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领主:开局一石斧,爆肝建帝国 > 第264章 收编新村

领主:开局一石斧,爆肝建帝国 第264章 收编新村

作者:伊思孟尼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16 09:11:05

“黑市里的‘货’倒是现成。

南街口‘聚人棚’、北码头‘无名栈’,两处加起来,少说也有三四百号。

有欠债卖身的,也有逃荒被扣的,只要银子够,今夜就能装车。”

李方清点头,声音更沉:

“我要两百青壮、五十匠人、三十妇孺,老弱病残不要。

明日拂晓前,走西水门出城,过柳湾渡,自有人接应。

名单、身契、路引,一样不能缺。”

许清风挑眉,眸光闪了闪:

“子爵放心。黑市的人牙子最怕官面,我亮出您的旗,他们只会巴不得早点脱手。只是——”他顿了顿,声音低到只剩气音。

“身契上得改姓,免得日后有人翻旧账。”

李方清抬手,在袖中掏出一只沉甸甸的锦囊,递过去:

“三百金,先付一半,事成再付一半。

记住,我要活人,也要他们心甘情愿——至少表面上如此。”

许清风接过锦囊,指尖一掂,笑意更深:

“子爵做事,向来滴水不漏。

明日卯时,西水门外,不见不散。”

两人身影在巷口分开,一个回府,一个没入更深的夜色。

远处,黑市灯火如豆,却在黎明前最暗的时刻,悄悄为桃溪镇点燃第一缕炊烟。

夜深宴散,红灯笼一盏盏熄灭。

李方清立在望江楼飞檐下,夜风吹得衣袍猎猎。

他望着远处王城的灯火,指腹轻抚腰间的二等子爵新佩玉——

温润冰凉,像一块刚刚落定的筹码。

他知道,这场盛宴的尾声,才是棋局真正的开局。

……

天刚破晓,薄雾像一层轻纱笼在飞花村的屋脊上。

李方清只带了两什燕赵兵卒——

二十人,轻装简从,马蹄踏在青石板路上,声音清脆却压得极低,仿佛怕惊起太多尘埃。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早起的妇人正把昨夜晾的衣裳收回。

远远看见黑甲红缨,立刻把竹篮抱在胸前,怯怯地往门里缩。

李方清翻身下马,解了佩剑,只留一柄短刀在腰,示意兵卒在槐树旁列队。

自己则整了整衣襟,朝村中央那间灰瓦小院走去。

院门虚掩,门口挂着一块斑驳的木牌——“飞花村公所”。

推门进去,屋内只有一张旧桌、两把长凳,墙上贴着发黄的人口田亩表。

桌后坐着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花白胡须,手里攥着半截旱烟,正是村长花有德。

“老丈。”

李方清拱手,声音不高,却带着久居上位的从容。

“燕赵二等子爵李方清,奉王命代管桃溪镇。

今日特来拜会。”

花有德愣了片刻,旱烟“吧嗒”一声掉在桌上。

他显然没料到这位传闻中的年轻领主会来得如此突然,又如此谦和。

老人颤颤巍巍起身,粗糙的手掌在衣摆上蹭了蹭,最终深深一揖:

“草民花有德,见过子爵大人。

飞花村小门小户,蒙大人亲自踏足,实在惶恐。”

“惶恐谈不上。”

李方清扶住老人,顺势在长凳坐下,目光扫过那张田亩表。

“我知飞花村自有章法,今日来,只为三件事:

听一听村中的难处,看一看田里的收成,问一问诸位愿不愿与我共筑一条更宽敞的路。”

花有德搓了搓手,迟疑片刻,终于还是把旱烟重新塞回嘴边。

点燃,深吸一口,缓缓吐出烟圈:

“大人既不拿刀,也不带印,老朽便直说了。

飞花村地瘠苗稀,一年两熟,勉强糊口。

村东那条老渠,去年塌了一截,至今没钱修;

年轻人多往青兰城打工,留下的老弱妇孺,耕牛都凑不齐三头……”

老人说一句,李方清便点一下头。

既不插话,也不打断,只偶尔用指尖在桌面轻敲,像在默记。

待花有德说完,他从怀里摸出一张薄薄的羊皮卷,铺在桌上——

那是燕赵镇仓曹连夜赶制的“桃溪镇三年规划”草图:

一条新渠自山泉引下,绕村而过;

渠上架两座水车,可灌可磨;

村口设驿站,北通燕赵,南接青兰;

另辟十亩桑园、二十亩药圃,以补田亩之瘠。

“老丈看看,可行不可行?”

李方清把草图往老人面前推了推,声音低而稳。

“渠工、水车、桑苗、药种,皆由燕赵出;人力,由村里出;

收成之后,三成归村,七成归镇仓,再按市价折银,返补修渠、置牛、办学。

三年为限,期满之后,飞花村仍归花氏宗祠自治,镇署只收常税,不驻兵、不派吏。”

花有德瞪大了眼,旱烟在指间抖了抖,烟灰簌簌落在羊皮纸上。

他看了又看,粗糙的手指在图上的水渠线路上来回摩挲,半晌才抬头,声音发颤:

“大人……此话当真?”

“当真。”

李方清微笑,从腰间解下一枚小巧的铜印,轻轻放在桌上,

“今日只收一村,不收一人;

只问一句——花老丈,可愿与我击掌为约?”

老人怔了片刻,忽然咧嘴笑了,露出缺了门牙的豁口。

他把旱烟往桌角一磕,起身,重重一掌拍在李方清伸出的手上:

“老朽活了六十载,第一次见拿契书当礼物的贵人!

飞花村,跟大人干了!”

掌风带起桌上草图的一角,哗啦啦卷起,像一面小小的旗帜。

院外,二十名燕赵兵卒列队肃立,长戟映着晨光,却无人发出半点声响。

这一刻,飞花村的鸡鸣犬吠、妇孺私语,都仿佛被这轻轻一击掌,收进了新的年轮。

薄雾初散,李方清一行二十骑沿着碎石官道折向东南。

柳家庄的村口只竖着两根歪斜木桩,桩上墨迹斑驳,隐约能辨“柳”字。

庄内屋舍低矮,炊烟稀薄,连鸡鸣都带着几分怯意。

村长柳大成是个四十出头的瘦削汉子,见了黑甲红缨,忙不迭地躬身,脊背几乎折成一张弓。

李方清只问一句“愿否归镇”,柳大成便喉结滚动,目光左右飘忽,最后嗫嚅道:

“回……回大人,柳家庄实为刘家庄附庸。

庄户百口,田契、工契皆在刘家。

若刘家庄点头,柳家庄自当跟随;

若刘家不允,小人……小人不敢擅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