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弄
尘却初静在冷宫中孤注一掷送出的密信,仿佛一颗投入深湖的石子,在寂静中泛起了层层涟漪。这封信,历经波折,最终成功送到了深得帝心的怀玉长公主手中。
怀玉长公主,生得一副花容月貌,却有着不输男子的睿智与果敢。她久居宫廷,对后宫的明争暗斗看得透彻,深知其中的复杂与残酷。平日里,她虽不常涉足后宫纷争,但对于那些无端的陷害与不公,心中自有一杆秤。当她展开尘却初静的密信,一行行工整却透着坚毅的字迹映入眼帘,信中所述的冤情以及指向惠妃的关键线索,让她不禁皱起了眉头。
“这尘却初静,倒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怀玉长公主喃喃自语,她深知,若密信所言属实,那这后宫之中,怕是隐藏着一场巨大的阴谋。而她,作为皇帝最为信任的公主,自当为皇帝分忧,也为这后宫的公正出一份力。
此时的宫廷,正因为边关告急的消息而陷入一片慌乱。皇帝整日忧心忡忡,在朝堂上与群臣商议对策,后宫之事,也因此暂时被搁置一旁。然而,怀玉长公主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为尘却初静翻案的最佳时机。皇帝此刻急需稳定后宫,以无后顾之忧地应对边关战事,而一个被冤枉的妃嫔若能沉冤得雪,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后宫人心。
与此同时,贵妃也听闻了一些关于尘却初静密信的风声。她心中一动,对这个在冷宫中还能设法自救的女子产生了更深的兴趣。贵妃深知,在这波谲云诡的后宫之中,能有如此胆识与智慧的人,若能为己所用,必将是一大助力。
怀玉长公主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与贵妃商议此事。她深知,贵妃在后宫中势力庞大,若能得到她的支持,此事成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于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后,怀玉长公主轻移莲步,来到了贵妃的宫殿。
“长公主今日怎得有空来我这宫中?”贵妃笑意盈盈地迎了上来,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探寻。
怀玉长公主也不拐弯抹角,径直将尘却初静的密信递给了贵妃,说道:“贵妃娘娘,您看看这封信,其中所涉之事,怕是不简单。”
贵妃接过信,细细读了起来,越读脸色越凝重。读完后,她轻轻放下信,缓缓说道:“长公主之意,可是想重查容嫔一案?”
怀玉长公主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今边关告急,陛下忧心忡忡,后宫若能安稳,也能让陛下少些后顾之忧。况且,若此事真如信中所言,那惠妃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发指。”
贵妃微微沉吟,心中快速权衡着利弊。她深知,若能借此机会扳倒惠妃,不仅能为自己除去一个劲敌,还能卖怀玉长公主一个人情,同时也能在皇帝面前展现自己的公正与能力。想到这里,她微微一笑,说道:“长公主所言极是,此事我定当全力支持。”
得到贵妃的支持后,怀玉长公主心中大定。她与贵妃商议了一番后,决定即刻进宫面圣,向皇帝奏明此事。
皇帝此时正坐在御书房中,眉头紧锁,看着边关传来的战报,心中烦闷不已。听到怀玉长公主与贵妃求见,他微微一怔,随即说道:“宣她们进来。”
怀玉长公主与贵妃莲步轻移,走进了御书房。两人行礼后,怀玉长公主率先开口道:“父皇,儿臣今日听闻了一件关乎后宫的大事,特来向父皇奏明。”
皇帝抬起头,看着怀玉长公主,疲惫地说道:“哦?何事?但说无妨。”
怀玉长公主便将尘却初静的密信之事详细说了一遍,一旁的贵妃也适时地补充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皇帝听完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最痛恨后宫妃嫔勾心斗角,扰乱后宫安宁,若此事真如信中所言,那惠妃实在是罪不可恕。
“你们确定密信所言属实?”皇帝沉声问道。
怀玉长公主与贵妃对视一眼,齐声说道:“此事关系重大,儿臣(臣妾)不敢妄言,但从目前掌握的线索来看,确有可疑之处,还望父皇下令重查。”
皇帝沉思片刻,最终重重地叹了口气,说道:“罢了,既然如此,便下令重查容嫔一案。传朕旨意,命大理寺少卿与刑部侍郎共同负责此案,务必查明真相,不得有丝毫懈怠。”
“遵旨。”怀玉长公主与贵妃心中一喜,齐声应道。
与此同时,在惠妃宫中,惠妃正悠闲地坐在榻上,手中拿着一本佛经,看似在静心诵读,实则心中暗自得意。她以为,尘却初静被打入冷宫后,便再无翻身之日,自己的地位也将更加稳固。却不知,一场风暴正悄然向她袭来。
“娘娘,听闻陛下下令重查容嫔一案。”一个宫女匆匆走进来,低声说道。
惠妃手中的佛经瞬间滑落,脸色变得煞白。她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急忙问道:“这是为何?是谁在背后推动此事?”
宫女摇了摇头,说道:“奴婢也不知,只是听说与一封密信有关,似乎是从冷宫中传出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