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43章 韩晶晶适应都市,学习管理显才干

拒绝了南方实业那看似金光大道般的上市计划,孟礼欢的心反而更加沉静踏实。他将全部精力都投注在打磨现有的产业上,“山海楼”的菜品推陈出新,“山海皮草”的货源精益求精,那条连接山海与都市的供应链也被他梳理得愈发顺畅高效。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工,不追求船队的规模,而是精心保养着手中的每一条船,确保它们能经得起任何风浪。

而在他的大后方,那座日益充满烟火气的雨儿胡同四合院里,另一场静悄悄的“蜕变”也在同步发生着。主角,正是他的妻子,韩晶晶。

初到北京时,韩晶晶是惶恐而拘谨的。高大的楼房、川流不息的车马、听得半懂不懂的京片子、还有那些穿着打扮与她截然不同的城里女人,都让她感到一种无形的隔膜和压力。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困在这座虽然宽敞却依旧显得陌生的院子里,围着锅台、孩子和婆婆转,活动的范围基本不出胡同口。虽然孟礼欢从未要求过什么,也从未流露过丝毫嫌弃,但韩晶晶自己心里,却憋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

她不想永远只是孟礼欢身后那个只会做饭带孩子的农村媳妇。她看着丈夫每天在外奔波,生意越做越大,接触的人层次越来越高,谈吐见识一日千里,她替他高兴,也隐隐有些害怕。害怕自己跟不上他的脚步,害怕夫妻之间会因为差距越来越大而渐渐无话可说。

这种害怕,在“山海楼”开业,孟礼欢将管账的重任交给她和小梅时,达到了顶峰。看着那厚厚的账本、密密麻麻的数字、各种她不太明白的支出名目,韩晶晶头一次感到了力不从心的慌乱。她可以心算出一锅饺子馅的成本,却看不懂复杂的流水账;她能记住每块皮草的来历和品级,却对分类记账一头雾水。

那天晚上,孩子们都睡熟后,韩晶晶坐在炕沿上,对着煤油灯(她还不习惯用电灯)下那本摊开的账本,偷偷抹了眼泪。不是委屈,是着急,是恨自己没本事。

孟礼欢察觉到了妻子的异样。他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带着她和孩子,去了王府井新华书店。他没有直接把她带到管理类书籍的区域,而是先让她挑了几本自己喜欢的连环画和故事书给丫蛋,又给海娃买了个彩色皮球。然后,他才像是无意间发现似的,指着书架上一本《商业会计基础》和一本《实用珠算技巧》,对韩晶晶说:“晶晶,你看这两本书,好像挺有用的,要不咱也买回去看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韩晶晶看着那两本厚厚的、封面严肃的书,心里有些发怵,但看着丈夫那鼓励而坦然的眼神,她咬了咬嘴唇,轻轻点了点头。

从那天起,四合院西厢房那间被临时当作账房的小屋里,灯光常常亮到深夜。韩晶晶拿出了当年在村里扫盲班认字的劲头,一个字一个字地啃着那本《商业会计基础》。遇到不懂的术语和公式,她就记下来,等孟礼欢晚上回来再问。孟礼欢也极其耐心,用最浅显易懂的例子给她讲解什么是“借方”“贷方”,什么是“成本”“利润”。

她更是重新捡起了许久不用的算盘。噼里啪啦的算盘声,成了小院里除却孩子们嬉闹之外,最常响起的声音。她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练起,手指从生疏到熟练,速度越来越快。小梅有初中文化,懂得多一些,就成了她的小老师,姐妹俩常常头碰头地在一起核对账目,讨论问题。

王秀娥看着儿媳妇这么用功,又是心疼又是欣慰,变着法儿地给她做好吃的,夜里也常常端一碗红糖水进去,叮嘱她别熬太晚。

除了学习书本知识,韩晶晶也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学习。孟礼欢偶尔带她参加一些无法推脱的、相对轻松的饭局,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低头吃饭,而是悄悄观察那些城里太太、小姐们的言谈举止,如何点菜,如何寒暄,甚至是如何穿着打扮。她发现,真正的得体,不在于衣服多贵,而在于干净、合身,以及言行举止间流露出的那份从容。

