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霞光把东河村染成了金红色,村西头的老仓库里,两盏新换的大灯泡亮得晃眼,十二张工作台整齐排开,稻草和篾条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程野刚把最后一捆稻草搬进门,就听见晚星在院子里喊:“程野,快来看!周记者发的朋友圈火了!”
程野擦着汗跑出去,晚星举着手机凑过来,屏幕上是小周发的九宫格照片——有李婶编摆件时的笑脸,孙磊挥着铁锹除杂草的模样,还有收拾一新的老仓库,最顶上那张是程野拿着设计图和村民们商量的侧影,配文写着“东河村青年程野:用稻草编织乡村振兴梦,订单爆单仍心系村民,临时车间解燃眉之急”。
“你看评论!”晚星点开花式评论区,县文旅局的官方号都点赞了,还有不少网友问“东河村的端午摆件在哪买”“迷你农具怎么批发”,甚至有个外地的超市老板直接留言“五百个香囊摆件,我也要订!”
程野挠挠头,有点不敢信:“这才几个小时啊,就这么多人问?”
“周记者说他把稿子先剪了段小通讯发在报社公众号上,现在阅读量都破万了!”晚星眼睛亮闪闪的,“刚还有个县城的礼品店老板加我微信,说要订两百个迷你农具当伴手礼,咱们这是真出圈了!”
刘芳抱着刚统计好的订单表跑过来,语气里带着急:“程野,晚星,刚又接了三个新订单,县城礼品店两百套农具,邻市超市三百个香囊,还有个幼儿园要订五十套迷你农具当教具,这加起来,端午前得赶一千二百个摆件,八千套农具,还有五百把锄头!”
程野接过订单表,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眉头又微微皱起来:“锄头的事还好说,张叔他们做农具是老本行,主要是摆件和迷你农具,两拨人轮着干,能撑住不?”
“我跟婶子们都商量好了!”李婶拎着个布袋子从门口进来,里面装着自家烙的饼,“白天做农具的婶子们,早上六点就来,中午歇一个钟头,干到下午六点;晚上做摆件的,从七点干到十二点,中间给她们煮点糖水鸡蛋,保证有力气!”
“对,我跟孙磊负责送料和收成品,白天送完农具就去镇上拉稻草,晚上守着仓库,谁要是少个剪刀、缺根绳子,随时能找着我们!”刘芳拍着胸脯说。
程野心里暖烘烘的,他把订单表往桌上一拍:“行!既然大家都这么给力,咱们就咬牙干!但有一条,安全第一,晚上干活不准贪快,光线不够就再加灯,谁要是累了就歇着,工资一分不少!”
“放心吧程野!”婶子们齐声应着,手里的活计都没停——有的在剪稻草,有的在编香囊的绳结,连刚招来的王婶都跟着学打包,手指虽然生涩,但动作格外认真。
正说着,孙磊骑着三轮车轰隆隆进来了,车斗里装着满满两袋糯米和一筐红枣。“野哥,我听晚星姐说晚上要煮糖水鸡蛋,想着婶子们干活费力气,就顺路去镇上买了点糯米和红枣,晚上煮点甜粥,比光吃鸡蛋顶饿!”
程野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多说啥,但眼里的笑意藏不住。这小子看着大大咧咧,心思倒细。
晚星已经去灶房忙活了,仓库旁边搭了个临时灶台,铁锅烧得滋滋响,糖水鸡蛋的香味很快飘了出来。她舀了一碗递给刚编完一个香囊的刘婶:“婶子,先趁热吃,补补力气。”
刘婶接过碗,眼眶有点红:“晚星啊,你说咱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我家那口子总说我在家瞎混,现在我一个月能赚一千多,他再也不说啥了,还总问我累不累,让我别太拼。”
“这都是您应得的!”晚星笑着说,“等咱们新厂房盖起来,就给您涨工资,到时候您赚得更多!”
正说着,程野的手机响了,是玩具厂的赵老板。他赶紧接起:“赵老板,设计图没问题,我们明天一早就开工做第一批货。”
“程野,有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个?”赵老板的声音透着点急。
“您先说坏消息吧。”程野心里一紧。
“坏消息是,有个经销商催得紧,说要提前五天拿货,也就是三十天内,八千套必须全交齐,他要赶在六一儿童节前铺到各个超市。”赵老板顿了顿,“好消息是,他愿意加百分之十的货款,要是能按时交,以后他的订单都给你,而且价格再涨五个点。”
程野心里“咯噔”一下——本来三十五天就够紧了,现在压缩到三十天,一天得做两百七十套以上,比之前的计划多了四十套。他看了眼仓库里忙碌的婶子们,咬了咬牙:“赵老板,三十天可以,但我有个条件,第一批货我们五天内发两千套,剩下的二十五天分六批发,每次发一千套,这样我们压力能小点开。”
“行!就按你说的来!”赵老板松了口气,“我这就跟经销商回话,你可得抓紧,千万别出岔子!”
挂了电话,程野把情况跟大家说了。李婶第一个表态:“程野,没事!我们早上再早来一个钟头,五点就开工,中午少歇会儿,肯定能多做几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