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108集 仁宣之治:洪熙皇帝(9)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0)

朱元璋:“@朱厚照 没想到你还会整两句英语,可以啊小子。”

秦良玉:“我也好奇得很,想瞅瞅(吃瓜表情包)”

朱厚熜:“我堂兄这点英文算啥?梵文、阿拉伯文,斗鸡、吹拉弹唱啥的,那都是一绝。”

朱祁镇:“就是不理朝政。”

朱祁钰:“说得好像你多英明似的,理政很厉害?”

朱祁镇:“我可是明英宗!”

朱厚照:“你可拉倒吧,你那明英宗称号,说白了就是讽刺你,懂不?”

朱祁镇:“你那明武宗才是!”

朱厚照:“屁话,我可是打赢过小王子,你呢?被也先抓去当‘留学生’。我不过是得罪了那帮文人,被他们往死里黑。”

秦良玉:“别吵啦,@海瑞 你来评评理。”

朱祁钰:“对,让海瑞说说他们,嘿嘿。”

朱祁镇:“老弟,你也别笑,你那明代宗的‘代’,就是临时顶替的意思,懂不?”

朱祁钰:“要不是我和于谦,你能回来?”

朱元璋:“你们这些小兔崽子吵什么吵!”

海瑞:“诸位皇上,都消消气。咱大明江山能撑这么久,各位有功也有过,就别互相掐了。都该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把江山治理得更好,而不是在这儿争名号。”

秦良玉:“就是,还是回归正题听故事吧。”

朱瞻基:“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爷爷在北征回京的路上病逝。病重前,爷爷发了遗诏,把帝位传给我爸,还赐了我爸一枚刻着‘人主中正’的玉押。

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都没声张,军中一切照旧。同时派杨荣和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我爸知道后,立马派我去迎丧。当时稳住局势是我爸最要紧的事,他接了消息,马上就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朱厚照:“秘不发丧?这剧情跟我看的话本似的,紧张刺激!杨荣大人这操作,跟玩密室逃脱似的,得藏得多严实啊!”

朱厚熜:“堂兄你少打比方,这是国丧大事,半点儿马虎不得。成祖爷赐的‘人主中正’玉押,明摆着是给洪熙爷的定心丸,比我炼丹的丹炉还靠谱。”

朱高炽:“哪有那么轻松。当时听说爸爸走了,我脑子嗡的一声,还好杨荣他们及时报信,让我先稳住。当即就派瞻基去迎丧,又让人盯着京城里的动静——某些人怕是等着看笑话呢。”

朱高煦:“大哥含沙射影说我呢?我那会儿在乐安州!再说了,爸传位给你,我能有啥话说?”

杨士奇:“太子爷这是未雨绸缪。当时他一边安排迎丧的礼仪,一边下旨安抚边关将士,说先帝遗志,得守好国门。将士们一听,立马安心了——这招叫‘稳定军心卡’,比啥都管用。”

杨荣:“我和张辅在军中,天天假装皇上还在处理军务,连送饭的太监都没看出破绽。有回汉王的人想来打探消息,被我一句‘皇上正在静养,谁敢喧哗’怼回去了。”

朱高煦:“原来如此。”

朱高炽:“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二日,我召见了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杨士奇等心腹,商量布防的事,同时又和礼部尚书吕震定下我爸的丧礼流程,加强京师的防务。

因为爸北征,精锐部队都跟着去了,驻扎在京师的兵士大多是老弱。

为了保卫京师安全,八月四日,我立马写信给随征的宁阳侯陈懋(mào,同“茂”音)、阳武侯薛禄,让他们率领原来随驾的精锐马队,三千里加急赶回京城。这是充实京师兵力、稳住内部局面的必须举措。

五日,又命附马都尉沐昕掌管南京后军都督府事,让太监王贵通率领下番官军去南京,镇守宫里的事。

最后,召来前户部尚书夏原吉一起商议该办的典礼。直到我儿瞻基接到我爸的遗体,才正式发丧。”

朱厚照:“好家伙!三千里驰回京?这马不得跑断腿?跟我当年追豹子似的,速度够快!太子爷这是怕夜长梦多,直接调精锐回防,够果断!”

朱厚熜:“堂兄你就知道追豹子。这叫调兵遣将,一步到位。京师老弱兵再多,也架不住有心人造反,太子爷这是给京城加了把‘防盗锁’,还是最高级别的那种。”

朱高煦:“说得好像我会造反似的。不过那时候京城里确实空,换作是我,也得调兵回来——但我肯定比大哥快!”

徐达:“汉王你快别吹了,高炽这部署叫环环相扣。调精锐、守南京、召老臣,哪一步都没落下,比我当年打包围战还周密!”

杨溥:“当时夏原吉一回来,朝堂上立马踏实了。老爷子当年被皇上关了好几年,一出来就帮着太子爷理顺财政,说国库得省着花,先紧着边防和丧礼,句句在理。”

朱祁镇:“防盗锁!太子爷这操作,比我当年让于谦守北京还麻利!看来监国多了,处理急事就是有经验。”

朱祁钰:“哥你还好意思提于谦?人家太子爷是自己布局,你那是全靠别人兜底。不过调马队回京这招确实高,等于给京城装了‘防盗门’加‘报警器’”

秦良玉:“景泰皇上这话在理。京师安全是根本,太子爷一边办丧礼,一边抓防务,两手都硬,这才叫临危不乱。换作是我带兵,也得佩服这调度本事。”

戚继光:“这就跟守城时调预备队似的,敌明我暗,先把精锐攥在手里,任他来多少人都不怕。太子爷这是把兵法用到治国上了,高!”

