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99集 永乐大帝(16)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第99集 永乐大帝(16)

作者:骑着辣条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07:46:52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29)

朱棣:“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我在北征回师的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走了。”

朱高炽:“当时大军还在外面,京城里没主心骨,我爸身边的人商量着绝对不能把消息泄出去。

内臣马云跟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合计,把军中的锡器收起来熔了做了个棺材,把我爸装殓好。

又把棺材放车上,每天早晚照样摆上饭菜假装请安。大军继续往京师赶,同时派人偷偷给我报信。”

朱由检:“谁?马云?这是穿越了?”

朱聿键:“此马云非彼马云,人家是永乐年间的内臣,可不是后来搞电商那大佬。真要是穿越了,估计得给成祖爷整个线上追悼会(偷笑表情包)。”

秦良玉:“别跑偏!这时候稳住军心最要紧,熔锡器做棺、照常上膳,跟打仗时‘秘不发丧’一个道理,就怕人心一乱被人钻空子。”

戚继光:“这操作够严谨!大军在外,消息走漏可能出大乱子,跟我守边关时‘严密封锁军情’一个路数,细节决定成败(竖大拇指表情包)。”

姚广孝:“马云、杨荣他们这叫‘临危不乱’。皇上驾崩在外,最忌讳慌乱,这么一安排,既保住了体面,又稳住了大局,不容易。”

杨士奇:“那会儿我虽不在跟前,但后来听杨荣说,熔锡器时将士们都偷偷抹眼泪,嘴上不敢说,心里都清楚皇上走了。每天上膳时,空着的御座前摆着饭菜,看着心里不是滋味。”

朱高煦:“爸……哎,他们做得对,不能让外人看笑话。要是乱了阵脚,阿鲁台那帮人指不定来偷袭。”

朱由检:“确实得保密,当年我在位时,边关军情都得层层加密,就怕传着传着变了味。成祖爷这事儿办得密,没出乱子,不容易。”

朱聿键:“太子爷当时肯定急坏了吧?一边得稳住京师,一边盼着大军平安回来。”

朱高炽:“接到密报时,我一夜没合眼,派了最亲信的人去接应,就怕路上出岔子。我爸一生征战,不能让他走得不安稳。”

马秀英:“棣儿这辈子没享过几天福,最后还走在回师的路上……还好有这些懂事的臣子,把后事办得妥帖(抹眼泪表情包)。”

朱元璋:“办得好!没给朱家丢人。朱棣走得虽急,但这摊子没乱,比啥都强。”

﹉﹉﹉﹉﹉﹉﹉﹉﹉﹉﹉﹉﹉﹉﹉﹉﹉朱棣:“最后我说几点,首先,我爸在位时,因为废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管六部,大小事儿都得亲自处理,所以皇帝累得够呛。

我就完善了文官制度,朝廷里慢慢有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内阁制度后来还被西方国家学去了,一直用到现在。

不过内阁品级不高,一般得先在翰林院庶吉士那儿锻炼锻炼,后来就有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朱由检:“内阁这制度确实顶用,就像给皇上配了个智囊团,不然天天埋在奏折里,铁打的身子也扛不住。

不过‘非庶吉士不能入内阁’,这规矩后来跟卡学历似的,有点死板了。”

朱聿键:“成祖爷这是给制度打了个好底子!内阁品级不高,正好能干活又不夺权,跟现代的‘顾问团’似的,既给建议又不越位。西方国家都学,可见这设计多超前。”

秦良玉:“听着跟咱们军中的参谋营似的,一群人出主意,将军拍板。不过庶吉士这关,怕是筛掉不少有本事但没文凭的吧?就像有些老将没读过书,打仗照样厉害。”

戚继光:“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内阁能帮皇上分担,这是进步,但要是变成‘论资排辈’就麻烦了。我练兵时就不管出身,能打胜仗的就是好兵。”

解缙:“庶吉士怎么了?那都是翰林院的尖子生,经史子集门儿清!我当年就是庶吉士出身,进内阁顺理成章。这规矩能保证内阁有文化,没毛病。”

姚广孝:“皇上这是‘借力不费力’。废了丞相,怕权臣专权;设内阁,又怕品级太高压不住。品级低但有实权,既敢说话又听话,妙啊。”

杨士奇:“我当年进内阁时,确实是庶吉士出身。这规矩虽严,但也逼着大家好好读书,至少内阁里没出过啥大字不识的草包。只是后来有些庶吉士光会掉书袋,不会办实事,就变味了。”

朱高煦:“搞这么复杂干啥?直接找几个能打的、能干活的不就行了?还非得经翰林院磨几年,磨得锐气都没了。”

朱棣:“你懂什么?治国不是打打杀杀,得靠章法。内阁是辅佐皇上,不是替皇上做主,品级低才能拿捏得住。庶吉士经过历练,知道官场深浅,不容易犯浑。”

朱元璋:“比我那时候光靠皇帝一个人扛着强!不过记住了,内阁就是干活的,敢越权,我照样掀了他们。”

朱由检:“后来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有些首辅跟‘隐形丞相’似的。成祖爷定的‘品级不高’,算是白操心了。”

朱聿键:“至少初衷是好的。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后来人乱改结构,总不能怪当初的设计师吧。”

秦良玉:“永乐皇上最后说的是不是迁都一事,我很想知道经过呢。”

朱棣:“迁都这事儿,我琢磨了不是一天两天。南京太靠南,北边有事鞭长莫及,跟守家似的,大门离卧室太远,贼来了都反应不过来。北京有居庸关、山海关围着,跟个铁桶似的,天子守国门,踏实!”