她也开始跟着孟小军和韩立军学习。看孟小军如何沉稳地应对酒楼里的各种突发状况,处理客人投诉;听韩立军讲运输线上的门道,如何跟机场、货运站的人打交道。她发现,管理不只是管钱,还要管人、管事,要懂得沟通,要会协调。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有算盘打错、账目对不上的焦头烂额;有被某些势利眼服务员暗中轻视的委屈;也有因为不懂某些城里的人情世故而闹出的笑话。但韩晶晶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她骨子里有着东北女人特有的韧劲和不服输。

渐渐地,变化发生了。她再看“山海楼”的账本,不再觉得那是一团乱麻,而是能清晰地看出哪些菜利润高,哪些时段客流量大,哪些物料消耗异常。她开始能提出一些建议,比如根据账目反映的销量,调整某些菜品的预备量,减少浪费;比如建议给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建立信用档案,简化结算流程。

她甚至凭着女人特有的细心和对成本的敏感,发现后厨在处理一些边角料时有些浪费,便琢磨着能不能利用起来。她想起在老家时,鱼头鱼尾、鸡架子之类都会用来熬汤底,便试着跟老刘叔商量,将一些品相稍次、不适合上正桌的海鲜边角,用来熬制海鲜高汤,代替部分味精的使用,既提升了菜品的天然鲜味,又节约了成本。老刘叔一试,果然效果不错,对这位老板娘更是刮目相看。

在待人接物上,她也愈发从容。面对来结账的客人,她能微笑着准确报出金额,熟练地打算盘核算,动作利落,言语得体。面对店里的伙计,她恩威并施,既关心他们的生活,又在原则问题上绝不退让,渐渐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最让孟礼欢感到惊喜的,是韩晶晶在皮草生意上展现出的天赋。或许是女性对美的天然直觉,她对于皮草的搭配、款式设计,往往能提出一些让孟繁贵老叔都拍案叫绝的点子。她建议将一些小块的上好貂皮,拼接做成手笼、帽饰,物尽其用;她还能根据客人的气质和身材,推荐最合适的皮草款式和颜色,服务贴心周到,让上海那边的客户满意度极高。

这天晚上,孟礼欢从外面回来,看到西厢房还亮着灯。他轻轻推门进去,只见韩晶晶正伏在案上,就着台灯的光,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旁边摊开着账本和一件皮草样品的图样。灯光勾勒出她专注的侧脸,原本有些粗糙的皮肤似乎因为用脑和城市的养护,变得细腻了些许,眼神里闪烁着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自信和沉静的光芒。

孟礼欢没有打扰她,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妻子身上正在破茧而出的、属于她自己的光彩。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他完全庇护的藤蔓,而是在努力生长,要与他并肩站在一起的木棉。

韩晶晶察觉到动静,抬起头,看到是丈夫,脸上立刻露出了温柔的笑容,带着一丝完成任务的轻松:“欢子,你回来啦。我跟小梅把上个月的总账核对了三遍,这回肯定没问题了!还有,上海那边刚传来的电报,这个月的皮草销售额又涨了三成……”

听着妻子条理清晰地汇报着生意上的事情,言语间充满了自信和干劲,孟礼欢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自豪。他走过去,揽住妻子的肩膀,看着纸上那些娟秀又带着力道的字迹和图样,低声说:“辛苦你了,晶晶。你现在,可是咱家的大掌柜了。”

韩晶晶依偎在丈夫怀里,脸上飞起两朵红云,心里却像喝了蜜一样甜。她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丈夫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不再仅仅是孟礼欢的妻子,更是他事业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窗外,北京的秋夜凉意渐深,但四合院的小屋里,却暖意融融。夫妻二人,一个在商海劈波斩浪,一个在后方精打细算、不断成长,他们的心,因为共同的奋斗和彼此的成就,贴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

韩晶晶的蜕变,如同给孟礼欢的山海帝国,打下了一根最坚实、最温暖的地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