海瑞:“临大事有静气,处变不惊,此乃君王本色。太子爷在仓促间定国策、固防务、安人心,条条切中要害,实在是社稷之福。”

朱瞻基:“我那会儿迎丧路上,天天收到爸的信,说‘稳住,等我消息’。后来才知道,爸他背地里安排了这么多事,真佩服我爸。”

马秀英:“这孩子就是心思细,当年在南京监国,就知道凡事留一手。现在看来,没白受那些累。”

朱元璋:“嗯,像个当皇帝的样子。不慌不忙,该出手时就出手,比某些毛毛躁躁的强。”

朱高炽:“八月十五日,我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定次年为洪熙元年。

命英国公张辅掌管中军都督府,阳武侯薛禄(lu,同“路”音)掌管左军都督府,安远侯柳升掌管右军都督。

立即恢复了前户部尚书夏原吉的职位。即位之初,我赐给蹇义、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刻着‘绳愆(qiān,同“千”音)纠缪’的银图书,说‘军国大事责任重,得靠你们同心辅佐。凡是政事有缺失,或者群臣提了意见我没听,或者你们提了意见我没听,都用这印密奏给我……君臣之间坦诚相待,或许就能让朝廷没错事、百姓不失所,我和你们也都不辜负祖宗的托付’。”

朱高炽:“我刚即位就命杨士奇草拟诏书,主要内容是‘下西洋的宝船、去云南取宝石、去交趾采金珠、去撒马儿等处买马,还有各种采办、烧铸进供的事,全都停了’。”

朱厚照:“哟呵!刚登基就搞‘政策大砍一刀’?洪熙爷这是给国家减负啊!下西洋、采宝石这些,听着就费钱,停了好,省下来的钱够我建十个豹房了!”

朱厚熜:“堂兄你就知道豹房。这叫止损,成祖爷当年折腾太狠,国库都快见底了,洪熙爷这是给大明‘回血’,比我炼丹补元气靠谱多了。”

朱棣:“朱高炽你小子!我下西洋是扬我国威,采宝石是充实内库,你说停就停?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爸!”

朱高炽:“爸,不是儿子不孝,实在是国库扛不住。下西洋一趟花的钱,够给边防将士发三年军饷,再这么折腾,老百姓该骂娘了——您不想咱朱家背上败家子的名声吧?”

徐达:“高炽说得在理!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当年我跟大哥打完仗,第一件事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不然谁跟咱干?”

杨士奇:“洪熙皇上这道诏书写得那叫一个痛快!当时朝堂上多少人敢怒不敢言,就盼着有人能叫停这些劳民伤财的事。诏书一下,官员们跟过年似的,说这下能睡个安稳觉了。”

杨荣:“我当时在旁边看着,夏原吉读完诏书,激动得手抖,说‘终于能给百姓喘口气了’——老爷子当年就是因为劝先帝别北征被关的,这下可算熬出头了。”

朱祁镇:“扬我国威?爷爷这是把‘面子工程’全砍了,专搞‘里子建设’啊!比我当年一门心思亲征实在多了。”

朱祁钰:“哥你总算明白点了。停掉这些项目,等于给国家降压,不然财政崩了,啥威也扬不起来。

不过成祖爷也别气,爷爷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反向操作——先别栽那么多了,让树歇歇吧。”

秦良玉:“景泰皇上这比喻形象。刚登基就敢动这么大的刀子,可见洪熙皇上是真心为百姓着想。这些项目看着风光,底下百姓的苦谁知道?停了确实该。”

戚继光:“这就跟打仗时调整战术似的,明知强攻损兵折将,就得改防守反击。洪熙皇上这是把国家从扩张模式调成休养模式,高瞻远瞩!”

海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洪熙皇上停罢劳役,与民休息,这是尧舜才有的举动。相比那些好大喜功的,更显君王仁心。”

朱由校:“这就跟我做家具似的,料子不够了就得省着用,先把架子搭稳了再说。洪熙爷这是给大明这张桌子加固呢。”

朱由检:“皇兄说得对。节流才能开源,要是像成祖爷那样只出不进,再多家底也得败光。洪熙爷这步棋,是救急的关键。”

朱高煦:“算你有点能耐。不过停了下西洋,以后谁给我弄西域的好马?”

朱厚照:“汉王你缺马?回头我把豹房里的好马分你几匹,保证比西域的能跑!”

朱棣:“你们……你们一个个就知道帮他!我的宏图伟业啊……”

仁孝皇后徐氏:“老头子别气了,高炽做得对。你当年打天下是为了百姓过好日子,现在他让百姓歇歇,不也是一个道理?”

马秀英:“儿媳说得是。重八当年也说过,百姓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高炽这是把水蓄起来,船才能行得稳。”

朱元璋:“嗯,秀英妹子说的不错,高炽这一举措可以。”

朱厚照:“后来……得,是不是到点了?”

朱高炽:“你猜对了,麻烦@秦良玉 将军了。”

秦良玉:“洪熙皇上,不麻烦。”

“啪!”

朱厚熜:“欲知详情,就且听下回分解!您呐,就擎好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