朱由检:“确实,北京这位置跟边防前线似的,皇上在这儿,谁也不敢懈怠。就是后来修紫禁城太费钱,跟我那会儿补国库似的,处处得算计。”

朱聿键:“迁都不光是军事,更是把政治中心往北挪,稳住北方民心。就像家里把客厅挪到大门边,客人来了不用绕远,敞亮。”

秦良玉:“郑和下西洋才叫绝!大船跟移动城堡似的,带着瓷器丝绸出去,换回来的香料、异兽,跟开了场跨国贸易博览会似的。这魄力,比咱们土司跑商队厉害十倍。”

戚继光:“船队带的不光是货,还有咱们大明的规矩——不抢不占,给人家送好处,这叫‘软实力’!比光靠打仗服人强多了,当年我招抚倭寇余党,也得先给点甜头。”

解缙:“我跟郑和聊过,船上的厨子能做几十种异国菜,胡椒炖肉、椰汁饭……早知道我也申请随船了,比编书有意思多了。”

姚广孝:“迁都定国安邦,下西洋扬威睦邻,一内一外,跟人的两条腿似的,少了哪个都走不稳。皇上这两步棋,看得远。”

杨士奇:“我参与过迁都筹备,光选木料就跑了十几个省,工匠从各地调来,跟搭积木似的一点点拼出北京城。

郑和每次回朝,带的国书能堆满半个库房,全是来朝贡的,那场面……”

朱高煦:“迁都还行,下西洋纯属浪费钱!那些香料异兽能当饭吃?不如把钱给我练骑兵,早把漠北踏平了。”

朱棣:“下西洋让三十多个国家来朝,比你打十场仗管用。至于钱,船队带回来的苏木、胡椒,在市场上能换多少粮草?这叫‘贸易反哺’。”

朱元璋:“迁都我支持!北京那地方我去过,硬气!下西洋别太铺张就行,别学后世某些人瞎花钱。”

朱由检:“后来北京确实成了咱们的根,就算到了我那会儿,兵临城下也没挪窝,对得起‘天子守国门’这说法。”

朱聿键:“郑和的船据说有足球场那么大,搁现在就是航母编队啊。可惜后来停了,不然说不定咱们早环游世界了。”

朱棣:“迁都用了十四年,下西洋走了七趟,都是慢功夫,但值了……”

朱由检:“十四年迁都,七趟下西洋,这俩工程放现在得上热搜头条。慢工出细活,紫禁城那金砖地,光打磨就费老劲了,跟我补奏折似的,急不来。”

秦良玉:“我去过北京,那城墙厚得能跑马,果然是铁桶阵。郑和的船我虽没见着,但听老兵说,锚链比战船的桅杆还粗,光这气势就够吓人的。”

戚继光:“迁都讲究‘稳’,下西洋讲究‘远’,一个扎根本土,一个放眼海外,成祖爷这格局,跟我练水陆协同似的,两手都硬。”

解缙:“迁都时运木料,工匠们发明了‘冰道滑行’,冬天泼水结冰,木头在上面溜得比马车还快。

郑和船上的罗盘,比咱们编书用的直尺还精准,难怪不迷路。”

姚广孝:“十四年间,北京城从图纸变成皇宫,七趟航行,航线从模糊到清晰,这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就像种树,当年浇水施肥看不出啥,后来才能遮风挡雨。”

杨士奇:“迁都最后阶段,我跟着验收宫殿,太和殿的柱子是从云南深山里运来的,光拉到北京就用了三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带回来的紫檀木,后来都成了宫里的宝贝家具。”

朱元璋:“北京那宫城我看过图纸,比南京的气派!下西洋只要别赔本就中,能让外邦服帖,花点钱值当。”

马秀英:“棣儿这俩事办得扎实,不像有些活儿干得毛躁。迁都让百姓有了安稳的念想,下西洋让人家知道咱大明和善,多好。”

朱由检:“可惜后来下西洋停了,不然说不定能引进点新作物,我那会儿也不至于愁粮食。”

朱聿键:“至少留下了北京城和航海图,这俩遗产够后世琢磨的。就像老木匠留下的榫卯结构,看着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

朱棣:“好了,今天差不多了,明天听我儿讲故事。最后说一下,今天是教师节,咱们古代没有这节日,但拜孔庙、尊师重道这些都有,所以,今天教师节,祝各位教师们节日快乐。”

马秀英:“棣儿有心了,祝全国教师们节日快乐。”

秦良玉:“今儿天我不得敲惊堂木来说结尾老哟。秦良玉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哈,老师些,你们辛苦咯!”

朱高煦:“秦良玉,四川话怎么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