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15章 最高指示密打捞,技术难题困专家

“海龙号”像一匹感知到风暴将至的骏马,在暮色中劈波斩浪,以最快的速度驶回靠山屯。船还未靠稳,孟礼欢便一个箭步跳下船,甚至来不及跟迎上来的王秀娥和韩晶晶多说几句,只匆匆交代了一句“有急事”,便直奔家中那间安装了加密通讯设备的小厢房。

他反锁上门,平复了一下依旧急促的呼吸,熟练地打开机器,调整到与秦海龙约定的紧急联络频道。电台接通需要时间,听着听筒里传来的“滋滋”电流声,孟礼欢的心也悬在半空,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终于,那边传来了秦海龙沉稳但略带疑惑的声音:“洞幺,洞幺,我是海龙。礼欢?这个时间紧急呼叫,出什么事了?” 通常他们的联络都有固定时间,非紧急情况不会启用这个频道。

“海龙哥!”孟礼欢压低了声音,语气却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凝重,“重大发现!我和‘海龙号’今天在东南方向,靠近公海边缘的‘黑礁群岛’附近,发现了一艘新的沉船!”

“新的沉船?”秦海龙的声音明显严肃起来,“具体方位?能判断年代吗?和上次那艘类似?”

“不!完全不同!”孟礼欢语速加快,“根据船体形制和我看到的瓷器碎片判断,年代可能更早!非常可能是宋代的!我下水初步看了,船体保存状况似乎比明代那艘还要好一些,周围散落的器物很多!但是,位置很敏感,水深也更大,估计在五十米以上,而且就在公海线边缘徘徊!”

“宋代?!公海边缘?!” 即便是隔着电台,孟礼欢也能想象到秦海龙此刻骤然变色的神情。电话那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沉重的呼吸声传来。秦海龙显然立刻意识到了这件事远超之前那次的复杂性和重大意义。

“你确定吗?礼欢!这事开不得半点玩笑!” 秦海龙的声音前所未有的严肃。

“我拿我这双眼睛和这条命担保!”孟礼欢斩钉截铁,“虽然只是初步观察,但那种器型和船体结构,和我看过的资料图片,还有上次专家们闲聊时提到的宋代特征,非常吻合!而且,还是那只玳瑁引的路!”

“玳瑁…又是它…” 秦海龙沉吟片刻,显然那只神奇海龟的“战绩”让他也无法忽视这个玄学因素。“好!我明白了!你立刻将精确坐标、水文情况、你观察到的一切细节,用加密方式发过来!原地待命,严格保密,在我下一步指示到达前,你和你的船队,不得再靠近那片海域!重复,不得再靠近!”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孟礼欢沉声应道。

结束通话,孟礼欢立刻根据记忆和海图,将坐标、水深、水流、沉船大致形态等关键信息编码发送。做完这一切,他才感觉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一股巨大的疲惫感袭来,但精神却处于极度亢奋状态。

他知道,消息一旦上报,必将引起最高层的震动。

果然,事情的进展快得超乎想象。

第二天中午,秦海龙的加密电报就发了回来,内容极其简短,却字字千钧:“消息已直达天听。最高指示:不惜一切代价,秘密打捞,确保国宝安全,维护海洋权益。专家团队即日组建出发。你部原地待命,做好接应准备,绝对保密。”

“直达天听…不惜一切代价…” 孟礼欢捏着电报纸,手微微颤抖。他虽然预料到事情重大,但没想到竟然惊动了最高层,并且得到了如此坚决和清晰的指令!这艘宋船的价值,显然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他立刻召集了“海龙号”和“探索一号”的核心船员,下达了封口令,并要求两条船暂时在近海进行常规作业,远离黑礁群岛方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整个靠山屯,除了孟礼欢自己,无人知晓一场更加隐秘、更加艰巨的行动即将展开。

三天后,一个傍晚。几辆没有任何标识的越野车和一辆装载着大型木箱的卡车,悄无声息地驶入了靠山屯,直接开到了码头附近一个早已清空、由退伍兵暗中警戒的旧仓库前。

从车上下来的人,气质与之前的媒体记者截然不同。除了秦海龙和周卫国这两位“老熟人”外,还有七八位年纪各异、但个个眼神专注、气质沉稳的学者模样的人。他们穿着朴素,甚至有些土气,但言谈举止间透着一种渊博和严谨。孟礼欢认出,其中有两位正是在上次明代沉船打捞后期赶来指导的国内顶尖水下考古专家。

