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熙三百年,秋,九月。
金銮殿上,朝会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皇帝姜允谦端坐在龙椅上,听着户部尚书奏报着江南秋收的喜人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北境大捷之后,国内百废待兴,各地传来的好消息让这位六旬老人精神矍铄。
姜毅、苏慕言、姜承宇三人按品级位列朝班,神色肃穆。自献俘大典后,三人声望日隆,成为了朝堂之上最引人注目的核心人物。姜毅身兼镇国公与北境都护府都护,手握军政大权;苏慕言以忠毅伯之身执掌御史台,监察百官,铁面无私;姜承宇则在礼部侍郎任上兢兢业业,推行的教育改革深得民心。
“陛下,江南秋收丰稔,百姓安居乐业,此乃陛下洪福,社稷之幸啊!”户部尚书奏报完毕,躬身贺道。
“此非朕一人之功,乃是众卿齐心协力,百姓辛勤劳作之果。”姜允谦谦逊地摆了摆手,目光扫过殿下文武,“众卿还有何事启奏?”
就在这时,太子少傅周怀安从队列中走了出来,躬身行礼:“陛下,臣有一事启奏,事关国本,亦关乎我朝栋梁之后。”
周怀安乃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平日里极少主动发言,今日突然出列,且言及“国本”与“栋梁之后”,顿时引起了殿内所有人的注意。姜毅、苏慕言和姜承宇三人心中也不禁咯噔一下,不知这位老大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周老卿家请讲。”姜允谦示意道。
“谢陛下。”周怀安顿了顿,声音洪亮地说道:“臣所言,乃为镇国公之子、礼部侍郎姜承宇,与忠毅伯、左都御史苏慕言二人的婚事。此二人皆是我朝青年才俊中的佼佼者,一个文武双全,一个智谋过人,自北境之战后,更是深得陛下信任与百姓爱戴。如今二人皆已弱冠之年,却仍未婚配,臣以为,陛下当为二人指婚,以安其心,亦为我朝拉拢栋梁之才。”
此言一出,金銮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姜承宇和苏慕言身上,有惊讶,有好奇,也有几分看好。
姜承宇闻言,脸色瞬间涨得通红,下意识地低下了头,心跳如鼓。他从未想过,会在朝堂之上被人当众提及婚事,而且还是与苏慕言……一想到苏慕言清冷的面容和沉稳的身影,他的心就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
苏慕言也有些猝不及防,眉头微微蹙起。他自幼在江南长大,性格清冷,一心扑在学业与国事上,对儿女情长之事向来不甚在意。如今被周怀安当众点出,心中既有几分尴尬,又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样。
姜毅站在一旁,心中也是惊讶不已。他虽然也操心儿子的婚事,但从未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被提上朝堂。而且,对象还是苏慕言……他看了看儿子通红的耳根,又看了看苏慕言微蹙的眉头,心中不禁有些捉摸不定。
皇帝姜允谦也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周老卿家倒是替朕操心起这等儿女情长之事了。不过你说得也有道理,承宇和慕言确实到了该婚配的年纪。”他目光转向姜承宇和苏慕言,笑着问道:“承宇,慕言,你们二人对周老卿家的提议,有何看法?”
姜承宇的脸更红了,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他偷偷抬眼看向苏慕言,正好对上苏慕言看过来的目光,两人都慌忙移开了视线。
苏慕言定了定神,躬身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臣与姜侍郎皆是朝廷官员,当以国事为重。如今北境边防尚需巩固,江南教育改革亦在推行,臣等实在无心顾及个人婚事。且婚姻大事,当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臣恳请陛下容臣等从长计议。”
苏慕言的回答滴水不漏,既表达了以国事为重的立场,又将决定权推给了“父母之命”,显得十分得体。
姜承宇也连忙附和道:“陛下,苏大人所言极是。臣也认为,当下应以国事为重,婚事之事,还请陛下容后再议。”
周怀安见状,笑道:“二位大人不必过谦。以二位大人之才,处理国事与经营家事,定能两全其美。而且,陛下亲自指婚,乃是天大的荣宠,多少人求之不得呢。臣以为,陛下当为二人择取名门闺秀,成就两段金玉良缘,亦能让二位大人更加安心地为朝廷效力。”
“周老卿家所言甚是。”这时,吏部尚书也站了出来,“臣有一女,年方十六,知书达理,容貌秀丽,愿许配给姜侍郎为妻。”
“吏部尚书此言差矣!”兵部尚书立刻反驳道,“姜侍郎文武双全,当配将门之女。臣之侄女,自幼习武,性格爽朗,与姜侍郎乃是天作之合。”
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怀安的提议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朝堂之上顿时热闹起来。不少家有适龄女儿的官员纷纷出列,举荐自己的女儿或侄女,希望能与姜承宇、苏慕言这样的青年才俊联姻。
“陛下,臣之孙女……”
“陛下,臣之表妹……”
“陛下……”
一时间,金銮殿内变成了“相亲大会”,举荐之声此起彼伏。姜承宇和苏慕言站在原地,脸色尴尬,手足无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