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不祥的邀约
李巍觉得自己快要被城市吞噬了。连续几个月的失眠,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一段刚刚画上句号的、令人疲惫的恋情,像无数条湿冷的藤蔓,缠得他几乎窒息。他是个商业摄影师,曾经充满激情地追逐光影,记录世界的美好。但现在,镜头里只剩下千篇一律的浮华和空洞。他需要改变,需要一个彻底的喘息。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那封没有署名的信。
信封是暗黄色的,质地粗糙,像是用了多年的旧纸,边缘已经磨损。寄信地址模糊不清,只有一个“山中,龙象庵”的字样。邮戳更是模糊,隐约能辨认出是邻省一个偏远山区的名字。打开信封,里面只有一张同样泛黄的纸,上面是用毛笔书写的几个蝇头小楷,字迹娟秀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李施主:
久闻大名,知您心善,亦受困于俗尘。龙象庵千年古刹,近日恰逢法事,需清理旧物。庵内藏有前代高僧真影数幅,疑为明代遗物,颇有灵气,或可助施主洗涤心灵。另,老衲有一事相求,关乎故人遗愿,恳请施主拨冗一行。山中清净,无市侩喧嚣,或能为施主解烦忧。若蒙应允,请于三日后,农历七月十五子时前,抵达山脚‘望松亭’,自有僧人相候。勿带随从,静心前来。
龙象庵 慧能 敬邀”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鬼节?
李巍心里咯噔一下。他不是个迷信的人,但这个时间点,加上这封语气神秘、字迹奇特的邀请信,让他本能地感到一丝不安。龙象庵?他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照片?故人之愿?
然而,内心深处,一种难以言喻的渴望,一种对逃离现状的强烈冲动,却压过了那丝不安。城市的生活像一个巨大的牢笼,而他迫切地想找到一个出口,哪怕那个出口看起来阴森诡异。“洗涤心灵”、“古刹”、“清净”这几个词,像钩子一样勾住了他疲惫的神经。
“或许,这真的是一个机会。”他喃喃自语。
三天后,农历七月十四,傍晚。
李巍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凭着信封上模糊的地址和手机地图(信号在进入山区后时断时续),辗转找到了山脚下的“望松亭”。说是亭子,其实只剩下几根歪斜的石柱和残破的顶棚,被傍晚的暮色和山间的雾气笼罩着,透着一股荒凉萧瑟。
天色越来越暗,山风呜咽着穿过石柱间的空隙,带来阵阵寒意。周围静得可怕,只有他自己的脚步声和呼吸声。他拿出手机看了看时间,距离子时还有两个多小时。没有看到任何僧人的踪迹,也没有其他游客。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骗了,或者这只是一个恶作剧。
就在他犹豫着要不要离开时,一阵若有若无的梵呗歌声,伴随着木鱼声,隐隐约约从山林深处传来。那声音很轻,飘渺不定,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却清晰地传入了他的耳中。
歌声似乎是一种指引。李巍定了定神,收起手机,深吸一口气,循着那微弱的声音,向山林更深处走去。
山路崎岖,杂草丛生。越往上走,雾气越浓,四周的树木也变得愈发高大、扭曲,形状怪异,在朦胧的夜色中如同张牙舞爪的鬼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混合着泥土和某种不明植物腐烂的气味。
那梵呗和木鱼声时断时续,始终牵引着他。不知走了多久,眼前豁然开朗。
一座古朴的寺庙,静静地矗立在一片缓坡之上。寺庙不大,青瓦灰墙,飞檐斗拱,在惨淡的月光下投下长长的、扭曲的影子。寺门紧闭着,门楣上方的牌匾早已褪色,只能依稀辨认出三个古朴的大字——“龙象庵”。
没有一丝灯火,整个庵堂沉浸在死寂的黑暗中,只有偶尔掠过的夜风吹动檐角铜铃,发出“叮当”一声脆响,在这寂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瘆人。刚才听到的梵呗和木鱼声也消失了,仿佛从未存在过。
这里就是龙象庵?它看起来比李巍想象的还要古老、还要……荒凉。
他走到紧闭的寺门前,迟疑了一下,伸手轻轻敲了敲门环。木质的门环冰冷刺骨,敲击声在寂静中被无限放大,“咚…咚…咚…”。
等了许久,里面没有任何回应。风吹过,带来一股若有若无的、类似檀香又混杂着**的气息。
“有人吗?”李巍提高了声音喊道,“慧能大师?我来赴约了。”
依然是死一般的寂静。
他不耐烦地又敲了几下,力道加大了一些。“吱呀——”一声轻响,厚重的木门竟缓缓地向内打开了一条缝隙。一股更加浓郁的、混合着陈年香烛、木料腐朽和某种难以形容的腥甜气味的暖湿气流涌了出来。
门缝后,一片漆黑。
李巍的心提了起来。这里面的景象,和他想象中的清净古刹完全是两个样子。他甚至产生了一丝退缩的念头。但那个神秘的邀请,以及内心深处对“改变”的渴望,最终还是驱使着他迈开脚步,跨过了那道高高的门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