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91集 永乐大帝(8)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第91集 永乐大帝(8)

作者:骑着辣条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07:46:52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29)

朱祁镇:“今天咋没人说话?”

朱祁钰:“你不是人啊?”

朱高炽:“好好说话,别人身攻击。”

朱高煦:“不愧是大哥,除了胖点,就是这么有仁慈之心。”

朱瞻基:(惊讶表情包)

朱高炽:“@朱高煦 二弟?你啥时候进群的?我咋不知道。”

朱高煦:“大哥,小弟我昨天悄悄进来的,咋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朱元璋:“Judy,你瞎拉什么人?”

朱棣:“爸爸,这是我二儿子啊,凭啥您能拉大哥和允炆侄儿,就不许我拉高煦?他又不在群里常住。”

朱高煦:“@朱元璋 皇爷爷,我知道我们一家夺了建文的皇位,但都过去百年了,您就别生气了。”

朱棣:“高煦,你咋说话呢?”

朱瞻基:“@朱棣 爷爷,二叔说的有道理,所以他才想夺我的位,幸好我和于谦把他抓住了,不然,我就成第二个建文了。”

朱允炆:“所以说,四叔一家都是篡位专业户,还真随四叔性子。”

朱高煦:“@朱瞻基 瞻基侄儿,二叔是看你年轻,怕你重蹈覆辙,掌控不了咱大明江山,所以才动兵的。”

朱允炆:“汉王最后成了铜锅烤猪肉,哈哈哈。”

朱棣:“允炆侄儿,你咋说话呢?”

朱元璋:“别吵了,Judy,赶紧接着说你的事。”

朱棣:“我接着说昨天李景隆的事。1400年,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在白沟河打了一仗,李景隆又败了,我燕王军队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死守济南,以逸待劳,我愣是打不下来,只好撤兵。

九月,允炆侄儿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让盛庸代替李景隆。十二月,盛庸带兵和我在东昌(今山东省聊城市)会战,我们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朱厚照:“哎哟喂,这剧情反转得比我打猎追的兔子还快!成祖爷也有吃瘪的时候?铁铉这硬骨头可以啊,济南城愣是没啃下来。”

秦良玉:“铁布政使确实厉害,以逸待劳守得滴水不漏。战场就这样,没有常胜将军,燕王殿下这波算是遇上硬茬了。”

朱高煦:“哼,济南那破城有啥难攻的?换我,直接带精锐凿个洞就冲进去了(傲娇表情包)。”

朱高炽:“二弟你又吹牛,铁铉连太祖爷的灵位都挂城墙上了,谁还敢硬攻?那可是大不敬。”

朱棣:“张玉是我的左膀右臂,东昌一战没了他,比丢了座城池还心疼。盛庸那小子也比李景隆难对付多了,总算有个像样对手。”

戚继光:“东昌之战是输在轻敌了吧?盛庸肯定摸透了燕王军队的打法,设了埋伏。张玉将军战死太可惜了。”

姚广孝:“胜败乃兵家常事,王爷经这一战,正好看清对方虚实。再说,越是逆境,越能看出谁是真弟兄。”

朱厚熜:“看来建文这边总算有能打的了,铁铉、盛庸,这俩名字听着就比李景隆靠谱。”

朱厚照:“堂弟你懂啥,这叫先抑后扬!成祖爷这是在攒大招呢,等憋够劲儿,一巴掌就能把盛庸拍回原形。”

朱允炆:“铁铉和盛庸当时确实给了我点希望……”

朱元璋:“朱棣,输了就输了,接下来咋扳回来的?”

朱棣:“休整!来年开春,我亲自带大军绕道南下,不跟他们硬碰硬。盛庸想守东昌?我偏要断他后路。”

秦良玉:“这就对了,灵活变阵才是王道。老是硬碰硬,再精锐的部队也扛不住(点赞表情包)。”

杨士奇:“东昌之败也让朝廷上下松了口气,他们肯定以为燕王元气大伤,这时候绕道,正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朱高煦:“还是爸爸英明!就该这样,让他们以为咱们不行了,然后突然来个回马枪。”

朱瞻基:“二叔你刚才还说要凿洞呢(偷笑表情包)。”

朱高煦:“……小孩子懂啥,这叫随机应变!”

秦良玉:“后来呢?”

朱棣:“后来?1401年,建文三年二月,我就带着弟兄们直扑保定,盛庸那老小子果然被牵着鼻子走,带兵来追。我在夹河设了个局,故意示弱把他引进来,然后左右包抄——直接给他干懵了!”

朱厚照:“漂亮!这叫诱敌深入,教科书级别的操作!盛庸是不是当场懵圈,心想‘燕王咋不按套路出牌’(笑到打滚表情包)。”

秦良玉:“夹河这仗打得巧,看来燕王殿下是把‘兵不厌诈’玩明白了。避开正面硬刚,专挑对方软肋下手,高!”

朱高煦:“那是!当时我带骑兵冲在最前面,一刀一个,盛庸的人哭爹喊娘的。要不是我,爸爸哪能赢这么痛快!”

