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163章 万历皇帝朱翊钧(5)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5)

朱元璋:“我再强调一遍,结尾不许说古文‘滚’,咱都是文明人……”

朱高煦:“文明?咱这不叫大明吗?”

朱元璋:“古文(滚)”

朱祁镇:“太祖爷,您刚不是不让说吗?”

朱祁钰:“皇兄怕不是在南宫待久了,记性差?太祖爷说的是‘结尾’不能说。”

朱祁镇:“没瞅仔细,当我没吱声。”

朱雄英:“好了好了,咱接着听故事。”

秦良玉:“快讲讲一条鞭法呗,我还挺好奇的。”

张居正:“所谓一条鞭法,这‘鞭’也叫‘一条边’,‘条编’啥的。核心就是变着法儿改赋和役的征收方式。

跟清丈田亩一样,也是嘉靖、隆庆那时候各地先试着搞,慢慢发展起来的。

皇上的功劳,就是支持把这法子推广到全国,算是中国古代赋役史上一次大变革,还为后来搞货币地租铺路。”

朱翊钧:“一条鞭法,就是把一个州县的赋役全搁一块儿算,按土地多少、人丁数量来摊,税和粮都交到官府。

一年的徭役,官府自己招人干。要是得出力的活儿,就折算成工钱,多少灵活调整。

要是交银子的,就算上损耗多加一点。反正不管是定额的、摊派的、给京城的、留地方的,还有土特产啥的,全揉成一块儿,按田亩收银子,由官府统一办理,所以叫一条鞭。”

朱厚照:“说白了就是税费打包一口价呗!以前又是交粮食又是出苦力,现在全折成银子,省得那些官吏变着法儿薅羊毛,这操作够现代!”

朱元璋:“早该这么改!当年收税跟剥洋葱似的,一层一层扒,老百姓苦不堪言。一条鞭法把账算明白,谁也别想浑水摸鱼!”

朱棣:“能让全国都按一个规矩来,不容易!我当年推海运,跟漕帮那帮人掰扯半天,这改革啊,得得罪多少靠老规矩吃饭的人。”

朱高煦:“折成银子好!我就爱银子,以前收粮食还得防着发霉,银子揣兜里多实在,就是别让贪官把秤砣改了就行。”

朱雄英:“从实物税变货币税,跟现在扫码支付似的,一步到位,张居正这是提前玩明白了啊。”

秦良玉:“边疆将士最受益!以前饷银常被换成贬值的铜钱,一条鞭法后直接发银子,购买力稳多了。”

海瑞:“一条鞭法虽简单,但得严防把计亩征银变成增亩征银!要是地方官趁机多收钱,再好的法也得变味。”

郑成功:“货币化征收能刺激商贸,我在东南就发现,推行一条鞭法的地方,市集都比别处热闹。”

朱翊钧:“当时不少老臣骂这是离经叛道。结果呢?国库银子多到堆不下,老百姓也少跑腿了,事实证明我跟张老师没看错。”

朱瞻基:“@朱高煦 二叔,这是不喜欢小金豆了?”

朱高煦:“好家伙,好久没见你冒泡,一出来就拿你二叔开涮?”

朱瞻基:“我就是默默看你们聊嘛。”

朱雄英:“那就跟大伙一块儿聊啊,别当闷骚男!”

秦良玉:“噗——哈哈哈!”

张居正:“好了,我接着说。万历朝头十年,在年幼皇上支持下,我在政治、经济上大刀阔斧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好多了。”

朱翊钧:“可惜啊,1582年,也就是万历十年六月,张老师这一代名臣病逝,我从此开始亲政。

这次改革,从1573年万历元年开始,到1582年万历十年基本结束。算是咱们大明中叶以来,地主阶级革新自救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反映了大明后期政治、经济关系的新变化。

范围嘛,政治、经济都涉及了。步骤就是前五年重点搞政治改革,后五年主要抓经济改革。

十年下来,成就挺大,把正德、嘉靖两朝以来的颓势给扭过来了。”

朱厚照:“张居正一没,万历你这学霸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前十年改革多带劲,后面咋就躺平了?”

朱元璋:“张居正死得可惜!刚把国家掰回正轨就走了,朱翊钧你要是能接着搞改革,大明能衰败得那么快?”

