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政初议,暗流涌动
丞相府的书房内,檀香袅袅,烛火摇曳。林微、宇文擎与宇文丞相围坐在案前,案上摊着厚厚的舆图与文书,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关于新政的初步构想。
“减轻赋税一事,老夫以为可先从京郊三县试点。”宇文丞相指尖点在舆图上的京郊区域,语气沉稳,“这三县离京城近,便于管控,若是试点成功,再逐步推向全国。具体方案可按‘均田减赋’来定,凡家中有田百亩以下者,赋税减半;百亩以上者,按比例递增,既不伤普通农户,也不至于让权贵过于抵触。”
林微微微颔首,从袖中取出一卷册页,递了过去:“丞相所言极是。我还拟了‘摊丁入亩’的补充条款,将人头税并入田赋,按田亩多少征收,这样一来,富户多缴,贫户少缴,能极大减轻贫苦百姓的负担。只是这一条,恐怕会触动不少权贵的利益,他们家中田亩甚多,定然会极力反对。”
宇文擎接过册页翻看,眉头微蹙:“李太傅、户部尚书这些老臣,家中都是千亩以上的良田,‘摊丁入亩’对他们损失最大,朝堂上必然会掀起风浪。要不,先暂缓这一条,只推行‘均田减赋’?”
“不可。”林微语气坚定,“贫户多是丁多田少,人头税是他们最大的负担,若是不并入田赋,减轻赋税就成了空话。我们可以先软后硬,先在试点推行,用成效说话,再争取开明老臣的支持,一步步瓦解保守派的阻力。”
宇文丞相眼中闪过赞许:“林大人说得对,新政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赋税,推广新耕作技术一事,也需尽快落实。你说的‘高产仙谷’(林微将土豆、玉米包装为家传的高产粮种),若是真能亩产翻倍,便能从根本上解决粮荒问题,百姓安定了,新政推行自然事半功倍。”
“我已让苏瑾从南方调运了第一批‘仙谷’种子,约莫五千斤,足够京郊三县试点之用。”林微道,“还需安排懂‘耕种之法’的人去指导农户,我会将‘家传的耕种要诀’写成册子,让差役带给农户,确保他们能种活种好。”
三人又商议了近两个时辰,敲定了新政试点的具体流程:由林微牵头,负责新政的统筹与推行;宇文擎调动部分禁军,协助护送粮种、监督政令落实;张谦从户部抽调精干官员,负责统计田亩、核算赋税;宇文丞相则在朝堂上居中协调,争取更多官员的支持。
次日清晨,林微身着御史中丞的官服,第一次以新政推行使的身份上朝。玄色官袍衬得她身姿挺拔,眉宇间的沉稳与锐利,丝毫不像寻常女子。文武百官见她身着官服立于朝堂之上,神色各异,有好奇,有赞许,更多的却是保守派官员的不屑与警惕。
新帝宇文轩端坐龙椅,待众臣朝拜完毕,便开口道:“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要宣布新政试点的事宜。朕已命御史中丞林微为新政推行使,在京郊三县推行‘均田减赋’与‘高产仙谷’种植,户部、兵部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话音刚落,站在前列的李太傅便出列,躬身道:“陛下,臣有异议!”
李太傅年近七旬,须发皆白,是朝中保守派的领袖,深受老臣敬重,此刻开口反对,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
“太傅请讲。”宇文轩语气平和,早已预料到会有反对之声。
“其一,女子为官本就不合礼制,林大人虽有边境之功,却终究是女子,推行新政关乎国计民生,交由女子之手,恐难服众。”李太傅语气坚定,字字句句都带着对“女子干政”的抵触,“其二,‘均田减赋’看似利民,实则会减少国库收入,如今边境虽安,却仍需军备粮草,国库空虚如何支撑?其三,所谓‘高产仙谷’,从未听闻,不知来路,贸然推广,若是颗粒无收,耽误农时,百姓流离失所,谁来承担罪责?”
李太傅的话一出,立刻有不少老臣附和:“太傅所言极是!陛下三思!”“女子岂能执掌新政?恐坏了祖宗规矩!”“‘仙谷’不知真假,万不可拿百姓的生计冒险!”
林微向前一步,从容出列,目光扫过众臣,声音清亮:“太傅所言,臣不敢苟同。其一,礼制本是为人而定,并非一成不变。昔日商有妇好领兵,汉有班昭着史,女子未必不如男子。臣在边境能退蛮夷、定互市,为何不能推行新政?若新政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何惧旁人非议?”
她顿了顿,继续道:“其二,‘均田减赋’看似减少国库收入,实则不然。百姓赋税减轻,便会安心耕作,荒地开垦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未来税收只会增加,而非减少。苏瑾已承诺,若国库暂时空虚,他愿捐粮十万石、银五万两,支撑试点所需,无需陛下担心粮草军备。”
最后,她看向李太傅,语气带着笃定:“其三,‘高产仙谷’是臣林家祖传的粮种,在南方深山试种多年,亩产可达普通粮食的两倍以上。臣愿以自身官职担保,若是试点失败,颗粒无收,臣自请罢官,流放边境,以谢天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