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年间,关中大旱。
这已是第三个年头了。太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炉,日复一日地炙烤着干裂的大地。黄河几近断流,洛水只剩下涓涓细流。昔日肥沃的农田龟裂如网,禾苗枯萎,野草焦黄。饿殍载道,易子而食的惨剧时有发生。官府虽竭力赈灾,开仓放粮,却杯水车薪,难挽颓势。
京城长安亦未能幸免。城中井水干涸,市民饮水需到城外远处的渭河去挑,水色浑浊,价格飞涨。坊间人心惶惶,求神拜佛之声不绝于耳。皇帝李世民已数月未曾早朝,整日与道士法师在宫中设坛祈雨,龙颜憔悴,忧心忡忡。
然而,天公并不作美。烈日依旧毒辣,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焦灼与绝望。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诡异的传闻开始在民间悄然流传。
据说,在关中一些偏僻的荒村,夜晚会出现不明的红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铁锈味,像是鲜血干涸后的气息。夜行的人有时会听到凄厉的哭声,或是看到一闪而过的红色影子,速度快得惊人。还有人说,曾见过枯井中爬出形容枯槁、面色惨白的女子,双眼赤红如血,嘴角带着诡异的微笑。
这些传闻被官府斥为无稽之谈,是灾民恐惧之下产生的臆想。但经历过那一切的人们,却知道,有些东西正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悄然苏醒,一种古老而邪恶的力量,正在贪婪地汲取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以及……生灵的“气血”。
我们的故事,便从一个名叫沈风的年轻画师开始。他本是长安城里小有名气的画师,专攻人物肖像,家境尚可。然而,家中老母突染重病,郎中说需以珍贵药材吊命,耗尽了沈风的家财。为了继续寻药,也为了一条生路,他听闻南方似乎灾情稍轻,便决定离开长安,南下寻求机会,顺便碰碰运气,看能否卖出几幅画作,换些银钱。
他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带上祖传的一把防身的短匕首,还有一幅他耗费心血绘制的《百鸟朝凤图》,希望能卖个好价钱。他没有选择官道,而是听从一个老猎户的建议,走一条相对僻静的小路,希望能更快到达南方。
这日黄昏,沈风来到了一处名为“槐荫村”的地方。远远望去,这个村子坐落在一片枯黄的平原上,周围零星点缀着几棵枯死的槐树,了无生机。村子里的房屋大多残破不堪,炊烟寥寥,看不到几个人影。
一股不祥的预感,如同冰冷的蛇,悄然缠上了沈风的心头。但他归心似箭,也顾不得许多,只想尽快找到一个能落脚过夜的地方。
第一章:死寂槐荫,初窥端倪
走进槐荫村,一股浓烈的腐朽与尘土味扑面而来。村里静得出奇,听不到鸡鸣狗吠,也听不到人语,只有几只乌鸦落在枯死的树杈上,发出“呱呱”的刺耳叫声,给这死寂的村庄更添了几分阴森。
沈风的心沉了下去。这绝不是一个正常村庄该有的景象。
他定了定神,沿着村子唯一的主路走去。路边散落着破旧的农具、碎裂的瓦罐,还有几只翻倒的竹筐,里面空空如也。几间房屋的门板歪斜,露出黑洞洞的内部,仿佛择人而噬的巨兽之口。
走了约莫片刻,他看到前方似乎有一家客栈,或者说,曾经是客栈的房子。一块歪斜的木牌挂在门楣上,上面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只能依稀辨认出“荒途”二字。客栈的大门紧闭着,但门缝里似乎透出一点微弱的灯光。
总算还有个能遮风避雨的地方。沈风松了口气,走上前去,敲了敲厚重的木门。
“笃笃笃……”敲门声在寂静的村里显得格外突兀。
等了许久,里面才传来一阵拖沓的脚步声,接着是木栓被拉开的声音。
“吱呀——”一声,客栈那扇饱经风霜的木门向内打开了一条缝。昏黄的光线从门缝里射出来,照亮了一张布满皱纹和惊恐的脸。那是一个看起来约莫六十岁的老者,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服,头发花白稀疏,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和不安。
“谁……谁啊?”老者的声音沙哑干涩,像是很久没有喝过水。
“老丈,我是路过的旅人,想在此借宿一晚,再讨碗水喝。”沈风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温和无害。
老者打量了沈风一番,目光在他背后的行囊和那把短匕首上停留了片刻,眼神更加警惕。他犹豫了一下,似乎想拒绝,但最终还是侧身让开了路:“进来吧……随便看看。”
沈风道了声谢,侧身挤进了客栈。一股混杂着霉味、油烟味和某种难以言喻的腥甜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他忍不住皱了皱眉。
客栈的大堂里光线昏暗,只有墙角一盏快要燃尽的油灯发出豆大的火光,勉强照亮方寸之地。地上积满了灰尘,桌椅板凳东倒西歪,蒙着一层厚厚的污垢。大堂空荡荡的,只有角落里蜷缩着两个身影,似乎是客人,但也一动不动,不知是睡死了还是……
沈风的心不由得提了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