朱棣:“十年改革能扭转颓势,不容易!我当年五征蒙古才稳住北边,改革跟打仗一样,得一鼓作气。”

高拱:“他就算不死,我看也悬!权力攥得那么紧,早晚跟我一样被皇上猜忌。”

朱高煦:“人死如灯灭,说这些没用。不过张居正也算值了,十年干成别人一辈子的事,比某些只会炼丹的强。”

朱雄英:“前半段君臣同心搞事业,后半段……哎,不说了,免得万历扎心。”

秦良玉:“张阁老病逝那年,我才八岁,后来听家里说,朝廷风气慢慢就变了,贪官又开始冒头。”

海瑞:“十年改革,功在千秋!不过皇上亲政后没能坚持,实在可惜。要是能守着成果再开拓,大明未必是后来那样。”

郑成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惜乘凉的人没好好护树。张大人要是知道后来的事,怕是得气活过来。”

朱翊钧:“亲政后才发现改革得罪人太多,天天被大臣骂,烦都烦死了。再说我也不是没干活啊!”

朱厚熜:“爷爷我当年也被大臣骂炼丹,理解孙子你的痛。”

朱元璋:“张居正死后的那些事,一听我血压就得高。”

朱翊钧:“太祖爷,那我说说让您高兴的事。我亲政后,主持了着名的万历三大征。就是先后在咱们大明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搞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分别是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朝鲜之役,还有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巩固了咱汉家疆土。

后世有说咱明军虽然都赢了,但军费花太多。其实三大征的军费都是内帑(tǎng,同“躺”音)和太仓库银足额拨的,打完之后,内帑和太仓库还有剩银呢。”

朱厚照:“三大征?听着就带劲!打蒙古、揍倭寇、平土司,这波操作够硬核,比天天窝在宫里有意思多了。”

朱高煦:“打仗我喜欢!军费还没花光?行啊,够厉害!”

徐达:“三大征能全胜,军备和将领都得跟上。李如松这小子有他爹李成梁的影子,敢打硬仗,不错不错。”

戚继光:“朝鲜之役我知道,倭寇那点伎俩,跟咱们抗倭那会儿路数差不多,就是人多点。不过在大明铁骑面前,照样不够砍。”

朱元璋:“打得好!保家卫国就得这个劲头!宁夏、朝鲜、播州,一个都不能少,谁敢动咱大明地盘,就给他点颜色看看!”

朱棣:“朝鲜那边打得值!把小日本摁回去,省得他们以后惦记中原。我当年派郑和下西洋,就是要让周边知道大明不好惹。”

朱祁镇:“虽说我当年御驾亲征栽了跟头,但看后辈打胜仗,还是挺提气的,至少没给祖宗丢脸。”

朱祁钰:“三大征确实长志气,尤其是朝鲜之役,扬我国威,让那些小国不敢造次。”

朱雄英:“军费足额还能有余,说明万历还是有两把刷子,至少没把家底败光,比后面某些皇帝强多了。”

秦良玉:“播州之役我最熟悉不过。土司作乱最烦人,平定了叛乱,百姓才能过好日子。”

海瑞:“用兵虽然有利,但穷兵黩武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好在军费有结余,没让百姓额外负担,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朱厚熜:“打仗就得有银子撑着,内帑能拿出钱来,说明你小子还是会管钱,比我当年炼丹费钱强点。”

郑成功:“朝鲜之役意义大了,要是让日本占了朝鲜,下一步就得啃咱们大明,这仗打得是未雨绸缪。”

张居正:“三大征能成,也多亏了前十年改革攒下的家底,不然哪来的钱和粮支撑这么大的战事。”

秦良玉:“日本那伙人就是欠收拾,丰臣秀吉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敢跟大明叫板,纯属找揍。”

朱瞻基:“三大征虽胜,但也得看到,连续用兵对国力消耗不小,后续得休养生息才行,不能光想着打。”

朱翊钧:“打完这三仗,周边安稳了好多年,那些不服管的都老实了,这叫杀鸡儆猴。”

朱元璋:“行了,这事儿算给我提气,比听后面那些糟心事强。@朱翊钧 这点上没给老朱家丢人。”

朱翊钧:“多谢太祖爷。那明天继续,有劳@朱雄英 @秦良玉 ”

朱雄英:“不客气。”

秦良玉:“那明天继续喽。”

“啪!”

朱雄英:“要晓得后头啷个样?”

秦良玉:“那就等倒下一章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