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41章 与教授联合发文,理论与实践结合

“至尊鲅鱼饺子”在“山海楼”的成功,像一股温润而强劲的东风,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客流和收益,更在无形中提升了酒楼的格调,让它不仅仅是高端海鲜的代名词,更增添了一抹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与地气。孟礼欢这个名字,在京城的美食圈和特定的老乡圈层里,愈发响亮。

然而,就在酒楼生意蒸蒸日上,所有人都以为孟礼欢会趁热打铁,继续在餐饮领域深耕扩张之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再次背起了那个半旧的书包,骑着二八大杠,更频繁地出入北大和海洋大学的校园与实验室。他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堆满书籍资料的书桌前,或是摆满各种仪器、浸泡着海洋生物标本的实验室里。

这股“学术”劲儿,让孟小军和韩立军等身边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干嘛还去啃那些枯燥的书本,受那份“洋罪”?

只有孟礼欢自己清楚,无论是“山海楼”的成功,还是“山海皮草”的惊艳,其根基都深扎于那片蔚蓝的大海和连绵的群山。他对山海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捞上来”、“打下来”、“卖出去”的层面。吴定邦教授和李海洋教授为他打开的那扇知识之门,让他看到了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精密的世界。将那些来自山海之间、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土经验”、“野路子”,与前沿的科学理论相结合,不仅能让他自身的本事更上一层楼,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这个机会,很快便悄然降临。

李海洋教授的实验室里,一次关于利用海洋生物行为辅助寻找渔场或特定海洋目标的课题讨论陷入了僵局。课题组的一位年轻讲师正在汇报一项利用特定声波频率吸引或驱赶鱼群的实验,理论模型很漂亮,但几次海上实地试验的效果却很不理想,数据离散度极大,难以得出有效结论。

“不对,路子可能有点偏。”孟礼欢坐在角落,听着汇报,眉头微蹙,忍不住低声嘟囔了一句。他声音不大,但在略显沉闷的实验室里,却显得格外清晰。

李教授目光投向他,带着鼓励:“礼欢,你有什么想法?大胆说,咱们这儿畅所欲言。”

孟礼欢站起身,走到悬挂着的渤海湾海图前,他没有看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曲线图,而是用手指点着几个熟悉的海域,语气带着一种基于无数次亲身实践得出的笃定:

“李教授,各位老师,我觉得吧,光盯着声波频率,可能忽略了海里那些‘老住户’本身的脾气和它们待着的环境。”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试图将那些模糊的感觉用更准确的词表达出来。

“就拿大黄鱼来说,这东西精得很,它不是听到啥声音就傻乎乎凑过去的。它得看时候,看地方,看周围有没有让它觉得安全或者有吃的‘伴儿’。”孟礼欢的手在海图上划动着,“比如在‘黑石礁’那片,开春水温刚起来那阵子,它们就爱贴着那片长满海藻林的暗礁边儿上活动,因为那儿小虾小蟹多,躲藏的地方也多。这时候你就算弄出再像它们求偶召唤的声儿,要是在光秃秃的沙底海域放,它们也多半不理你,觉得不安全。”

他拿起粉笔,在一旁的黑板上画了几个简略的示意图:“还有这海流。鱼不是傻漂着的,它们会借着流儿省劲儿。你们看,这股从外海来的暖流,撞上咱们这边大陆架抬升,会形成好几个向上的涌升流,把海底的营养都翻上来了。这种地方,就像咱陆地上的‘水草丰美’之地,不用你刻意去引,鱼群自己就会聚过来。你得先找到这种‘鱼窝子’,再琢磨用啥法子把它们从窝里‘请’出来,或者判断它们大概会在窝子的哪个方位活动。”

他又举了个例子:“再说这海底的底质。有的鱼喜欢沙底,比如牙鲆(比目鱼),它们能埋在沙子里伪装;有的鱼就爱待在礁石缝里,比如黑鲷。你放声波诱捕,得考虑它们习惯待的地方是啥样的,声音在不同的底质上反射、传播效果都不一样。这就像在山里打猎,你得知道狍子爱走哪条兽径,野猪爱在哪个泥塘里打滚,不能满山瞎放枪。”