另外还有几位更年轻的,像是他们的学生或助手,以及几位穿着便装但动作干练、目光锐利的技术人员,显然是负责设备和安全的。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秦海龙直接将孟礼欢引荐给为首的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者:“吴教授,这位就是孟礼欢同志,沉船的发现者。礼欢,这位是北大考古系的吴定邦教授,国内宋元考古和水下考古的泰斗,这次专家组的组长。”

“吴教授,您好!”孟礼欢恭敬地问好。

吴教授推了推眼镜,仔细打量着孟礼欢,目光犀利得像能穿透人心:“孟礼欢同志,感谢你的重大发现!时间紧迫,客套话就不说了。把你看到的情况,再详细、再客观地跟我们说一遍,不要有任何遗漏和主观推断!”

孟礼欢深吸一口气,将自己如何被玳瑁引领,如何发现沉船,下水后看到的船体形制、木质结构、散落瓷器的特征、水深、水流等情况,尽可能详细、平实地描述了一遍。他甚至凭记忆,在仓库的水泥地上,用粉笔画出了沉船的大致轮廓和周围礁石分布。

专家们围拢过来,听得极其专注,不时低声交换着意见,或者提出一些非常专业的问题,比如船板连接的榫卯类型、瓷片釉面的具体质感、水下能见度的具体数值等等。孟礼欢尽自己所能一一回答,有些实在不清楚的,就老实说没看清。

听完孟礼欢的叙述,又仔细研究了他画出的草图,吴教授和其他几位老专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极度兴奋和凝重的神色。

“错不了!从描述和草图看,这船型、这瓷片特征,极大概率是南宋时期的海船!”吴教授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如果真是南宋沉船,其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外贸易史、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这将是本世纪中国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另一位海洋大学的专家则眉头紧锁:“但是,老吴,位置太棘手了。公海边缘,国际法上很敏感,一旦消息泄露,恐怕会引来不必要的国际纠纷甚至抢夺。而且,五十多米的水深,已经超出了常规空气潜水的安全极限,对潜水员的身体和设备都是极大的考验。水下环境复杂,暗流、低温、能见度低,打捞难度比上次那艘明船大了何止数倍!”

“还有船体本身的保护,”周卫国插话道,他更关心技术实现,“这么深的水压,几百年的浸泡,船体结构非常脆弱。如何在不破坏船体的情况下,将它从海底整体起浮?上次用的浮囊和吊装,在这种深度和环境下,风险太大,几乎不可能成功。”

专家组陷入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带来了更先进的设备,包括更精良的水下摄像机、声纳扫描仪、以及初步的水下机器人(RoV,这在这个年代是极其尖端的设备),但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和脆弱的目标,常规的打捞方案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

有人提出分段打捞,但立刻被否决,因为会破坏船体的完整性和考古信息。

有人提出建造一个巨大的沉箱将船体整体罩住再起吊,但工程量和时间跨度太大,根本无法保密,也不现实。

有人甚至提到了国外正在研究的饱和潜水技术,但那需要极其昂贵的设备和漫长的准备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一连几天,专家们泡在临时设立的指挥部里,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模型摆了一个又一个,争论不休,茶饭不思。秦海龙和周卫国也陪着熬红了眼睛,但技术瓶颈如同横亘在面前的一座大山,难以逾越。

空气中弥漫着焦灼和无奈的气息。最高层的指令就在耳边回响,“不惜一切代价”,但他们这些国内顶尖的专家,此刻却被现实的技术难题困住了手脚,一种有力使不出的憋闷感笼罩着每个人。

孟礼欢看着专家们愁眉不展的样子,心里也跟着着急。他虽然不懂那些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技术参数,但他有前世的见识,有在极端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急智,更有对大海的深刻理解。他知道,常规方法走不通,或许需要一些非常规的、甚至看起来有些“异想天开”的思路。

他蹲在仓库角落,看着地上自己画的那艘宋船草图,又想起后世听说过的一些奇闻轶事和工程技术案例,一个模糊的、大胆的念头,开始在他脑海中慢慢成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