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47章 山村依旧暖人心,炕头茶话叙别情

马车碾过被踩得坚实的积雪路面,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终于停在了孟家老院的门口。相较于北京那座规整气派的四合院,眼前这座低矮的、带着宽大院落的土坯瓦房,显得如此朴素,甚至有些寒酸。但在孟礼欢眼中,这座被风雪浸染成灰褐色的老屋,却比京城的任何一座宅邸都更让他感到亲切和心安。

院门早就敞开着,听到动静,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如同潮水般涌了出来,瞬间将马车围了个水泄不通。七嘴八舌的问候、惊叹、笑声混杂在一起,比过年还热闹。

“哎呦!真是欢子回来了!”

“晶晶也回来了!丫蛋长这么高了!”

“快看海娃,虎头虎脑的,真稀罕人!”

“在北京城享福了,没忘了咱这帮老乡亲啊!”

一张张被北风和岁月雕刻出深深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毫不掩饰的喜悦和真诚。他们上手帮着拎行李,有的摸摸丫蛋的头,有的逗弄着韩晶晶怀里的海娃,那股子发自内心的热乎劲儿,瞬间驱散了北国冬日的严寒,也洗去了孟礼欢一家人长途跋涉的疲惫。

王秀娥被几个老姐妹拉着,上下打量着,啧啧称赞:“秀娥啊,你这去了北京就是不一样了,气色多好!这衣裳料子,真滑溜!”

王秀娥脸上笑开了花,嘴上却谦虚着:“有啥不一样的,还不是一样干活吃饭,就是水土不一样罢了。”

孟礼欢更是被一群老少爷们围在中间,这个捶一下肩膀,那个递过来一根卷好的旱烟。

“欢子,行啊!在京城都混出名堂了!咱屯里可都传遍了,说你开了大酒楼,买卖做得比县里百货大楼还大!”

“啥时候带咱也去北京见识见识**啊?”

孟礼欢笑着,接过那呛人的旱烟卷象征性地吸了一口,便被呛得咳嗽起来,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他摆着手,用久违的、带着浓郁海蛎子味的家乡话说道:“啥大酒楼,就是个小饭馆,混口饭吃。北京也就那么回事,楼高点,车多点,吵得慌,还是咱屯里清静,得劲儿!”

他这话说得实在,没有丝毫炫耀,立刻赢得了众人的好感。大家簇拥着他们一家,热热闹闹地进了院子。

老屋还是老样子。烧得滚烫的火炕散发着令人眷恋的热量,糊着旧报纸的墙壁,被烟熏得有些发黑的房梁,炕桌上摆着的老粗瓷茶壶,甚至连空气中那股淡淡的、混合着柴火、咸菜和土腥气的味道,都一如往昔。

孟繁林站在屋门口,看着儿子一家回来,嘴唇翕动了几下,想说什么,最终只是用力拍了拍孟礼欢的胳膊,说了句:“回来了就好,上炕,暖和暖和。” 千言万语,都蕴含在这朴实的动作和话语里。

行李刚放下,左邻右舍送来的东西就堆满了炕梢。东家一碗新腌的酸菜,西家一盆冻得硬邦邦的粘豆包,前院送来几只风干的野鸡,后院端来一海碗冒着热气的、用大骨头熬的萝卜汤……这些东西不值什么钱,却是乡亲们能拿出的最好的心意,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情谊。

晚上,孟家老屋的炕头,挤满了闻讯赶来唠嗑的乡亲。男人们盘腿坐在炕里,围着孟礼欢,女人们坐在炕沿或搬来的小板凳上,围着王秀娥和韩晶晶,孩子们则在屋里屋外追逐打闹,气氛热烈得如同开了锅的水。

话题自然围绕着孟礼欢在北京的生活。

“欢子,快给咱讲讲,北京那楼到底有多高?真能摸到云彩?”

“故宫里头啥样?真跟戏文里说的似的,都是金砖铺地?”

“你们那酒楼,一天得卖出去多少鱼啊?都用啥车拉?”

