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尘与苏清鸢化作白光融入山海后的第三十年,海边的景致依旧如旧,只是那棵百年老桃树,愈发显得灵动。春日花开时,粉色的花潮比以往更加繁盛,风一吹,花瓣飘落的轨迹仿佛带着某种韵律;秋日结果时,桃子不仅清甜多汁,还隐隐透着一丝淡淡的灵气,寻常百姓吃了,竟能少些病痛,精神愈发爽朗。
这年清明,沈家的晚辈又如期而至。领头的是沈承安的儿子沈望舒,他已是二十出头的青年,身着一身藏青色长衫,眉目俊朗,眼神中既有年轻人的朝气,又带着几分沈家世代传承的沉稳。他身边跟着一群孩童,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才刚学会走路,一个个穿着整洁的衣裳,叽叽喳喳地围着老桃树转,眼中满是好奇。
“望舒哥哥,奶奶说,这棵桃树里住着墨尘爷爷和苏清鸢奶奶,是真的吗?”最小的孩童沈念昔,拉着沈望舒的衣角,仰着小脸问道。她是沈望舒的妹妹,长得粉雕玉琢,一双大眼睛像极了当年的林晚晴。
沈望舒蹲下身,轻轻抚摸着老桃树粗糙的树干,眼中满是敬畏:“是啊,念昔。爷爷说,墨尘爷爷和苏清鸢奶奶守护了这片海、守护了江南两百多年,他们化作灵气融入桃树和大海后,依旧在守护着我们呢。”
沈念昔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伸出小手,轻轻碰了碰桃树枝桠上的一朵桃花,小声说:“墨尘爷爷,苏清鸢奶奶,我是念昔,我来看你们了。我还带了妈妈做的桃花糕,虽然没有奶奶做的好吃,但你们也尝尝呀。”
其他孩童也纷纷效仿,有的将带来的小点心放在桃树下的石桌上,有的捡起地上的桃花瓣,小心翼翼地放在石凳上,像是在给两位老人献上最珍贵的礼物。沈望舒看着孩子们纯真的模样,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沈承安带着他来海边,墨尘爷爷教他修炼道法,苏清鸢奶奶给她递桃花糕的场景,那些画面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安顿好行李后,沈望舒带着族中的几个年轻人,按照沈家世代相传的规矩,去海边祭拜。他们提着提前准备好的香烛、纸钱和桃花酒,来到海边的一块礁石旁——这里是当年墨尘和苏清鸢经常看日出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沈家祭拜两人的固定场所。
沈望舒将香烛点燃,插在礁石前的沙土里,又将桃花酒倒在三个小碗中,分别放在礁石上、老桃树前和小屋门口。他对着大海和老桃树,深深鞠了三躬,轻声说道:“墨尘爷爷,苏清鸢奶奶,孙儿望舒带着族中晚辈来看你们了。这几年江南依旧风调雨顺,百姓们安居乐业,族中的孩子们也都健康长大,你们放心,我们会记住你们的教诲,守护好江南的百姓,守护好这片海。”
族中的年轻人也纷纷鞠躬行礼,眼中满是虔诚。祭拜完毕后,他们回到小屋,开始忙活起来。有的去海边捕鱼,有的在小院里打扫卫生,有的则跟着沈望舒的母亲学习做桃花糕——虽然苏清鸢不在了,但沈家的女人们,都把苏清鸢教的桃花糕做法传承了下来,每年来海边,都会做上一笼,放在桃树下,算是给两位老人的念想。
沈念昔闲着没事,便拉着几个小伙伴,在沙滩上捡贝壳。她记得母亲说过,当年苏清鸢奶奶最喜欢捡贝壳,还会把好看的贝壳串成手链。沈念昔也想做一串贝壳手链,放在桃树下,送给苏清鸢奶奶。
她弯腰在沙滩上寻找着,突然,一枚通体莹白、带着淡淡粉色纹路的贝壳吸引了她的注意。这枚贝壳比其他贝壳都要光滑,放在阳光下,还能泛出淡淡的光晕。沈念昔小心翼翼地捡起贝壳,放在耳边一听,里面传来的海浪声格外清晰,还带着一丝淡淡的桃花香。
“哇,这贝壳好特别!”沈念昔兴奋地喊道,拿着贝壳跑到沈望舒身边,“哥哥,你看这贝壳,里面有桃花香呢!”
沈望舒接过贝壳,仔细一看,眼中满是惊讶。他曾在家族的古籍中看到过记载,当年苏清鸢有一枚灵汐贝,后来又捡到过传音螺,而这枚贝壳,既带着灵汐贝的灵气,又有着传音螺的特质,显然不是普通的贝壳。他将贝壳放在鼻尖闻了闻,果然闻到了淡淡的桃花香,那香味,和苏清鸢当年做的桃花糕、桃花酒的香味一模一样。
“这贝壳是墨尘爷爷和苏清鸢奶奶送给你的。”沈望舒笑着说,将贝壳还给沈念昔,“你要好好保管它,说不定,它能听到你想说的话呢。”
沈念昔眼睛一亮,紧紧握着贝壳,跑到桃树下,对着桃树小声说:“苏清鸢奶奶,这贝壳真的是你送我的吗?我好想听你讲过去的故事,听你讲你和墨尘爷爷斩妖除魔的事,听你讲你做桃花糕的秘诀。”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老桃树的枝桠轻轻摇曳,一片桃花瓣缓缓飘落,正好落在沈念昔的手背上。同时,她手中的贝壳里,传来了一道温柔的女声,虽然很微弱,却格外清晰:“念昔乖,奶奶在呢。奶奶的桃花糕,要放海边的晨露,要加自己种的桃花干,最重要的是,要带着心意去做,这样才好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