕玉琢的小脸上,一双大眼睛怯生生又好奇地打量着四周,手里紧紧攥着一块泠雪赏的奶糕,小口小口地吃着。
“臣妾携温宜给贵妃娘娘请安,娘娘万福金安。”
曹琴默声音柔婉,礼数周全:
“温宜,快给昭娘娘磕头。”
温宜听话地滑下绣墩,像模像样地福了福,奶声奶气地道:
“温宜给昭娘娘请安。”
泠雪放下书,脸上露出难得的真切笑意,对着温宜招招手:
“快起来,到本宫这来。”
泠雪尤其喜欢这般玉雪可爱的小人儿。
温宜看了看自己的母亲,见曹琴默点头,才迈着小短腿,怯生生地走到榻边。泠雪伸手将她抱到榻上,捏了捏她软乎乎的小脸,柔声问:
“点心好吃吗?”
温宜用力点头,小声说:
“好吃,谢谢昭娘娘。”
“喜欢就好。”
泠雪让琥珀又拿了几块不同的点心放在她面前,看着她小仓鼠似的吃着,眼神温和。
她随口问曹琴默:
“温宜近日身子可好?夜里还咳嗽吗?”
曹琴默忙道:
“劳娘娘挂心,吃了太医开的方子,好多了。只是这孩子胆小,夜里时常惊醒,需得人陪着。”
泠雪点点头:
“孩子小,难免要你多费心。”
她顿了顿,似是无意般问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