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126章 景泰帝朱祁钰(1)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第126章 景泰帝朱祁钰(1)

作者:骑着辣条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07:46:52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1)

朱棣:“听说三位老臣要退群,退啥啊,你们仨就留在群里吧。”

朱元璋:“你们就留下来听听Judy这一脉的奇葩事,我呀,时刻准备好降压药。”

朱厚熜:“[仙丹动态图]”

朱厚熜:“太祖爷,吃降压药不如吃仙丹。”

朱元璋:“你个仙人板板……”

朱元璋撤回一条消息

朱棣:“@朱厚熜 有你这么说话的吗?等下聊完去小黑屋反省。”

朱厚照:“堂弟就是欠揍。”

杨士奇:“好的太祖皇上,永乐皇上。”

秦良玉:“好了,今天中秋节,祝各位皇上、各位大臣、将军,中秋快乐!”

朱棣:“这几天我不在,都说到哪里去了?”

秦良玉:“永乐皇上,该说景泰皇上了。”

朱厚照:“成祖爷,您最近去哪了?”

朱棣:“当然是研究扩展领土和航海事业。别打岔,让朱祁钰说吧。”

朱祁钰:“那好,我先祝大家中秋节快乐。那我就说了,我是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

朱祁钰:“其实我的事没啥太多可说的,也就保卫北京最出彩,还有,额……就是幽禁哥哥,那我从头开始说吧。

我母亲吴氏本是爸爸当皇太孙时的侍女,1428年,宣德三年,我出生,母亲因此进封贤妃。

1435年,宣德十年正月,爸爸驾崩。哥哥朱祁镇继位,就是明英宗。二月初九,哥哥册封我为郕王,奉藩京师。

1437年,正统二年四月初二,年仅10岁的我就举行了加冠礼。”

朱厚照:“(抛月饼动态图)哟,郕王加冠比我还早!10岁就戴帽子,是不是比现在小学生戴红领巾还隆重?”

朱厚熜:“宣德爷子嗣不多,就你哥俩。不过你这母妃从侍女到贤妃,也算励志剧了。”

徐达:“奉藩京师好啊,离朝堂近,有事能顶上。”

马秀英:“祁钰你加冠后,是不是就开始攒经验值了?”

朱祁钰:“哪有什么经验值,就是跟着哥哥看看奏折,偶尔帮着处理点小事。那时候三杨还在,朝堂稳得很,我哪想到后来会轮到我当皇帝(叹气)。”

杨士奇:“郕王当年确实稳重,每次议事都安安静静听着,不像某些皇子,没说话先摆架子。”

朱厚照:“我那是活泼好动!对了,@朱祁钰 你当郕王时,是不是天天盼着哥哥出远门?”

朱棣:“朱厚照你再胡说,就把你月饼全没收!祁钰,别理他,说说你那会儿最拿手的事。”

朱祁钰:“最拿手的……大概是算账,管藩府钱粮从没出过错,谁知道后来管国家财政,头都大了(苦笑)。”

秦良玉:“会算账好啊!北京保卫战时,军饷粮草全靠你精打细算——比某些只会喊冲锋的皇帝强多了。”

朱祁镇:“我后来也学算账了……”

海瑞:“藩王期间能谨守本分,不越权不妄动,此乃美德。后来临危受命,亦属天命所归。”

朱元璋:“算你识相,没学朱高煦搞事情。好好的王爷当着,安稳日子没过几天,就被架上皇位,也是命。”

朱祁钰:“谁说不是呢!要是能选,我宁愿当个逍遥王爷,中秋跟大家一样吃月饼看月亮,多好。”

朱祁钰:“1449年,正统十四年,北方蒙古瓦剌侵入大明腹地,哥哥决定御驾亲征,命我留镇京师。

结果八月十五日爆发土木堡之变,哥哥被俘,瓦剌咄咄逼人。次日夜里消息传至京师,一时之间,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朱祁钰:“面对危机局面,十七日早朝时,朝堂上围绕是‘战’还是‘迁’展开了一场纷争。

首先是翰林院侍讲徐珵,也就是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率先提出迁都南京,以避刀兵。

南迁之议,还挺得一些大臣支持。时任兵部尚书于谦当即否定这项提议,认为皇陵、宗庙、社稷都在北京,不可轻易迁移,而且要以北宋为教训,指责南迁是亡国之论。”

戚继光:“于少保当真是有胆有识啊!要是南迁了,我大明的脸面往哪搁?以后还怎么跟外敌叫板?”