孟礼欢没有丝毫不耐烦,他盘腿坐在炕桌旁,就着一碟炒黄豆,喝着老家自酿的、度数不高的地瓜酒,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着北京的见闻。他没有刻意渲染繁华,反而更多地说起其中的不易和趣事。

“楼是高,坐那铁笼子(电梯)上去,耳朵都嗡嗡响。可住着憋屈,不如咱这大炕敞亮。”

“故宫是挺大,走一天都走不完,那地砖都磨得溜光,可不是金的,是咱北方的大青砖,结实着呢。”

“酒楼生意是还行,可操心的事也多,哪有咱在海上,一网下去,捞着啥是啥痛快。”

他讲起为了保持海鲜鲜活,如何跟航空公司打交道,建立空运线,听得老少爷们啧啧称奇;讲起“鲅鱼饺子”如何成了酒楼的招牌,让一帮子东北老乡吃得热泪盈眶,众人又是感慨又是自豪;他也讲起遇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有真诚合作的,也有想空手套白狼的,被他果断拒绝。

“欢子做得对!”老支书吧嗒着烟袋,重重一拍炕沿,“咱做人就得实在,不能有了俩钱就忘了本分!不该挣的钱,一分也不能要!”

当孟礼欢说起拒绝了南方公司上市的计划时,屋里更是炸开了锅。

“上市?那是啥玩意儿?”

“听着像是要把买卖摆到台面上,让大家都掺一股?”

“欢子,你傻啊!那得多挣钱啊!”

孟礼欢笑了笑,抿了一口酒,缓缓道:“叔,伯,上市听着是风光,钱也可能来得快。可那就像把咱家传的宝贝拿出去让人品头论足,还得听人家的指手画脚。咱这‘山海’的买卖,根子就在这‘鲜’和‘实’上,一味的求快、求大,容易把根子刨断了。我就想守着咱这老本行,把东西做好,把钱挣踏实了,心里安稳。”

他这番不浮躁、不膨胀的心态,让在场不少经历过风浪的老辈人暗暗点头。孟繁林听着儿子的话,脸上虽然没什么表情,但眼神里却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赞许。

话题很快又从北京转回了靠山屯。乡亲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孟礼欢离开后,屯里发生的大小事情。

谁家小子娶了新媳妇,谁家闺女嫁到了外村;今年秋天海上的收成咋样,哪片海域发现了新的鱼群;冬猎队又打到了什么大家伙,皮子卖了什么价钱;屯里谁跟谁因为地界儿拌了嘴,最后怎么和的解……

这些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家长里短、乡邻轶事,在孟礼欢听来,却比任何商业报告都更吸引人。这里面有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有最质朴的乡情伦理,是他熟悉并深深眷恋的世界。

他也关切地问起“海龙号”和“海龙二号”的保养情况,问起老刘叔、孟礼兵他们的近况。

“船都好着呢!兵子隔三差五就带人去擦洗上油,跟伺候祖宗似的!”

“老刘身子骨硬朗,就是念叨你,说没了你,炖鱼都差点意思!”

“今年冬天雪大,山里的牲口都肥,就是道不好走……”

听着这些,孟礼欢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带领船队出海、组织猎队进山的激情岁月,血液里那股属于山海的躁动,又开始隐隐苏醒。

夜渐渐深了,孩子们熬不住,相继在母亲或奶奶的怀里睡去。乡亲们也都陆续起身告辞,约定改日再聊。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关上院门,老屋里终于恢复了宁静。

王秀娥和韩晶晶忙着收拾碗筷,打扫满地的瓜子皮和烟灰。孟礼欢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刻回屋。他仰起头,看着深邃的、如同黑丝绒般的夜空,上面缀满了密密麻麻、仿佛触手可及的星子,璀璨而冰冷。空气中弥漫着凛冽的清新的寒气,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显夜的静谧。

这与北京被霓虹灯映照得发红、充斥着各种噪音的夜空截然不同。在这里,他才能感受到一种真正的、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宁静和广阔。

韩晶晶拿着他的厚棉袄走出来,轻轻给他披上:“站这儿发啥呆,不冷啊?”

孟礼欢接过妻子,将她搂在怀里,用带着胡茬的下巴蹭了蹭她的额头,低声道:“不冷。心里热乎。还是家里好。”

韩晶晶依偎在他胸口,听着他强有力的心跳,感受着这份踏实的温暖,轻轻“嗯”了一声。

这一刻,所有的奔波、所有的算计、所有的浮华,都远去了。只剩下这熟悉的院落,寒冷的星空,怀中的妻子,和屋里传来的母亲收拾碗筷的轻微响动,以及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

山村依旧,人心暖如初。

归乡的第一个夜晚,孟礼欢睡得格外香甜,一个梦都没有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