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模糊背影照引发的风暴,在残存的网络世界愈演愈烈,各种猜测与质疑如同野火般蔓延,将“林越”这个名字推向了更加扑朔迷离的境地。桃源内部,却依旧维持着那份近乎刻板的宁静与秩序,仿佛外界的喧嚣只是隔着一层无形屏障的杂音。
石屋内,张导内心的天平在极致的兴奋与深沉的恐惧间剧烈摇摆。作为媒体人,他深知此刻进行一次与林越的正面对话,其价值无可估量。但作为亲身感受过桃源莫测手段的“囚徒”,他对那位青衫庄主的敬畏也与日俱增。最终,对“爆款”的渴望,以及对“真相”(或者说,能播出的“真相”)的追逐,压倒了恐惧。
他几乎是耗尽了所有的勇气和口才,反复向负责与他们对接的王大牛恳求,希望能获得一个对林庄主进行简短专访的机会。他承诺问题会经过严格审核,绝不过界,只为向外界“澄清”一些“误解”,展现桃源“亲和”的一面。
王大牛依旧是那副冷硬面孔,未置可否,只让他“等着”。
这一等,就是两天。
就在张导几乎要绝望,以为请求石沉大海时,王大牛在一个午后出现了。
“庄主同意了。”他言简意赅,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时间,半小时。地点,庄主小院外石桌。问题清单,我先过目。”
张导几乎要喜极而泣,忙不迭地将早已精心准备好的、措辞极其谨慎、甚至有些卑微的问题清单双手奉上。清单上的问题,大多围绕着桃源的建设理念、日常生活、对未来的期望等不痛不痒的话题,刻意避开了所有涉及力量来源、个人背景、核心技术等敏感区域。
王大牛扫了一眼,点了点头,算是通过。
专访的时间,定在次日清晨。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落在老桃树的虬枝上时,张导带着一名负责记录的摄像师(设备经过严格检查),怀着朝圣般忐忑的心情,踏入了那片他们平日绝不敢靠近的小院范围。
林越已经坐在了院外那张粗糙的石桌旁。他依旧是一身青布衣衫,洗得发白,却纤尘不染。晨光勾勒着他清瘦的侧影,神情平淡,眸光沉静,仿佛即将进行的不是一场可能牵动外界无数神经的访谈,而只是一次寻常的晨间小憩。
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客套的铺垫。张导在王大爷眼神示意下,紧张地坐在了石桌对面,示意摄像师开机。
“林……林庄主,您好。”张导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努力挤出一个专业而谦卑的笑容,“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这次简短的访问。”
林越微微颔首,算是回应,目光平静地落在张导身上,等待提问。
专访开始。
最初的几个问题,按照清单上的设定,平稳而乏味。林越的回答也如同他的表情一般,平淡,简洁,甚至有些敷衍。
“桃源的理念?守一方净土,耕一片心田。”
“日常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对未来的期望?风调雨顺,庄户安宁。”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每个字都清晰地传入设备,也传入屏幕另一端无数翘首以盼的观众耳中。这种过于“正常”甚至显得有些“朴实”的回答,与桃源展现出的种种“异常”形成了微妙的反差,反而更激起了一种“他在隐藏什么”的探究欲。
张导按捺住心中的焦急,按照计划,问出了一个看似普通,实则暗藏机锋的问题:“林庄主,我们都很惊叹于桃源的存在。在外界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您是如何独自……嗯,我的意思是,如何将这里建设成如今这般模样的?这一定非常不容易吧?”
这个问题,看似在问建设过程,实则是在委婉地触及“力量来源”和“个人能力”的边界。
直播间和石屋内(通过监控),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林越闻言,端起石桌上一个粗陶茶杯,轻轻呷了一口里面清澈的、散发着淡淡灵气的井水。他的动作从容不迫,放下茶杯时,指尖无意识地在袖口一处极其不显眼的褶皱上,轻轻**摩挲了一下**。
那个动作极其细微,短暂得如同错觉。但在高清镜头下,却被无限放大。
一些眼尖的观众,尤其是那些对“那张背影照”耿耿于怀的人,瞬间捕捉到了这个细节!
【他摸袖子!他刚才手指在袖口动了一下!】
【那个动作……好像是在确认什么东西?】
【我记得那张照片!那个背影的手!】
【细思极恐!他袖子里是不是藏着什么?!】
【冷静!可能只是无意识的习惯动作!】
弹幕瞬间炸开。
林越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个细微的动作引发了怎样的联想。他抬起眼,看向张导,嘴角甚至勾起了一抹极淡的、近乎温和的弧度,但那双古井般的眸子里,却没有任何笑意,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平静。
“运气好。”他淡淡地吐出三个字,声音依旧平稳,“捡了个现成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