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悄然无声间,十年的光阴已在历史的书页上翻过了厚重的一章。
距离沧州治水那石破天惊的成功,已过去了整整十年。那场以皇后凤九歌为主导、融合了前朝智慧、民间经验与超越时代眼光的水利革新,不仅彻底改变了青河流域十年九涝的悲惨命运,使其从令人谈之色变的贫瘠灾区,逐渐转变为沃野千里、稻花飘香的鱼米之乡,更以其铁一般不容置疑的实效,如同投入沉寂湖面的一块巨石,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推行新政、革除积弊的滔天浪潮。
曾经在宣政殿上激烈反对、以户部尚书为首的那些守旧派老臣,在如此煌煌伟绩面前,彻底偃旗息鼓,再无反驳之力。凤九歌凭借此不世之功,不仅赢得了天下百姓发自内心的由衷爱戴,称颂其为万家生佛,更在朝堂之上奠定了无人可以撼动、光芒璀璨的坚实地位。自此,她所提出的各项改革方略,在朝中几乎再无实质性的阻力,推行起来顺畅了许多。
十年,足以让呱呱坠地的婴孩成长为挺拔的少年,足以让新兴的理念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也足以让一个开创性的构想,成长为参天的巨树,深刻改变一个时代的面貌。
当年那座最初只是为了庇护部分命运多舛、渴望知识与改变的女子而设立的凤鸣阁,早已今非昔比。它不再是那个偏居京城一隅、仅能提供有限庇护与启蒙教育的单纯女子书院,而是在凤九歌高瞻远瞩的持续引导与萧无痕毫不吝啬的皇权支持下,如同拥有生命的有机体般,不断演变、扩张、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教育、学术研究、医疗慈善、工艺创新乃至部分经济领域的庞大复合型机构,其触角遍及全国各地主要州府,影响力无远弗届。
如今的凤鸣阁,总部依旧设在京城,但规模已扩大了十数倍不止。连绵的楼阁馆舍依山傍水而建,飞檐斗拱,气象万千,其间不仅设有蒙学部、经史部、算学部、格物部、博物部、医药部、律法部、商学部等数十个专业学院,更附设有规模宏大的藏书楼、设备日益精良的各类实验室、一座声名远播、常有妙手回春之举的综合性医馆、以及专门用于展示最新发明创造与工艺成果的陈列馆。
来自天南地北、不同出身、不同年龄的女子,只要通过基础的考核,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改变命运的勇气,便能在此寻到一席之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天赋,选择不同的方向深入学习。琅琅的读书声、激烈的辩论声、实验室里器皿碰撞的清脆声响、工坊内富有节奏的敲击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独属于这个时代的奋进乐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凤鸣阁创立至今已近二十载,其培育出的弟子早已逾万,她们如同生命力顽强的种子,随风散落于帝国的各个角落,在不同的领域里深深扎根,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彩。
她们之中,有的凭借精湛的医术,成为名动一方的女医官或开设医馆悬壶济世,大大提升了女子就医的便利与妇科、儿科等领域的诊疗水平;有的醉心于格物之学,改进了纺织机械,提升了冶炼技术,甚至有人根据凤九歌偶尔提及的原理,结合自身钻研,捣鼓出了简易的、利用水力或风力驱动的新型农具,极大地提升了农耕效率;有的精通算学与经济,成为家族生意不可或缺的掌舵人,或是被户部、皇室产业特聘为账房、管事,以其特有的细致与严谨,将账目打理得清晰明白,堵住了许多贪腐的漏洞;有的则走上了教育之路,或在各地新设的女子学堂中担任教习,或回到凤鸣阁成为新一代的师者,将知识与希望的火种,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更有少数极具胆识与才华的女子,在凤九歌的破格提拔与支持下,打破了性别的壁垒,进入了以往绝无可能涉足的领域,如在钦天监担任观测记录的司辰女官,在工部下属的营造司担任负责园林、内府建筑设计的女匠师,甚至在护凰司这个特殊的机构中,担任起搜集情报、整理档案、乃至参与某些特定案件调查的重要职责……
她们不再是依附于父兄、夫婿的藤蔓,而是凭借自身的学识、能力与品格,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与一席之地,成为了支撑起这个日益强盛帝国的一股不可或缺的、柔韧而坚定的力量。社会风气,亦因这成千上万优秀女子的涌现,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深刻的、不可逆转的改变,虽仍有守旧者的微词,但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论调,在越来越多鲜活榜样的映照下,已显得愈发苍白无力。
而这宏伟蓝图的擘画者与最初的引路人——凤九歌,也在这十年的岁月流转中,悄然步入了她人生的中年。
时光似乎对她格外宽容,并未在她依旧美丽的容颜上留下过多苛刻的痕迹,只是将那惊心动魄的明艳,沉淀为一种更内敛、更深邃、如同经过岁月打磨的温润美玉般的风华。她的眉宇间,少了几分重生初期的凌厉与刻意伪装的温婉,多了几分洞察世情后的通透睿智与举重若轻的从容气度。眼角细微的、只有在微笑时才会明显展露的纹路,并非衰老的标记,而是无数次忧思、筹谋、欣慰与开怀交织留下的智慧烙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