他一口气说了很多,没有引用任何文献,也没有复杂的数学推导,全是基于他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海上观察、实践积累下的鲜活经验和直觉判断。他将鱼群的行为与水温、海流、底质、饵料生物、甚至月相潮汐联系起来,描绘出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充满生命律动的海洋生态图景。

实验室里一片安静。几位研究生和讲师面面相觑,他们习惯了从理论模型和有限的数据出发,孟礼欢这种从宏观生态和生物习性入手的“整体性”思维,让他们感到新奇,甚至有些……颠覆。

李海洋教授的眼睛却越来越亮。他走到孟礼欢身边,看着黑板上那些粗糙却直指核心的示意图,用力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好!说得好!礼欢,你这一番话,点醒了我啊!我们太拘泥于单一技术参数的优化,反而忽略了海洋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生物行为的适应性!你这才是真正从实践中来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啊!”

他越说越兴奋,转向课题组的成员:“立刻调整研究方向!把礼欢刚才提到的这些环境因子——水温梯度、海流路径、底质类型、饵料生物分布,全部纳入我们的分析模型!我们要建立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声波-鱼群响应模型,而是一个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和鱼类行为习性的、综合性的渔场预测与辅助探寻模型!”

课题方向瞬间被拨正。孟礼欢那些看似“土气”的经验,为陷入瓶颈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活水。

接下来的日子里,孟礼欢几乎泡在了实验室和资料室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海洋学、鱼类行为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努力将自己那些感性的经验,用更科学、更规范的语言和逻辑进行梳理和表达。同时,他也成为了课题组最宝贵的“实践顾问”和“数据校验员”。

课题组根据他的建议,重新设计了海上试验方案,选择了几处他指明的、特征迥异的海域进行对比试验。当声波设备在那些综合考虑了多种环境因子的“目标区域”使用时,效果果然有了显着提升!虽然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差距,但数据的规律性和有效性大大增强。

李教授激动不已,他提议,将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孟礼欢提出的“基于多环境因子耦合的渔场探寻辅助思路”,整理成一篇联合署名的学术文章,投递给国内一家海洋领域的核心期刊。

这个消息,让孟礼欢都愣住了。他一个连高中都没正经念完的渔民,要和海洋大学的教授联合发表学术文章?这听起来简直像天方夜谭。

“礼欢,你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是开创性的!”李教授态度坚决,“科学不分出身,只认真理。你这套从实践中来,又能够启发理论研究的思路,非常有价值!我们必须把你的名字署上,这是对你知识和贡献的尊重!”

文章主要由课题组的笔杆子(那位年轻讲师)执笔,孟礼欢负责提供核心思路、实践案例和对初稿进行“接地气”的校验,确保文章既符合学术规范,又不脱离实际。当看到那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打印稿,标题下赫然印着“李海洋,孟礼欢”等作者名字时,孟礼欢的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这篇文章的发表,如同在平静的学术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果然,在学术界引起了一些争议。有学者赞赏其思路新颖,紧密结合实际;也有保守的学者质疑其“经验主义”色彩过浓,理论基础不够坚实,甚至对孟礼欢这个“渔民”作者的身份提出了疑问。

面对这些争议,孟礼欢很是坦然。他对李教授说:“李教授,别人咋说,咱管不着。俺就知道,这法子用在海上,好使!能帮咱船上的兄弟少跑冤枉路,多打鱼,这就够了。”

他的这份淡定和基于实践的强大自信,反而让李教授更加欣赏。

而这件事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学术圈。当“北大教授与渔民联合发文”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隐约传开时,孟礼欢在京城那个特定圈子里的形象,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有门路”、“会做生意”的暴发户,更被贴上了“有思想”、“有深度”、“学者型企业家”的标签。这种无形的声望提升,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了单纯的财富积累。

吴定邦教授得知此事后,特意打电话来表示祝贺,笑着调侃道:“礼欢啊,你这是要‘文武双全’啊!以后咱们这可不仅是饭搭子,还是学术伙伴了!”

孟礼欢握着电话,看着窗外四合院里那架已然果实累累的葡萄,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复杂的笑容。

他知道,这条路走对了。将山海赋予的实践智慧,与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相结合,产生的力量,远超他的想象。这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一个名头,更是他孟礼欢,从一个依靠重生先知和胆识闯荡的渔民,向一个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创造知识价值的“山海王”蜕变的关键一步。

他的根,在山海;但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