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115章 仁宣之治:宣德皇帝(5)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0)

朱棣:“好皇孙!”

朱允炆:“哎,皇……”

朱允炆撤回一条消息

朱祁镇:“哈哈哈,建文,你搞错了,那是成祖爷叫我爸爸呢!”

朱祁钰:“哥,你不说话没人拿你当哑巴。”

朱高炽:“好好说话,别人身攻击。”

朱祁镇:“就是嘛,我还是你哥呢!”

朱祁钰:“你还知道有我这个弟弟啊,那怎么不让我进北京十三陵?”

秦良玉:“又来了……”

朱元璋:“是啊,你们俩又来了,我一个空巢老人在南京说什么了吗,是不是啊Judy?”

朱棣:“这关……对哦,好像有我的事。不对,现在是听我皇孙故事,赶紧回归正题!”

朱瞻基:“好啦好啦,别吵了,一家人吵啥吵。听我说,1429年,宣德四年,我作了《猗兰操》赐给大臣们,借着这诗跟他们说推荐贤才是为国家好的道理。

我在爷爷成祖、爸爸仁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政治机构,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我保留了爸爸时期的政府结构,让很多厉害的官员接着为朝廷效力。

不过我在政治制度和行政实践上确实做了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挺明显。

我即位后,还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广开言路、接受进谏的风气。我对大臣说,汉、唐的君主里,文帝、太宗能接受劝谏,文帝时期几乎做到刑罚用得很少,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这都是接受好建议效果。我即位后,不仅继续减轻刑罚,还注重教化。”

朱厚照:“《猗兰操》?听着挺文雅,宣德爷这是既要当战神又要当文青?比我只会写打油诗强多了!”

朱厚熜:“堂兄你懂啥,这叫文治武功两手抓。赐诗来表明政治主张,既显文采又表心意,比我天天跟大臣聊炼丹术语强——不过内阁和宦官那事儿,可得留点神。”

杨荣:“皇上这《猗兰操》写得是真好,‘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这是暗喻求贤若渴,当时大臣们看了都感动得不行,比先帝成祖爷直接下旨要温和多了。”

杨士奇:“内阁那时候才真叫智囊团,皇上啥事儿都跟我们商量,不像后来某些时候,内阁成了传话筒。

不过宦官参与行政这一步,当时就有人嘀咕,说要防微杜渐……”

朱祁镇:“宦官参政这事儿,额……后来好像真出了点问题……”

朱祁钰:“哥你又想哪去了!爸爸那会儿宦官还挺规矩,就是帮着处理点杂事,比你后来用的那些强——不过凡事就怕有开头。”

秦良玉:“宣德皇上广开言路这点最难得,文帝、太宗都是标杆,能学他们接受劝谏,说明心里装着国事。不像有些时候,大臣说话还得看脸色。”

徐达:“改革机构、休养生息,这都是稳固江山的招!当年我跟大哥打天下,就盼着天下太平,老百姓能过好日子——瞻基这路数,对喽!”

海瑞:“以诗来比喻求贤,以历史为借鉴,减轻刑罚注重教化,这是仁君的典范。宣德皇上这些举措,远超那些只知道搜刮钱财或者穷兵黩武的君主。”

朱瞻基:“当时就想着,爷爷打天下够累了,爸爸休养生息开了头,我得接好这个班。内阁能帮着分担事务,宦官用得好也能办事,关键在把握好‘度’。至于接受劝谏,谁还没点想不周全地方?”

朱棣:“能学汉文帝、唐太宗,有出息!比你爸当年只会仁厚强,他那性子,换作别人提意见,怕是要脸红半天。”

朱高炽:“……爸,我那是尊重大臣!不过瞻基这平衡术确实比我强,我学不来。”

朱厚照:“得得得,又开始夸孙子了!”

朱瞻基:“1430年,宣德五年二月,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停止了工部采办木材。颁发了宽恤的命令,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放宽对马政的要求,免除各类积欠的赋税。

招抚流民,免除他们一年的赋税和徭役,停止朝廷的采买,把官田旧有的赋税减去十分之三等,又告诫司法部门减少刑狱。

六月,我修建预备仓,拿出官钱收购粮食以备荒年。派官员到京城附近地区捕杀蝗虫,还下谕户部,往年捕蝗的使臣对农民的残害不亚于蝗虫,户部应该知道这个弊端,所以我作了《捕蝗诗》给他们看。

我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在我统治期间,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我继续推行太祖爷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朱厚照:“停采木、免积欠、修粮仓,这操作比我减免赋税实在多了!还写《捕蝗诗》?宣德爷这是把民生写成打油诗啊!”