朱高炽:“二弟又抢功,当时你冲太猛差点被包围,还是我让人从侧翼接应才把你捞出来。”

朱高煦:“大哥你就知道拆台!”

戚继光:“夹河之战的关键是抓住了盛庸急于复仇的心理,打了场心理战。成祖爷这火候拿捏得太准了。”

姚广孝:“盛庸经此一败,心气儿就泄了。他以为守住东昌就能高枕无忧,哪料到王爷根本不跟他在原地耗。”

朱厚熜:“建文那边怕是又要慌了吧?刚攒点信心,又被按地上摩擦(偷笑表情包)。”

朱厚照:“慌?我看是快哭了!铁铉守济南再厉害,盛庸一垮,他那点兵力也成不了气候。成祖爷这时候是不是该放大招了?”

朱棣:“大招?还没到时候。我接着在藁城(同“搞”音)又收拾了吴杰、平安的部队,把朝廷的有生力量削得差不多了。到这时候,建文手里能打的牌,已经没几张了。”

杨士奇:“接连取胜,不光削弱了朝廷兵力,更重要的是动摇了人心。那些原本观望的将领,怕是都在偷偷给燕王殿下递橄榄枝了。”

朱允炆:“那时候确实……好多人都觉得大势已去了,最后我就,我就……”

朱棣:“允炆侄儿,最后你就怎么样?”

朱元璋:“什么意思?”

朱高煦:“建文看到我们攻破几个城池,就派庆成郡主过来,求着割地求和,我爸爸当然不同意了。”

朱元璋:“什么?割地?@朱允炆 允炆皇孙你……”

朱棣:“所以后来我立下规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咱们得有血性。”

朱厚照:“还是成祖爷硬气!割地?那是认怂的玩意儿,咱老朱家的字典里就没这俩字(竖大拇指表情包)。庆成郡主来求和的时候,是不是脸都白了?”

朱翊钧:“可不是嘛,都到那份上了还想割地苟着,哪有半点洪武皇上传下来的血性。成祖爷这规矩立得好,往后谁都别想打这主意(点赞表情包)。”

朱高煦:“就是!当时我就跟爸爸说,直接把郡主打发回去,跟建文说有种来打,别搞这些虚的(挥拳头表情包)。”

朱高炽:“二弟你又冲动,好歹是宗室郡主,场面话还是要讲的。不过爸爸那句‘天子守国门’是真提气,往后子孙后代都得记着。”

朱允炆:“当时也是没办法了……”

朱元璋:“没办法就割地?我打下的江山,一寸都不能少!朱棣这规矩立得对,谁要是敢破这规矩,看我不扒了他的皮!”

朱厚熜:“太祖爷息怒,成祖爷这规矩确实硬气,比我炼丹靠谱多了。至少外敌来了,腰杆子能挺直。”

戚继光:“‘天子守国门’这话太有分量了,将士们听了都能多涨三分力气。有这股劲儿在,边防就稳了一半。”

姚广孝:“王爷此举,不光是定规矩,更是立心气。朱家子孙得有这股子硬气,江山才能坐得稳。”

杨士奇:“后来王爷定都北京,更是把‘天子守国门’落到了实处,这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朱厚照:“要我说,建文当时就该学学成祖爷,撸起袖子亲自上战场,说不定还有转机。可惜了,没这魄力。”

朱棣:“他要是有这魄力,也不至于让李景隆那草包毁了五十万大军。行了,割地求和没成,我就知道该给这出戏收个尾了——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带着水军投降我,我们渡江,拿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南京城陷,宫里着火,额……允炆侄儿却不知所终。”

朱厚照:“嚯!这结局来得比我玩过山车还刺激!李景隆这货又叛变了?合着他从头到尾就是成祖爷安插的卧底吧。”

朱翊钧:“金川门一开,这戏基本就落幕了。李景隆也是个人才,先坑建文五十万大军,最后还亲手开门,这操作怕是能进《大明迷惑行为大赏》。”

朱高煦:“那是!当时我带先锋冲进城,看见宫里火光冲天,还以为建文要搞同归于尽,结果连个人影都没找着。估计是吓得钻地缝了。”

朱高炽:“二弟说话别这么冲。毕竟是皇家骨肉,下落不明总比……”

朱允炆:“那天宫里乱成一团,火起来的时候,我就跟着几个内侍往后门跑,后来……后来就说不清了。”

朱元璋:“跑什么跑!输赢都是朱家的天下,有什么不能当面说的?不过李景隆这小子,回头我得在祠堂给他立个‘反复无常’碑!”

朱棣:“当时火灭了之后,只找到几具烧焦的尸体,认不出是谁。我也派人找过,没音讯。好了,今天就到这儿吧@秦良玉。”

朱高煦:“什么意思?”

“啪!”

秦良玉:“要晓得后头咋个样,就请继续关注下一章嘛!”

朱高煦:“嗐,我以为咋了,好了告辞,明天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