朱厚照:“就是就是,南迁了还怎么出去打野,哦不,御驾亲征。”

朱元璋:“当时我要是在,非得砍了他,北宋就是一个例子!”

朱棣:“没错,一有危险,这些人就被吓尿裤子,男人的血性呢,我大明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朱祁钰:“十八日,在哥哥生母孙太后的主持下,召开了御前会议,命由我监国,暂总百官商讨对策。

紧接着二十二日,孙太后又下旨,立哥哥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仍由我代理国政,以安定人心。”

朱厚照:“孙太后这波操作稳!立太子 监国双保险,一下子稳住局面(点赞表情包)。”

朱厚熜:“这叫定海神针战术。先把国本钉死,再让景泰爷稳住朝堂——比徐有贞的跑路计划靠谱一百倍。”

徐达:“徐珵这小子,国难当头想着跑路,跟弃城而逃的败类有啥区别?换作是我,当场就把他绑在城楼上示众!”

秦良玉:“富户转移财产、大臣送子女去南京——这哪是自危,简直是长他人志气!还好于少保硬气,孙太后清醒,不然北京早成空城了。”

朱祁钰:“那会儿我哪见过这阵仗?朝堂上吵得跟菜市场似的,徐有贞哭哭啼啼说要南迁,于谦拍着桌子骂他亡国奴——我站在旁边,腿都有点软。”

杨荣:“太后这步棋高就高在‘立太子 监国’分开。既保证了英宗皇上一脉的继承权,又让景泰皇上能放开手脚办事,没给瓦剌留下改朝换代话柄。”

海瑞:“南迁之议,实乃动摇国本之论。于少保力排众议,孙太后当机立断,此二人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功在千秋。”

朱祁钰:“哥哥宠信宦官王振,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杀,众大臣纷纷吐气扬眉,甚至跪在午门外,要求我惩处王振余党。

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还将王振同党,也就是王振的外甥王山也当庭打死,史称午门血案。”

于谦:“郕王当时害怕想回宫,我拉住他的衣袖,说王振罪当诛九族,马顺等人罪该万死,不应追究群臣责任。”

朱祁钰:“于是,我下令马顺等人罪有应得,众臣无罪。”

朱厚照:“好家伙!群臣当庭打死俩,王振余党就该这么收拾,积压的火气总算有地方撒了(鼓掌动态图)。”

朱厚熜:“午门血案听着吓人,但也算是恶人有恶报。马顺挡枪口,纯属自寻死路——不过群臣当众动武,也太不讲究规矩了。”

徐达:“对付这种阉党余孽,就该用拳头说话!景泰你没追究,做得对。”

秦良玉:“王振祸国殃民,他的党羽早就该清算。群臣怒杀马顺,那是积压的民愤爆发了——于少保拉住你不让走,是真懂人心(点赞表情包)。”

朱高煦:“早该这么干!要是我在,不光打死马顺,还得抄了王振全家!看谁还敢跟阉党走。”

马秀英:“虽说是大快人心,但朝堂上打死人,终究不成体统。还好于谦机灵,拉住祁钰定了调子,不然真要乱套。”

杨士奇:“这叫乱世用重典。王振余党不除,人心难平,后续备战也没法开展。午门血案看着激烈,实则帮朝廷扫清了障碍。”

海瑞:“群臣激于义愤,虽有越轨,情有可原。郕王能顺应民心,不予追究,此乃明智之举——既安了朝臣之心,又显了惩恶之决。”

朱祁镇:“王振那伙人确实该杀……就是没想到群臣能这么激动。”

朱棣:“打得好!阉党误国,留着也是祸害。朱祁钰你能稳住场面,没被吓破胆,算有点长进。”

朱元璋:“早该收拾这些阉党!当年我立下规矩,宦官不得干政,结果还是出了王振这东西。午门这顿打,打得解气!”

朱厚照:“那是不是到景泰爷登基啦?”

朱祁钰:“没错,不过,明天继续说,今天到点了,有劳@秦良玉 将军了。”

朱高煦:“后面这段就这么确定了?你们一个个都这样说!”

马秀英:“良玉妹子可是大明女将军,咱们又是皇家人,有教养,所以,没什么不可的。”

朱厚照:“何况汉王你没机会说吧,哈哈。”

朱高煦:“去去去,既然宣布结束,那我告辞,明天过来听便是。”

秦良玉:“@朱祁钰 景泰皇上不客气。”

“啪!”

秦良玉:“预知后事咋着,恁就继续关注下一章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