杨溥:“皇上写《捕蝗诗》时特意加了句勿害吾民如害蝗,就是怕使臣借着捕蝗搜刮百姓。当时地方官看了诗,谁还敢乱来?比发十道圣旨都管用。”

杨士奇:“修预备仓那招更绝,用官钱买粮存着,荒年一开门,百姓就有活路。不像后来有些时候,粮仓看着满,真到用时全是空壳子。”

朱祁镇:“爸爸这是把民为邦本刻在脑门上了啊!我后来也想学着免赋税,可惜总被人糊弄……”

朱祁钰:“哥你那是没抓到重点。爸爸这是标本兼治,既免税又修仓,还盯着官员别作妖,比你光喊口号强。”

秦良玉:“这才是治国样子!停不必要的支出,把钱花在百姓身上,比囤着国库发霉强。捕蝗都怕伤着农民,这份心,百姓能记一辈子。”

徐达:“当年我带兵经过灾区,就盼着官府能有口粮救济。瞻基这招预备仓,比啥强军政策都贴心——老百姓吃饱了,谁还愿意造反?”

海瑞:“停采木以节省开支,修粮仓以应对荒年,告诫使臣以安抚百姓,这些都是仁政的举措。宣德皇上‘思田里三农’这句话,不是空话,后世应当效仿。”

朱瞻基:“当时就瞅着工部采木花得太狠,与其盖宫殿,不如给百姓留口饭。至于捕蝗,小时候跟着爷爷看过农家的疾苦,知道蝗虫可怕,贪官更可怕——写诗就是想让他们长长记性。”

朱棣:“这才叫守江山!比你爸光想着省钱强,他那是怕花钱,你这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朱高炽:“爸,我那也是省着花!不过瞻基这安排,确实比我周全。”

朱瞻基:“1432年,宣德七年三月庚申,我下了诏书推行宽恤百姓的政策。同月又告知礼部,觉得官田赋税太重,该减免三成,还告诫各部好好落实。

六月,叫停了太监去西北边境卖马的事。也是这个月,我写了三十五篇《官箴》,用来约束和警示百官。

秋天,还减免了嘉兴、湖州等受水灾地区的赋税。1433年,宣德八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的赋税。”

朱厚照:“官田减赋、停太监卖马,还写《官箴》训诫?宣德爷这是给百官发‘行为规范手册’啊。”

杨荣:“皇上写《官箴》时,特意给六部各量身定做了一篇,比如给户部的是‘民脂民膏,取之有度’,给刑部的是‘慎刑恤狱,勿逞私意’,当时大臣们人手一份,跟现在学生背校规似的。”

杨士奇:“停太监卖马最解气!以前那些太监去边境,名义上是卖马,实际是敲诈,边将敢怒不敢言。皇上一道谕旨叫停,边军都喊万岁,比打场胜仗还痛快。”

秦良玉:“宣德皇上一边宽恤百姓,一边约束百官,这种恩威并施比光喊口号有用多了。”

徐达:“当年我就恨那些盘剥百姓的贪官!瞻基这招减赋 训官办法,双管齐下,比我当年砍几个贪官管用——百姓日子好过了,官员不敢胡来,天下才能安稳。”

海瑞:“官田减赋,缓解百姓困境。停太监卖马,革除政务弊端。作《官箴》,端正官员风气。宣德皇上这些举措,真是治世之道,后世帝王应当把这当作准则。”

朱瞻基:“当时就觉得,官田赋税太重,百姓扛不住,太监卖马扰乱边防,必须叫停。至于《官箴》,就是想告诉他们,当官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办事——别忘了自己是谁。”

朱棣:“说得好!当官的要是忘了本,留着有什么用?比你爸强,他就只会劝,那性子,顶多叹口气。”

朱高炽:“爸,我那是讲道理!不过瞻基这刚柔并济,确实比我有魄力。”

朱瞻基:“@朱棣 爷爷,在我宣德朝时,我还让郑和下西洋呢,不过这是他人生当中最后一次了。”

朱厚照:“哦,那你展开说说!”

朱瞻基:“不好意思,到点了,@秦良玉 有劳了。”

朱厚照:“……那你说出来干嘛?还不如明天说。对了,怪不得成祖爷没说话,肯定知道到点了,就等我问吧,你们家太坏了!”

朱厚熜:“堂兄,他们家还是你家啊,都是咱朱家嘛。”

朱厚照:“要你多嘴!”

朱棣:“郑和还出征啊,那好,明天继续。”

秦良玉:“都聊完了吧,那我拍板喽,我也想了解郑和下西洋,那明天继续吧!”

“啪!”

秦良玉:“预知后事咋个样,恁就继续关注下一章呗!”

朱瞻基邀请郑和加入群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